《舌尖上的中国》火暴背后的冷思考

时间:2022-08-17 03:58:41

《舌尖上的中国》火暴背后的冷思考

【话题导入】

以美食为主题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播出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这不仅给全国的吃货们带来了兴奋和话题,而且引发了“吃货效应”,带旺了美食图书、烹饪器具、土特产网购等的销量,激活了餐饮行业的发展。但是,这些远不是这部纪录片带给我们的真正震撼,有网友说:“味道是骨子里绕不开的乡愁。看到和家乡有关的部分,真的会哭。”“片子里那些辛勤劳动、有着质朴笑容的人们,才是组成这个国家最重要最真实的存在。”有网友说:“看着笋被挖出来,火腿被吊起来,渔网里活蹦乱跳的鱼,揭开的蒸笼里冒着气的馒头,拉面摔打在案板上,捧着黄馍馍的大伯朴素的笑,都让人激动得落泪,多可爱的中国!”有学者称:“其实它讲的不是美食,而是深入美食背后,讲文化传承,探讨当今社会中人类该如何善待食物、如何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当然,也有网友说:“看《舌尖上的中国》,看到各种美食各种美好;看当下新闻,看到各种食品各种剧毒。”还有网友说:“在欣赏不同风味的美食之余,也可学习一下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鉴赏各地的民俗风情。只是,一想到现在令人担忧的食品安全问题,舌尖上就剩下元素周期表的味道了。”

我们到底从这部纪录片中感受到了什么?它的火暴到底能引发我们怎样的思考?

【深入解读】

《舌尖上的中国》犹如一面镜子,从不同的角度思考,以不同的态度审视,会引发不同的感受,激起不同的思考,试简要梳理并以网文佐证如下:

1. 心灵的召唤

《舌尖上的中国》不仅激发了人们的食欲,更重要的是唤醒了人们深藏的记忆。在匆匆忙忙的快节奏生活中,日渐麻木的心灵循着美味循着曾经的记忆突然觉醒。“让我想念妈妈做的饭了……”一位网友在微博的发言得到热烈响应,大家纷纷表示,看这个纪录片,让自己回味起妈妈的味道、儿时的味道、故乡的味道。确实,被《舌尖上的中国》勾起的,不仅是荧屏前的垂涎三尺,更有流泪的冲动。

《舌尖上的中国》成功的地方并非展示了中国的美食文化,而是勾起了很多人浓浓的乡愁。记得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里,我在各个文明的艺术品当中既焦急又必须沉静地走着,焦急是为了看到更多的东西,沉静是为了不错过眼前的珍品。忽然发现,走入了一个中国古典园林,那是博物馆专门请中国师傅按照原始比例搭建的某个园林的复制品,整个心一下子安静了下来。

什么是乡愁?就是那些你在异乡体会不到的东西。在文化上,其实我们现在更多的是异乡人。在现代都市中,我们吃着各种号称正宗的菜肴,更多的时候吃着快餐,然后去应付第二天的工作。

可是,有一种东西存在于血脉当中,弥漫在我们的周围。每当看到那些食物,味蕾的激动传达到头脑当中,激活了那种几乎可以被称做遗传记忆的东西,然后一种莫名的滋味就如同画卷一样展开在想象中。这幅画卷与电视上的画面所产生的共振,让我们深陷其中而无法自拔。

有时候看着这样的东西不禁会想,还有一个什么样的中国?每次提到“中国”这个词,我脑海里第一个画面是烟雨楼台的江南、热闹喧嚣的酒桌、走在田里的耕牛,以及那些无法忘怀的诗词歌赋。这是我的中国印象,是我味蕾当中的乡愁、处身之地的远方,也是一个回不到的世界。更多时候,我们坐在自己的故乡,寻觅着自己的故乡。

(北京晨报 姚 博)

2. 生活的温情

《舌尖上的中国》里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在浙江慈城有一对空巢老人,他们最开心的时刻,就是儿孙从宁波回来,为儿孙制作可口的年糕,一家人吃着年糕唠家常。然而,短暂的团聚后,儿孙们各自离去,家里又只剩下这对老人。导演陈晓卿说:“城市化迅猛发展的背景下,中国原有的大家族也在发生变化。我们希望通过吃食的故事,来展示普通中国人的人生况味。”一年多时间,他带领央视纪录频道二三十人的团队走南闯北,包括港澳台在内,选取了60多个拍摄点,拍下了一道道美味佳肴,更记录了一个个触动人心的故事。对中国人而言,吃,大概是最能把所有人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事了。

《舌尖上的中国》以浓浓的生活气息和草根气息,从以往太多的中国美食节目中脱颖而出。市井味和人文味的和谐“混搭”,是《舌尖上的中国》成功的最突出因素。

很多网友对《时间的味道》中的“虾酱奶奶”印象深刻。片中展示香港大澳岛上,一个老奶奶在偏僻的小作坊生产很受欢迎的虾酱。对着墙上的一张照片,老奶奶忽然哭了。原来照片里是老奶奶已逝的老伴,他俩在一起做了一辈子的虾酱。“时间的味道”就这样一下抓住了观众的心。正如总导演陈晓卿说的,《舌尖上的中国》是通过吃食的故事来展示普通中国人的人生况味的。

(中国青年报 吴晓东)

《舌尖上的中国》还展示了更多的人情味,纪录片中有大量温馨的家庭生活、乡土记忆以及和谐的邻里关系,展现了家庭的和睦,家庭的传承,家庭的凝聚力,展现了一幅幅老幼有序,其乐融融的美好画面。《舌尖上的中国》于是成了一部新颖、新鲜的纪录片作品,得到很多人由衷的赞美。(北京晚报 戴 方)

3. 自然的敬畏

“我每集都看,确实很独特!其实它讲的不是美食,而是深入美食背后讲文化传承,是现今社会中人要如何善待食物,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文化学者胡野秋这样评价《舌尖上的中国》。“做纪录片,文化的东西是不可避免的。如果光讲吃,不就跟美食栏目一样了?这个片子是带着对食物的敬意来做的,希望观众能从中国人对美食的热爱品读到中国人对生活的热爱,看到中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舌尖上的中国》导演陈晓卿这样说。

《舌尖上的中国》聚焦在烹饪上的时间并不多,更多的画面是在展现劳动者如何捕猎、采掘、加工、制作自然馈赠的食材,整个过程看上去充满神秘气息,夹杂着劳动者为生活、为生存而流下的汗与泪。

还有不少观众从片中看出了感恩之情。“印象最深刻的是那些家庭小作坊的劳动者脸上满足、灿烂的笑容。他们对自然感恩,而我们要对这些食材的提供者感恩。”“餐桌上常见的莲藕,原来是工人如此艰辛劳动的成果,无言的感动。”“镜头里,他们笑得很满足,从他们身上我看到的是对生活的热情,知足常乐。有时候我们是不是想要的太多,反而忘了简单生活的真谛?”

上一篇:史上最难高考作文题「梯子不用时请横着放立意... 下一篇:生气时你是什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