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行政自由裁量权的法律控制

时间:2022-08-17 03:41:24

论我国行政自由裁量权的法律控制

摘 要:作为行政权的重要一部分,行政自由裁量权一直是政法学界特别重视的一个问题。为了适应现代社会复杂化的行政管理要求,提高我国行政办事效率,克服法律的滞后性问题,我们必须要让行政自由裁量权得到合理的运用。基于此文章首先从行政自由裁量权的概念入手,探讨目前行政自由裁量权存在的问题,对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最后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行政法律;自由裁量;司法监督

现今中国处于社会转型的环境下,法律体系存在很多漏洞,各方各面也并不完善。而行政管理涉及的问题往往比较广泛和复杂,这样便让行政法律在社会关系的调整方面处于一种“千头万绪”的状态。照目前形势来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社会分工的细化,由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和法规并不能很好地适应复杂和不断变化的行政事项,做出的规定往往并不完善。基于上述背景,本文对我国行政自由裁量权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1 行政自由裁量权概述

关于行政自由裁量权的定义,不同的学者们有不同的看法。有学者认为“自由裁量权是行政主体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自行判断、自行选择和自由决定,从而作出公正而适当的具体行政行为的权力”;陈泉生教授认为“行政自由裁量权即行政机关在职权范围内,在法律、法规无明文规定亦无习惯法可循,或在法律、法规的授权下由行政机关以自由判断作出适当处理的权力”;张树义教授认为“行政由裁量权即法律仅规定行政行为的范围、条件、幅度和种类等等,而行政机关根据实际情况决定如何适用法律而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一种权力”。

把上述学者的观点综合起来看,笔者认为,在行政法律法规的条件下,行政主体符合法律法规的范围及原则,针对具体问题下的行政法律关系,自主的寻求判断事实与法律的最佳结合点,并据此作出或不作具体行政行为的权力,即对具体行政行为的范围、方式、种类、幅度、权限等的自主选择权。

2 我国行政自由裁量权存在的问题

2.1 法律规范比较笼统

行政自由裁量权的法律规范比较笼统,特别是在目前我国立法条件相对不成熟的情况下,法律法规只是在形式上赋予了行政机关的自由裁量权,从而解决一些小的问题。在立法上的语义在语言上显得含糊不清,缺乏标准的具体执行措施。在设定行政处罚上,处罚幅度也不完善,例如在《海洋环境保护法》中,第八十七条规定“违反本法第五十五条第三款的规定,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废弃物运进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海域倾倒的,由国家海洋行政主管部门予以警告,并根据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的危害后果,处十万元以上一百万元以下的罚款。”此规定的处罚幅度就显得比较大了。

2.2 缺乏有效限制的程序规范

“行政程序法”应该是自由裁量权的主要依存对象。行政程序立法的开放,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但作为一个整体,中国的行政程序立法仍然薄弱。实际上来看,中国的行政程序法一直不完整。尽管可以在法律法规中看到部分的有关程序法规,但是这些法规仅仅是零零散散的,并且没有强劲的法律约束力。

此外,现有行政程序的设计在很多方面并不合理。行政自由裁量权被滥用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程序建设在环节上的薄弱。大量的事实也证明,行政自由裁量权的滥用和侵犯的合法权利和利益相对的行为,主要是在违反相关的某些行政程序。依法行政不仅包括法人实体,也应包括法律规定的程序。行政机关的程序规定的缺乏,严重违反了司法公正的法律过程和中国传统的道德底线。

2.3 司法监督的范围有限

我国在《行政诉讼法》中明确规定: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时,有权依照本法向人民法院提讼,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对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进行审查。从这些法律条文中,我们可以很容易地判断行政诉讼法的司法审查行政自由裁量权的范围是非常有限的,只有具体行政行为的审查,而不考虑抽象行政行为。

由于抽象行政行为,滥用对象的不确定性,涉及广泛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损害,比具体行政行为更为严重。实践中,各机关,行政机关的抽象行政行为的审查和监督,约束作用和控制滥用自由裁量权的方式是非常有限的。

2.4 司法审查标准粗糙

我国在立法中对行政自由裁量行为进行司法监督有明确规定,但是行政自由裁量的标准并不合理,并且在立法方面也没有具体的规定,在理论界的定论也无法达成一致。在这样的情况看来,行政行为想要得到规范化是一个难点。要想在行政自由裁量权方面发挥司法审查的作用,就必须加强行政自由裁量权立法上的规范性。

行政自由裁量权在审查标准上的的模糊性让法官在其司法实践中所做出来的理解和运用上也显得不尽相同,在实际操作过程的做法也不统一。一些法官仍然适用行政诉讼审查的具体行政行为的自由裁量权的审查判断标准的合法性标准;案件的自由裁量权,只对一些程序性审查,只是流于形式;一些法官的自由考虑检讨标准可以是严格的可以是广泛的和武断的。这些做法导致混乱,法院的自由裁量行为的司法实践和检讨结果的审查适用的标准不统一,对实施行政的负面影响。

3 完善行政自由裁量权的法律控制的建议

3.1 完善立法控制

制定统一的《行政程序法》。中国的法制建设在改革开放以来有很大的发展,行政程序也逐渐的系统化了,现有的立法行政程序没有有效的实施,就单一的行政程序立法,特别程序显得尤为重要,而同一程序就显得比较轻。然而,行政行为的多样性也决定了每一个行政行为的特殊性,因此,特别程序的规定各种行政行为是必要的,但行政行为的各类有共同的东西,这使得整个行政区域的行政程序法的统一制订显得更有必要。

3.2 强化行政的自我监控

法律是公正的,为了实现法律的这一特征,要求行政人员在行使自由裁量的时候做到公平公正,不能挂着其名义进行徇私或偏袒的行为。行使自由裁量权,一方面要求行政人员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完整发挥,克服法律本身的局限性,最大诚信,公平的行为,在特定的环境中做出最合理的;另一方面,要对个人私欲的进行限制。这种善意的条件下的现代法治的法律,应该表现在法治精神的行为,行政的创造力,主动性不等于不是行政,但应该是一个法律和“超越”的法律的过程。行政自由裁量权的行使,一个统一的法律制度框架内的第一个表现;其次,是在更高层次的精神和理念下,它必须服从和体现法治。只有这样,才能行使自有裁量权,实现其真正的公平和合理的运行。

3.3 加强司法审控

为了提高行政自由裁量权的司法控制,目前尚未有一系列的制度等待具体完善,从而最大限度地确保滥用行政自由裁量权的行为,受到严格的司法审查。首先,建立行政和司法审查的判例法制度。在英美法系国家,先例已经发挥法治的作用,并填补了漏洞,在法律上,建立规则,尽管法国是一个典型的大陆法系国家,判例法中的司法审查领域实施。举例法的优势可能是独特的、具体的,能有效地克服立法规则的抽象性,有效地弥补遗漏的法律解释。其次是建立陪审团制度的司法审查。行政自由裁量权的司法审查的标准应该是出的,并不仅限于实体法的规则设计的心态,而是从系统重建,建立陪审团制度的司法程序。

4 总结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目前中国在行政自由裁量权的法律规范还比较笼统,法律程序也并不规范,司法监督的范围以及审核标准都不足够。究其原因主要是行政监督力不强、自由裁量程序混乱、执法者的素质低。针对这些问题,笔者认为,我们应该完善立法的控制、强化行政的自我监控、加强司法控制。希望对我国在行政自由裁量权的完善有帮助。

参考文献

[1]费孝通.乡土中国.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25

[2]王人博,程燎原.法治论.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97

[3][法]罗伯斯比尔. 革命法制和审判.赵函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28

[4]沈岿.试论行政诉讼中的司法自由裁量权.清华法学.http://,2009-08-12.

[5]杨解君.法律漏洞略论.法律科学,1997,(3):12.

[6]周 佑 勇 .行 政 裁 量 治 理 研 究 -一种功能主义的立场.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57

[7]崔卓兰,刘福元.析行政自由裁量权的过度规则化.行政法学研究,2008,(2):16.

[8]李园园.环境行政处罚中规范应用自由裁量权的要件.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08,(4):6.

上一篇:绿色经济背景下如何有效增强人力资源能力 下一篇:PLC在流水线往返运输中的控制与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