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儿童动画创作的错位现象

时间:2022-08-17 12:51:54

浅析我国儿童动画创作的错位现象

[摘要]“儿童本位”的创作取向体现在幼儿动画片中,就是以儿童为中心,将“玩乐”作为首要创作出发点。我国儿童动画片过分强调教育教化功能,实际上就是“非儿童本位”的创作理念,亦即作品虽然目标观众群体是儿童,但实际采取的是以大人们的教育目的为出发点,将教育功能和思想内涵作为影片的主要追求和评价标准。儿童动画片要以儿童作为主角,创作者应该以儿童的视点去理解儿童的世界,以儿童的思维去和他们进行交流,抛弃强加在儿童作品中的教育功能,让教育变得轻松愉快,从而以儿童的心态进行创作。

[关键词]儿童动画;创作理念;错位现象;儿童本位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中国动漫受众群体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0CXW025);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规划基金项目“我国大众文化消费结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2YJA760032)。

在国外动画产业发展得如火如荼,不断在本国的GDP刷新百分比的情况下,我国动画产业却屡屡看不到任何希望,质量连年下滑。我国动画产业为何举步维艰?不少动画人士找了原因:产业政策、投资环境、技术创新、动画教育,等等。这些原因也确实造成了我国动画产业的退缩,但随着新时期,国家重视动漫产业的发展环境下,我国关于动漫产业的相关政策、投融资环境、创新技术等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与改善。笔者认为这些因素的改善确实也促进了动画产业的发展,但动画自身的创作理念才是改变动画产业发展的根本,创作主体的意识观念是动画产品质量高低的决定因素。在我国儿童动画创作中,存在“非儿童本位”的创作理念,这种创作理念就与儿童动画的价值本位相去甚远。在国外,儿童动画片就是以儿童作为本进行创作的,比如西班牙儿童幼教动画片《小小的我(POCOYO)》就是儿童本位创作理念的创举,该片创作设计算得上精彩之极,其视角之独特,反响之巨大,是一部典型的融教育性与娱乐性于一体的儿童系列动画片,但把娱乐性和教育性恰当地分化为一定的层面。此片在第三十届法国安纳西动画节上获得“世界最佳电视动画片”殊荣。①

(一)“儿童”是儿童动画片的主角

当今社会,我国大多数少儿艺术节目中,教育是避免不了的话题,在我国几千年的教化历史演化语境下,这无疑是相当正确的。在西化、分化的国际环境下,传播我国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也是非常必要的。动画作为少年儿童喜欢的一种艺术形式,理所应当担当起了传播正确价值理念的艺术载体,少儿动画在电视台、网络上、电影院等是铺天盖地。出发点无疑是绝对正确的,但是创作主体在创作的时候没有考虑到儿童的受众地位,一味地以角进行教育理念的架构,也就是没有在影片中把“儿童”作为主角,导致创作出来的动画片儿童不喜欢,自然也达不到教育的效果了。“儿童”主角有两个层面的意义:一是在儿童动画作品中的形象主角应该是儿童,叙事的主体、戏份的重量等都应该放在儿童身上,这可以引起儿童的共鸣。而不是把主体放在成年人上,我国大多影片就是如此,因为成人是施教者,创作者想,既然是教化,那教育者应该占据主导地位,所以动画片就成了孩子们受教育的“课堂”。二是在受众角度要站在儿童的视角思考问题,这就需要从儿童的角度创作动画片。总之,儿童动画片需要唱戏的是儿童,捧场的也是儿童,只有这样才能深入童心,让儿童动画片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方面达到最大化。“儿童”主角化在西班牙动画片《小小的我(POCOYO)》体现得恰到好处,这无疑为我国儿童动画片的创作榜样。

(二)“玩乐”主导整部动画片的剧情

儿童的天性就是玩,②没有任何目的,在玩中成长,在玩中获取知识。这一点,国内外的认识不一样,施教于儿童的方式也不一样,国内是典型的填鸭式的中规中矩的被动教育,国外就是让儿童在玩中学,通过设计各种各样的“玩”的方式,把教育目标与玩结合起来进行设计,儿童的身心快乐着,心灵得到了浸润。当然国外的儿童动画片也是这样的,充分让儿童在寻乐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和素养。动画作品分成教化和娱乐层,创作者需要把娱乐层进行充分的“显”化,而将教化层进行充分的“隐”化。这种设计方式需要一定的技术含量,一是在故事和动画形象层面上进行最大化的“乐”性设计,一定要好看,好玩,有趣味;二是在主题层面进行充分的“悟”性设计,让儿童无意中受到教育,这种浸润式的教育效果是非常好,潜移默化的。当然,这二者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通过故事情节和主题意指交相呼应,对儿童的身与心进行高度融合的影响。在西班牙动画片《小小的我(POCOYO)》中,创作者把“鸟蛋”的概念引入故事情节中,设置了一个情节点引入“鸟蛋”的形象作为故事的一个建制点,然后,通过这个情节点,让小观众认识鸟蛋的形状、颜色、内容等。

(三)通过剧中行为模仿,学习知识和规范

教育学研究表明,模仿是人的一种本能,也是一种较好的学习方式。由于小孩近乎一张白纸,没有什么辨识色彩,对于成人的言行往往采取一味地模仿。在日本的一些低幼动画片中,植入了诸多养成教育的元素,让孩子们观看模仿学习,充分运用孩子的模仿天性。在动画片中有意识地将教育元素建构成动画故事及其情节,其表面是娱乐性的元素,编织成美丽的故事与情节,是用来养眼的,让小朋友看后悦目,但故事情节的深层却是赏心的教化元素,是用来养心的,修炼小朋友们的美好心灵。诸如,日本动画宫崎骏《龙猫》中两个小姑娘小月和小梅对大自然的好奇,以及对妈妈的情感之深,感人流泪,感人至深。还有高田勋的《萤火虫》,以写实的手法描绘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伤害,两兄妹的情感,相依为命,让人热泪盈眶,发自肺腑地感动。特别是最后妹妹死去后,哥哥的那种无奈使人心碎,由此产生对战争的反感和厌恶。这些动画片对儿童的心灵美好的塑造可谓真知灼见,在润物细无声的境遇中潜移默化地回归了创作者儿童般的美好心灵,从而使少年儿童享受到美好的动画餐食。

据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时期一般都是以感性认识主导自己的一切行为。③这种特性就决定了儿童对情感需求的满足永远是最重要的,意味着少年儿童动画片的创作理念应该是将娱乐功能放在第一位,不应该把教育性放在至上的位置,再则少年儿童天性的玩的特性也印证了这样一种创作理念。我国儿童动画创作俨然不顾儿童受众的心理需求,硬生生地把教育功能放到了动画创作的首位,使动画片成为少年儿童的“第二课堂”。

(一)我国儿童动画片的“教化”传统

中国是一个教育大国,拥有悠久的教育传统,时时处处无不体现到教育。古时的“三纲五常”,新时期的“八荣八耻”,等等,都是教育公民的。以教育为本,艺术创作也无例外,作品首要考虑的就是其教育性如何,然后才是其他的。在这种教育语境的延续下,动画艺术固然也不能逃出教育的桎梏。由于历史原因,家长希望儿童无时无刻学习知识技能,成为有用的人才,这是成年人的一种“自恋”行为,始终希望儿童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事情。这种想法和思维渐渐成为这个国度的一种集体行为,无时无刻不在关注儿童的教育,大大地忽视了孩子的快乐。这种思想映射到动画艺术中一点也不足为怪,成年人们希望孩子们从动画片中获得足够的教育,而不是希望孩子们从中获得笑声和快乐,这便形成了教化型动画艺术的市场需求。有了市场,还愁什么呢?创作者们毫无疑问紧随市场,创作了大批教育功能为主的儿童动画。投资商看到了市场,便投资大量生产复制创作出来教育动画片。然而他们错了,儿童有自己的认知判别能力,人小志气还大呢!哪能如此随意能受大人的支配?你们创作生产吧,我就是不看,奈我如何?儿童动画强行将教育从神殿里拉出来,扯到幼儿的电视荧屏前游行,确实值得商榷。估计儿童们也在心中嘀咕:大人们啊,别那么无聊,为我们做一点有意义的事情吧,别以为我们什么都不懂。

(二)我国儿童动画片的“成人”意识

我国低幼动画以教化为主也就不多追究,但总得讲究一下教育规律吧。我国动画创作不但不遵从儿童教育规律,更为甚者把儿童世界全部予以成人化了,这种肆意践踏儿童内心世界的行为以及不从儿童的视角进行功利化的教育的举动是对儿童极为不尊重的。除了“教育至上”以外,我国大多儿童动画创作的“非儿童本位”取向的另一种迷失就是用成人的眼光俯瞰儿童的内心世界。这种创作态度表现为儿童动画片的创作远离了儿童的世界,儿童的生活状态,没有接上“儿童气”。创作者多以自身童年回忆谋取点滴状态进行儿童世界的建构,从而理解普遍儿童的内心世界。殊不知,由于时代的发展变化,儿童世界也“与时俱进”了,各个时期的儿童生长环境发生了变化,历时态的儿童生活还能会相同吗?所以,创作者以自己的年少经历表现的儿童世界为一种“假天真”。

基于我国儿童动画片的创作现状以及我国动画产业发展的萎靡状况,我们必须从根本上解决目前这种迷茫、迷惑甚至是严重错误的创作理念与创作态度,吸收国外儿童动画创作的先进理念以及动画产业发展的经验,以寻找国内儿童动画片创作以及产业发展的改良措施,结合少年儿童的审美需求、审美生理以及心理发展特征,再比照我国童龄动画的失败路径,最终总结了儿童动画创作的基本规律和可行路径。

(一)深入体会和了解儿童观众群体的心理世界

众所周知,忽视了儿童观众,也就等于忽视了儿童动画市场,动画产业将受到严重挫折。所以,艺术创作,特别是作为媒介产业的动画艺术创作,不能忽视观众的存在。在创作之前,必定要预设市场定位,然后进行调研,将调研分析的结果反馈给创作者,如此进行“首尾相接”,方能生态发展。创作者在创作初期,事先抽取一定的儿童样本观众群体,进行调查分析,主要对小观众的心理特征、审美特点、心理需求等深入洞察,再根据分析结果,创作与之相适应的动画作品,从而满足儿童观众的审美心理和需求。

(二)强化儿童动画片的娱乐性

娱乐性是动画片应有的主要特点,儿童动画片更是以娱乐性为主要目的。儿童受众群体欣赏动画的主要目的就是获得愉悦,幽默、风趣是少年儿童最喜欢的动画艺术风格之一,在快乐中获取动画片传递的显性知识。据调查显示,在儿童观众群体的动画形象认知方面,内容风趣、生动形象是最受儿童欢迎的特点。比如《喜羊羊与灰太狼》中的灰太狼就是一个反面角色,其憨态可掬的形象甚为可爱,说明儿童在动画片的总体认知上是从娱乐性上开始的。

(三)选择儿童认知范围内的内容题材和艺术形式

根据上述阐释可以确定:在动画内容题材方面,儿童动画片的创作需要有真、善、美的三大主题。在动画艺术形式方面,儿童动画片的创作除了满足动画艺术形式所要求的基本条件之外,其画面形式与动画形象要符合儿童的审美心理特点,创作题材要符合儿童的审美需求。在润物细无声的境遇中潜移默化地回归了创作者儿童般的美好心灵,从而使少年儿童享受到美好的动画餐食。除了艺术形式和内容题材,决定儿童动画片优劣最为关键的应该是创作主体对儿童心理世界的体察在动画创作中的运用,动画创作者的创作理念是作品能否成为经典的根本因素。

上一篇:在急性胃肠炎的治疗中“控制饮食”的作用分析 下一篇:电影《孤儿》:家庭危机的想象性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