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题的重要一环――审题

时间:2022-08-17 12:17:30

在平时的练习、测试甚至是中考后经常会有同学这样说:某某题我实际会做,但由于粗心没有看清题目要求,做错了.这里的“粗心”通常都是没有认真审题造成的.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经常发生,我们对同学们审题中经常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就审题环节提出几点建议.

一、审题中常见的几种问题

1.不注意用“物理思维”分析问题,跟着感觉走

例1如图1所示,静止在水平路面上的小车,其支架的杆子上固定一铁球,关于杆子给铁球的力的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沿杆子向上

B.垂直于杆子向上

C.竖直向上

D.沿杆子与竖直方向之间的某一方向

错误审题部分同学受细绳对悬挂物的拉力总是沿着绳子方向的影响,不加分析,想当然地跟着感觉走,认为杆子给铁球的力的方向也是沿着杆子向上的,即选A.

正确审题因为铁球和小车一起都是静止的,所以铁球处于平衡状态,铁球应受平衡力.又因为铁球只受两个力,一个是方向竖直向下的重力,另一个是斜杆给铁球的力,所以根据二力平衡条件可知,斜杆给铁球的力应与重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即竖直向上.所以正确选项为C.

2.不重视实验现象的观察,思维出现定势

例2如图2所示,小刚将盛满水的圆柱形透明玻璃杯贴近书本,透过玻璃杯观看书上的鹦鹉图片(圆圈中的鹦鹉图与书本中的鹦鹉图实际大小相等),他所看到的虚像可能是().

错误审题很多同学因为思维定势,直接把水杯看成是凸透镜,认为看到的虚像应是正立放大的,即鹦鹉“既变长,又变粗”,所以选C.

正确审题圆柱形玻璃水杯(瓶)横向是曲面,相当于凸透镜,沿轴向水的厚度是均匀的,它没有凸透镜的特点,所以圆柱形水杯只是横向相当于凸透镜,而轴向不是,即横向放大,纵向不变.所以正确选项应该是A.

3.不注意探究问题的具体要求,答非所问

例3学习了摩擦力有关知识后,同学们都已经知道:滑动摩擦力跟物体间接触表面的粗糙程度及压力大小有关.但小明同学总感觉滑动摩擦力还应与接触面积的大小有关,并猜想:“面积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于是他找来了多块不同质量、表面积不同的长方体木块(每个木块各表面粗糙程度相同)、弹簧测力计、长木板,如图3所示.

那么,他应怎样用这些器材验证他的猜想是否正确呢?请你写出他的实验步骤及最后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处理:

步骤(1):;

步骤(2):;

步骤(3):.

如何对实验数据分析比较得出结论:

.

错误审题本题是要探究“面积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的猜想是否正确,题目要求写出他的实验步骤及最后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处理.很多同学最后一空的回答是:对数据分析比较得出的结论为:滑动摩擦力与接触面积无关.

正确审题本题探究的内容不是初中学生需要掌握的实验结论,而是让你用所给器材设计实验来探究猜想.题目最后问的是“如何对实验数据分析比较得出结论”,根据题意,不是让你真的得出结论,而是要回答如何进行分析、比较的.正确的回答是:根据同一木块的不同面与长木板接触测出的摩擦力是否相同进行分析比较得出结论.也可以进一步回答:若不同表面接触测出的摩擦力相同说明与接触面积无关,若接触面积大时测出的摩擦力大,则说明猜想正确,否则不正确.

二、正确审题的几点建议

1.信息给予类试题的审题策略――注意抓住有用信息

近几年来,中考试题中经常出现信息给予类试题,这类试题的特点是题干叙述较长,信息给予隐蔽、分散,给审题带来很大困难.对这类试题的审题要求是:认真阅读理解,抓住有用信息解题.

例4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汽车防冻液

汽车在行驶时,发动机的温度会升得很高.为了确保安全,可用水循环进行冷却.实际上,水中往往还要加入不易挥发的防冻液(原液),加入防冻液后的混合液冬天不容易凝固,长时间开车也不容易沸腾.

有关资料表明,防冻液与水按不同的比例混合,混合液的凝固点、沸点不同,具体数值参见下表(表中防冻液含量是指防冻液在混合液中所占体积的百分比).

在给汽车水箱中加防冻液时,宜使混合液的凝固点比本地常年最低气温低10~15℃.考虑到混合液比热容的减小会影响散热效果,因此,混合液中防冻液的含量不宜过高.

(1)汽车发动机用水来冷却,这是因为水的较大.

(2)在混合液中,如果防冻液含量由30%逐渐增大到90%,则混合液凝固点的变化情况是().

A.逐渐升高

B.逐渐降低

C.先升高后降低

D.先降低后升高

(3)若某地常年最低气温为-15℃,对该地区汽车来说,在下列不同防冻液含量的混合液中,宜选().

A.30%B.40%C.60%D.90%

(4)请在坐标图中作出混合液沸点与防冻液含量的关系图像;由图像可以推知,防冻液的含量达到75%时,混合液的沸点大约是℃.

(5)长时间使用后,汽车水箱中的混合液会减少.与原来相比,混合液的沸点(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其原因是.

解析第(1)问只要根据水的比热容大,降温效果好就可以了.

第(2)问根据表中数据特点确定,选D.若不注意“-”号,则会错选C.

第(3)问解答时最重要的信息是“在给汽车水箱中加防冻液时,宜使混合液的凝固点比本地常年最低气温低10~15℃.考虑到混合液比热容的减小会影响散热效果,因此,混合液中防冻液的含量不宜过高.”这样气温为-15℃时需要的凝固点温度应在-25℃~-30℃之间,A选项不在选择范围.再考虑到防冻液含量不宜过大,D选项也被排除,B、C两个选项中,B选项的凝固点还不够保险,所以C选项最能符合要求.

第(4)问只要根据数据作图可以读出,其沸点约为120℃.

第(5)问用到的最重要题给信息是:“不易挥发的防冻液”,长时间使用后汽车水箱中的混合液减少的主要是水,所以防冰液的含量浓度增大,从表中数据可以知道其沸点升高.

2.易混概念类试题的审题策略――注意透过现象看本质

对于初学物理的同学来说,会被一些易混的表面现象所蒙蔽,如“霜”到底是凝固还是凝华现象?平时看到的“白雾”是水蒸气还是小水珠?稍不注意就会上当受骗.为了使审题时不会出错,我们要真正理解物理概念的内涵、现象的本质,用“物态变化”“运动和力的关系”“功能关系”“电磁转换”等物理知识来分析问题,从而获得正确的解答.

例5将一个小铁球竖直向上抛出,不计空气阻力,关于它在此过程中运动和力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

A.因为上升过程中不受力,所以做减速运动

B.上升过程中受到两个力的作用,由于向上的力小于重力所以做减速运动

C.上升到最高点时速度为零,处于静止状态,这时受平衡力

D.上升到最高点时虽然速度瞬时为零,但受力并不平衡

解析本题涉及到“速度为零时”是否可以称之为“静止”,“速度为零时”受力是不是一定平衡等问题,它们之间的关系在教材中没有界定,在题中它只是一个干扰因素.解决本题的关键是小铁球不论在上升、下落还是在最高点时一直只受一个重力作用,这一本质同学们是应该掌握的.只要能透过“速度瞬时为零”这一“现象”看到它一直受到一个力的“本质”,就能顺利排除A、B、C,选出正确的答案D.这也是解答选择题的一个重要方法――排除法.

3.现象说理类问题的审题策略――注意挖掘自然现象与物理知识的联系

很多自然现象都与物理知识相联系,为了突出理论联系实际,很多中考试题都通过现象来引出物理问题.

例6阅读下列短文,完成文后问题.

大厅里的雪花

1779年,一个寒冷的夜晚,俄国首都圣彼得堡市中心的一个大厅里灯火辉煌,六千支燃烧着的巨型蜡烛,把厅里的舞会气氛烘托得热气腾腾.在悠扬的乐曲声中,夫人小姐、名流雅士拥满大厅,翩翩起舞,有的人还在冒着汗水.正在大家跳得如痴如狂的时候,一位小姐突然晕倒,旁边的人不知所措.有人喊道:“快打开窗户.”打开窗户后,刺骨的寒风涌入大厅,突然出现了奇怪的现象:大厅里竟然飘起了雪花,纷纷扬扬落到人们的头发和衣服上.在场的人无不目瞪口呆,面面相觑.就在这时,一位先生迅速把这位小姐搀扶到门口,并把发生的现象向大家作了科学解释.

(1)大厅里出现雪花的原因是;

(2)舞会上小姐晕到的原因是.

解析本题通过短文介绍了历史上一个奇怪的现象,同学们要用物理知识和实际生活常识,对描述的现象和变化进行分析和概括,才能解答好问题.“六千支燃烧着的巨型蜡烛”要消耗氧气,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造成空气中的氧气含量少,二氧化碳含量多,实验表明,当二氧化碳含量超过3%时,人就会出现头晕、呕吐或窒息.“打开窗子”后室内的水蒸气遇到冷空气会发生凝华变成固态的小冰粒,出现雪花,根据这些现象和分析,就可以归纳出答案.

(1)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

(2)室内氧气含量太少造成缺氧,二氧化碳含量太多.

4.隐含条件类问题的审题策略――注意物理学科中的常数和常用述语

物理学中一些常数是要求记住的,如水在通常情况下的沸点、凝固点、光在真空中的速度、照明电路的电压等.还有一些常用术语也要领会它们的含意,如灯泡正常工作即表示所加电压为额定电压,光滑表面表示没有摩擦,不计热损失表示Q吸=Q放等.这些都是隐含条件,解答此类问题一定要全面剖析题意,细心把握物理情景,反复琢磨关键词语,有机结合生活常识数据,无遗漏地将隐含条件挖出,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例7在通常情况下,质量为2kg的20℃的水吸收了8.4×105J的热量,其末温度为多大?

解析利用Q=cmΔt,计算出水的末温度为120℃,这是不符合实际的,不能作为答案的.因为在一个标准的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继续吸热,温度不再上升,所以只能答末温为100℃.

5.联系实际类试题的审题策略――将实际问题转化为物理模型

对于联系实际类试题,要根据题中提供的信息,弄清题目描述的物理过程,培养想像能力,在头脑中直观清晰地展现物理情景,将实际问题转化为物理模型.

例8如图4(甲)所示是某生产流水线上的产品输送及计数装置示意图.其中S为一激光源,R1为光敏电阻(有光照射时,阻值较小;无光照射时,阻值较大),R2为定值保护电阻,a、b间接“示波器”(示波器的接入不影响电路).光敏电阻两端的电压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可由示波器显示出来.水平传送带匀速前进,每当产品从传送带上通过S与R1之间时,射向光敏电阻的光线会被产品挡住.若运送边长为0.1m,质量为0.6kg的均匀正方体产品时,示波器显示的电压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4(乙)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此产品的密度为多大?

(2)产品对传送带的压强为多大?(g取10N/kg)

(3)已知计数器电路的电源电压恒为6V,保护电阻R2的阻值为40Ω,求光敏电阻在两种状态下的阻值分别为多大?光敏电阻1h消耗的电能为多少?

解析这是一道联系实际的力学、电学综合试题,涉及到“光敏电阻”“示波器”等新信息,用“U-t图像”呈现数据也是较新的方式,这给审题带来难度,但只要我们能将实际问题转化为物理模型,便很容易解决问题.第(1)、(2)问直接根据已知条件利用密度公式、压强公式即可求解.第(3)问根据图像可以知道光被产品挡住电阻较大时R1两端的电压为4V,根据串联电路分压可以求得这时R1的阻值为80Ω,同理可以求得另一状态R1′的阻值为20Ω.从图像可以看出1h内有光照和没光照的时间分别为■h和■h,这样根据公式E=■×■t+■×■t,代入数据可以求出光敏电阻1h内消耗的电能为720J.

答题都是从审题开始的,迅速、准确地读懂题意是解题的良好开端.同学们在平时的解题中要坚持先认真审题,积极思考,弄清物理过程,找出题目中有用的已知条件及隐含条件,明确题目要求再进行求解.注意总结经验,在实践的过程中提高审题能力,成功一定属于你!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公式、注解等请以PDF格式阅读”

上一篇:信息传递的方式 下一篇:第二讲 力和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