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贷款履约保证保险的问题与出路

时间:2022-08-17 12:07:11

汽车贷款履约保证保险的问题与出路

为了促进汽车产业的发展,鼓励百姓的消费升级,1998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下发了《汽车消费贷款管理办法》。近几年来,随着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个人汽车消费贷款开始出现了“井喷”现象,2002年,当年汽车产业首次超过电子产业成为拉动我国工业增长的第一动力,截止2005年,我国私人汽车保有量已经突破1200万辆,私人购车比例超过了60%,增幅超过单位用车增幅20多个百分点,其中相当部分是通过个人汽车消费贷款来办理购车。办理个人汽车消费贷款,一般至少要涉及借款人、汽车经销商、贷款部门、保险部门等相关对象,而我国个人汽车消费贷款能够得以蓬勃发展,其中有一个重要因素是因为保险公司为之提供了保证保险,可以这么说,保证保险是个人汽车消费贷款快速成长的主要因素之一。但是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开展了五六年之久的车贷履约险,相继在北京、广州、上海、深圳、苏州、杭州等城市被紧急叫停,随后,在其他各大城市也大幅减少甚至停止办理相关贷款,全国各家金融机构该项业务的整体状况出现全面滑坡。虽然监管部门试图采取措施扭转这一窘境,但收效甚微。针对此类现象,下面从两个层面进行分析,共同探讨一下个人汽车消费贷款的发展前景及走向。

一、问题与成因

据统计,车贷险从1998年开办以来,全国车贷险的保费收入为39.7亿元,而保险公司承担的理赔风险却高达2137亿元。据某财产保险公司的统计,在其开办车贷险的两年时间里,累计保费收入1872万元,但累计赔款459万元,赔付率24.5%。而逾期贷款3个月以上且直接要求索赔额竟达到3296万元,占保费收入的176.1%。另据报道,为了化解车贷险形成的巨额损失,北京、天津、陕西等地先后由政府牵头,成立了专门的清理车贷风险的部门来收拾“残局”,以最大限度地保全保险公司和银行的利益,效果如何,不得而知。但已成事实的是,曾经盛极一时的车贷险给各家财险公司带来了无尽的痛楚。虽然保监会通过修改有关条款和规范相应的管理以试图重塑车贷险的辉煌,但是,经历了“噩梦般”信用风险打击的各家保险公司开始痛定思痛,并不急于重新开办该险种,于是车贷险步入了漫漫冬季。

造成车贷款从“天堂”走向“地狱”的原因很多,既有社会信用方面的缺失,信用不对称引发的道德风险,也有保险公司的风险管理不够,商业银行缺乏分担风险的机制以及法律惩戒的软化等。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从车贷险出现的问题来看,人为道德风险已成为保险公司面临的最大风险,而全社会信用体系的缺失直接助长了这种风险的产生。由于缺乏对个人或企业的信用水平的计量、评估和记载,保险公司在投保人即购车人没有履行如实告知义务的情况下,很难从社会公信机构获得其相应的信用记录。即使拿到他们的收入证明或财产状况,由于纳税环节的漏洞和财产申报制度的缺位,保险人很容易被蒙骗或欺诈。而且一旦发生风险,又缺乏信用等级监督和对失信者进行追踪、惩罚的机制与措施,有时候执法机构也苦于无计可施,从而更加纵容了存在道德风险的被保证人“想逃债,敢逃债,勇逃债”的侥幸心理,形成一种“有钱不还,不催不还,催了还想拖”的消极信用观念。因此,极低的违约成本和乏位的惩戒机制是车贷险高频出险的根本原因。二是保险公司风险管理不到位。在车贷险业务中,保险公司充当保证人和风险经营人的双重角色,即在承担履约担保责任的基础上,实现自身的商业利润。而经营信用风险无疑对保险公司来讲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在以市场份额为导向的市场竞争中,各家保险公司为了“上规模,垒盘子,争保费”,在巩固传统险种的前提下,对于像车贷险这样新的险种采取了“饿虎捕食”般的架势进行抢夺,放宽承保条件,简化业务流程,扩大手续费支出,对投保人缺乏应有的资信和能力的审查,只要交钱投保,来者不拒。第三,商业银行合作方面不作为。在汽车履约保证保险业务中,商业银行是贷款人,保险公司虽以保险形式介入,但行使的却是担保职能。按照商业银行的审贷要求,如果借款主体(购车人)的信用状况和还款来源无法予以充分了解,则看第三方保证的能力,确认担保实力雄厚,代偿能力强,那么也会考虑发放该种贷款。在车贷业务中,商业银行显然看重的是保险公司的担保信用,既然有十足的还款来源和风险规避方式,商业银行怠于对借款人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只要按照规定,把该要的材料和证件备齐,有保险单的“保驾护航”,此类贷款就是一路绿灯。然而,这也为后面的保险公司代位求偿埋下隐患。一旦风险发生,首先是对借款人的信息知之甚少,再加上没有如实告知,保险方很难控制车主和车辆的行踪;再一个就是,商业银行在获得保险公司的赔偿后,对于保险公司提出的合力声讨和追踪借款人行动缺乏主动,包括不提供有关信息,不参与联合追缴,不配合司法取证等。从而将车贷业务的所有风险全部转嫁给保险公司,自己坐收渔利。

二、前景与出路

车贷险在运行过程中遇到一些困难和障碍,但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汽车的消费需求仍会与日俱增,而且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汽车工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根据发达国家经验,当人均GDP逐渐达到5000-6000美元这个水平时就会出现汽车消费的高峰,我国一些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等地人均GDP已经达到或超过3000-4000美元,正逐步达到这一临界点。从金融角度分析,现在我国只有10%左右的消费者买车时选择了贷款,而国外这一比例则占到了70%,可见该块市场的蛋糕实在不小。从汽车厂商的角度来看,从2001年开始,全国轿车产销量连年递增,供需两旺,汽车消费信贷没有理由萎缩。从市场需求的微观方面分析,目前我国汽车消费贷款市场需求主要有以下6类:一是私家用车。购买私车的消费者主要有两大类:一是工薪阶层的消费者,他们购买的目标是经济型轿车。另一类是私营业主,他们的目标是中高档轿车。私人用车市场将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而不断扩大,最终成为市场主流。二是出租车。购买汽车是为了投入出租车市场,通过营运进行盈利。国务院正在酝酿公车改革,这个举措的实行将会大大提高出租车的市场份额,也会在不同程度上刺激个人汽车消费贷款的发展。三是货运车。一般购买大中型货车,用于公路运输,这是目前国内中小城市的个人消费贷款市场的主流。因此,我们不能因噎废食,而要顺应形势,把握机遇,运用战略的眼光和务实的态度来寻求解决车贷险问题的新思路和新出路。尽快健全社会信用体系,树立“守信者昌,失信者亡”的道德规范;银保之间建立一种“利益共分,风险共担”的制约互惠机制,做到信息资源共享,风险控制共保和索偿收益共得;实现责权利的有机统一;保险公司的风险管理要到位。包括对被保证人的资信审查,险种条款的设计和费率的制订要与投保人的风险度挂钩;除外责任要明确客观,发生理赔时,能主动采取措施,依法处分抵押物,最大限度减少损失;政府要营造一个法治社会环境。加强相关法律的立法和执行工作,有法可依、违法必究,尤其是相关监管部门,加大磋商和共事的力度和深度,运用协调机制解决在分业经营状况下的适度融合,为包括车贷险在内的诸多准混业型产品提供“剂”,确保各项金融业务能够有一个良好的运行环境。具体来讲:

(一)银行方面

1、降低汽车消费贷款利率,并根据不同地区实行区别利率。目前的车贷的利率相对偏高,加上较短的还款期限,对于购车者有较重的还款负担。建议根据各地经济发展不同,实行基准利率和浮动利率相结合,由当地银行根据市场实际情况对贷款利率进行上下浮动,用灵活多变的机制应对市场变化。2、完善贷款品种,让消费者有更多的选择。而国外发达国家的汽车信贷的品种非常丰富。比如通用汽车财务公司通常有三种运营模式:统分期付款方式,即在客户与分销商之间签订一个分期付款协议,客户承诺未来支付那一部分贷款及财务费用;Smartbuy方式,即客户每月返还少量的车款,在合同期末或一次付款购买该车或是交纳250美元手续费在超过限制公里数的费用后交还该车;Smartlease方式,即客户可以根据使用情况的预期,选取不同的年公里数、交纳不同的租赁费等等。中国各家商业银行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关的汽车信贷模式,不但丰富了贷款品种,同时也适应了市场发展的要求。3、加强贷前调查工作,让风险规避在萌芽中。人保条款第六条第3款:“被保险人(银行)未按规定对投保人进行资信调查或按规定程序进行贷款审批的保险人不负责赔偿责任”。所以各家商业银行应该根据《贷款通则》的要求,严格贷前审查制度,借助人总行的个人征信系统,对于客户信用状况和还款能力进行详尽的审查,保证每一笔贷款放得出去,收得回来。

(二)保险方面

针对目前车贷险市场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保监会制定下发了《关于规范汽车消费贷款保证保险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同时于2004年4月1日起开始实行新车贷险,旨在规范车贷险的经营管理,防范和化解经营风险,促进我国车贷险业务健康有序发展,为更好地满足汽车消费市场的需求,支持汽车产业的发展。1、各保险公司应依保险法律法规,严格规范车贷险业务,规范保险人、投保人(借款人)的权利义务和被保险人(贷款人)获得保险保障的条件。2、保险公司本着控制风险,稳健经营,权责利相对等的原则,修改和完善车贷险条款。3、保险公司加强集中管理,按照信用风险发生发展规律,建立完善风险控制机制,审慎开展车贷险业务。严格执行经保险监管部门备案的车贷险条款,严禁通过协议等形式变更或替代车贷险条款费率,将车贷险业务办成担保业务。同时保险监管部门将加大监管力度,督促保险公司稳健经营。4、在开拓市场的同时,完善车贷险的品种,让消费者有更多的选择机会。

(三)综合配套方面

政府部门应该牵头成立专门的信用评估和风险处置的部门,统一对借款对象进行信用登记评估,协助银行等金融机构来开展汽车消费贷款业务,银行与汽车中介服务机构相互支持、紧密合作,可以有效地控制汽车贷款风险,让个人汽车消费贷款稳步健康发展。消费者应该本着“量入为出”的原则,选择何时购车的时机和方式,尽量减少贷款所带来的压力,真正享受到购车的乐趣。同时经销商自身也应该对办理贷款的客户进行审查,因为贷款的担保对象就是经销商本身,所以在保证贷款正常运作的同时,也是保证了自身经营的安全性。

(作者单位:特华博士后科研工作工作站)

上一篇:赴美考察房地产的几点思考 下一篇:“大项目精神”助推石化新城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