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南族祝寿仪式歌及其形成原因浅探

时间:2022-08-17 10:07:44

毛南族祝寿仪式歌及其形成原因浅探

摘要:毛南族祝寿歌是毛南族人们为老人祝寿时唱的歌。在毛南族聚居地区,绝大部分信仰道教的毛南人在“添粮补寿”仪式活动中唱的歌都具有宗教的内容,且用汉、壮、毛南三种语言混用,反映出毛南族文化交融之特点,更显示出毛南族民族文化之开放性和包容性,在少数民族习俗中独具民族特点和地方色彩,对于人们研究毛南族民俗文化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毛南族 仪式歌 祝寿歌

毛南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全国的毛南族都居住在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境内。在毛南人中,每一位老人到60岁时,只要能力允许,儿女们都给老人做寿,俗称“添粮补寿”。在“添粮补寿”活动中,师公们要为老人唱祝寿歌。那么,毛南族祝寿歌有哪些呢?它又是怎样形成的呢?笔者通过深入毛南山乡进行调查研究,最终了解到这个神秘的少数民族祝寿歌的种类及其形成的原因。

一、毛南族祝寿歌的种类

桂西北毛南山区的毛南人常常有为老人祝寿并为老人唱祝寿歌的习俗,主要是祝福老人平平安安、健康长寿。笔者向毛南族老人谭亚洲了解到,其实在毛南族祝寿歌中,原《毛南族民歌选》等书所选的“祝寿歌”和“添粮补寿歌”,那只是来祝寿的客人唱的祝贺歌,并非师公们唱的传统歌谣。在谭亚洲和蒙国荣同志共同译注的《毛南族民歌》中所录的才是真正从经文中选出来的。做仪式时,在中堂上设一方形长桌,师公们敲锣打鼓念经文,唱祝寿歌。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一)占请红马歌

毛南族常常把把年过六旬的老人喻为“马”,因为马是勤劳、坚韧、忍辱负重的象征。常言道:“人到七十古来稀”,老人年过六十,体弱多病,毛南族民间称为“倒马”,反过来说就是“马倒”的意思。这匹马要倒了,人们就必须选择吉日去“扶马”,不能让他倒地不起。这里的“马”有“白马”和“红马”之分。“白马”代表病马,要遣送出去,而“红马”象征健康马,所以要拉回来。《占请红马歌》中是这样唱道的:“初斟酒汁献星官,添粮补寿受福完;甲子再添重甲子,江山古寿万万年,厨师在边接瓶接,开封脱叶敬初巡。二盏酒汁献星官,悠同福禄配齐完,彭祖寿长八百载,福如王母九千秋,今日求情星官与,老年四季太平安。三盏酒汁献神仙,星君降应赴临筵,遇逢八仙吃桃果,日照天下不老长,粮尽添粮求有福,自衣自禄奉主人。四盏酒汁架平台,遣除恶煞去天庭,六汉神灵开仓库,加粮补添与主人,受福神明来帮助,凡师叩首敬四巡。”第五盏唱老幼福均安,第六盏唱六畜兴旺,第七盏唱七星北斗坐天庭,第八盏唱众依三元合巫师,社王五祖合家仙。歌词句句都是求福寿、求平安的。

(二)引粮歌

毛南族祝寿歌中的引粮歌主要是描绘种粮、晒粮、收粮的过程:“夜半更深正当时,引粮童子说根底,诸星暂离归下界,速差六案降添粮。传说神农制米粮,春时翻地种玉米,二月备好耙和犁,三月谷雨下谷种,四月立夏忙插秧,五月芒种耘头遍,六月小暑耘二趟,七月包胎连抽穗,九月翻晒放进仓,世人代代靠它养。莫拿米粮当,十磨九炼才得吃,谁不拿它当宝贝,肚子饿来身就软,有姻有缘天注定,有命之人接田庄,主人求粮添衣禄,速差六案下注粮,今日添粮与说主,千年衣禄万年粮。”既然是“添粮补寿”,自然与粮食有关,所以毛南族引粮歌不但唱述农事生产及粮食的重要性,而且还教会毛南人如何按季节种粮食,并教育大家珍惜粮食,不要浪费粮食。

(三)十二月添粮歌

毛南族祝寿歌中的十二月添粮歌常常用汉、壮两种语言混合来唱:“千恩万赖来养活,敬粮和米两边分,何人得米长寿命,何人不得命贫穷,老人吃得延寿命,后生吃得好风容,我有份粮三石六,我今禾谷千分收,更有前言不多唱,散粮养得人众生。正月立春雨水时,我们做活赶年头,正月春时降新雨,天上闪电又打雷,黑云翻滚压满天,州里县里做农活,正月耙田在田垌,沉甸的稻谷送到家,粮尽添粮禄添禄,大旱到来不愁吃。二月惊蛰正是时,我们挑粪下田赶年头,春时做活够吃一辈子,在神坛社庙面前不要蛮干,广西有个富翁叫李且成,早晚都不忘记田里有活,草木开花耕种地,稻谷旱谷自然送到家,粮尽添粮禄添禄,大旱到来不愁吃。三月清明谷雨时,梅花出绽生叶枝,后稷古时令开意,教会世间人们劳动来谋生,整个天下的人都能做得到,富家穷家都不愁挨饿,三月耙田在田垌里,沉甸的稻谷送到家,粮尽添粮禄添禄,大旱到来不愁吃。……七月立秋及目莲,禾胎生穗满田庄,曾哲在前古王造,大舜行孝震天庭,天官见了送财宝,粮食为大养家人,为人修善送一担,大旱到来不愁吃。粮尽添粮禄添禄,人民六畜大安宁。八月白露及秋分,黄金落地满乡村,粳米粘米堆成垛,黄牛水牛养成群,京城孩子都称赞,五谷为宝养人民,粮尽添粮禄添禄,大旱到来不愁吃。”共唱十二月,一月一首歌。叙说后稷教会人世间劳动谋生,六汉先神送新粮,神农制禾谷,大舜行孝,罗汉收粮,玉皇送福等事。每唱一月,便从箩筐里舀一次“百家米”,一次只舀二三两,共舀十二次。

(四)添粮补寿歌

添粮补寿歌是毛南族在为老人祝寿过程中唱的歌,如:“阿公做生日,满堂皆欢喜,良辰立寿匾,百岁还有余。吉日补寿粮,好比灯添油,明灯挂中堂,红光照千秋。吉日添寿礼,喜过金满斗,面色象红蛋,体壮如牯牛。吉日补寿粮,老树发新蔸,不管东和夏,绿叶如伞稠。” “公公生日扬九州,儿孙给公添粮又补寿,公公吃了百家米,福上加福几千秋。公公请坐堂,儿孙来添粮,谭家给半斤,覃家送一筐,蒙家补一袋,卢家添一担,吃了百家粮,公公寿无疆!生日福满堂,祝公寿无疆,福如东海深,寿比南山长。”庆贺完毕,主人把“寿”字贴在中堂的板壁上,直到老人寿终那一天才撕下来。师公舀起的“百家米”放在一个坛里,以后,每一餐抓一点来煮给老人吃,直到吃完为止。这是毛南族儿女以及宾客衷心祝愿老人健康长寿的祝福歌。

二、毛南族祝寿歌形成的原因

尊老爱幼是毛南族人民的传统美德。过去毛南人认为,人的一生都由命运安排,人的口粮是有定数的,人老了,所剩的口粮不多了,亲友们就要为老人“添粮补寿”。毛南人还认为,人老体弱多病,吃了“百家饭”就会早日恢复健康,延年长寿。为了得到“百家饭”,毛南人的“添粮补寿”有两种形式:

一是家庭经济困难的毛南人,他们办不起“添粮补寿”仪式活动,就由老人自己赶圩“讨粮补寿”,到市场上向卖米者说明原因,跟他们每人讨要一点白米。卖米人见到老人来讨米,知道是“添粮补寿”用的,总是好心好意给讨米老人一些白米,少则几两,多则半斤。老人则向米箩里丢几分零钱,表示酬谢。然后返回家中,每餐抓一点掺放锅里煮吃,表示吃上了“百家饭”,自己将会健康长寿。

二是家庭经济较宽裕的毛南人家,选定好日子给老人举行“添粮补寿”仪式,并唱祝寿歌。这种仪式活动事先由子女筹办几桌酒菜,邀请亲戚朋友到家里来,并请一两位甚至更多的师公来举行“添粮补寿”仪式,请求八仙给老人赐寿福。吉日一到,亲戚朋友各带三五斤大米,还用红纸剪一个大大的“寿”字贴在一块长方形或正方形的蓝布或黑布上,称为“寿屏”,送给老人,表示祝贺。“寿”字的左下角和右下角,各贴上用红纸剪成的三匹奔驰的骏马(共六匹,合称“六马”),骏马面向“寿”字,寓意老人如骏马奔腾,健康长寿。“寿”字的两旁写上对联,如:“彭祖真情赠寿岁,神农有意送福粮。”“瑶池桃熟三千岁,海屋寿添九十秋。”彭祖是传说中的长寿之神,有八百岁;神农是造米之神,用这两个神做寿联,含意非凡。“寿”字的正下方写八仙的名字,其文如下:“李拐先生道德高,汉朝钟离把扇摇,国舅手执云扬板,湘子游行吹玉箫,洞宾佩剑清风客,果老骑驴过天桥,仙姑自送长生酒,蓝彩和上献蟠桃。”“寿”字有一人独送的,也有几个人合送的。主人把亲友送来的米倒在箩筐里拌匀,然后师公来到神台前启唱祝寿歌,先唱《添粮补寿歌》,歌词有汉语、壮语,穿插使用,最后唱到《十二月添梁添禄歌》,祝福老人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在毛南族的这些祝寿歌中,如果说“添粮补寿”是为老人筹粮祝他健康长寿的话,综合整个歌词的内容看,倒不如说是借这个仪式活动来宣扬粮食的重要性及从事农业生产的各种技术。毛南族长期聚居在桂西北少数民族山区,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粮食的生产状况,过去在没有经济来往进行贸易活动的情况下,谁拥有粮食谁就能生存,谁就是富有,否则就是很贫穷的。

毛南族“添粮补寿”宗教祭祀仪式是毛南族人利用宗教的外衣尊老敬老的一种表现形式,经文中既请道教中的混沌、女娲、普天、三界公爷、功曹、神农、地主灵娘、太师六官、三元、社王、灶王等诸神来引粮、添粮添禄、添福添寿、补寿老人,也祈求佛教诸神,如释迦牟尼、弥陀佛、药王菩萨、弥勒、八仙、罗汉、观音菩萨、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虚空菩萨、地藏王菩萨,恳求祈保、喜贺主人、沾情集福、依禄加粮、补添延寿、如似天星、光明万代、东海长流、千秋万岁……绝大部分信仰道教的毛南人在“添粮补寿”仪式活动中唱的祝寿歌都充满了佛教教义的内容和道教诸神的行事情况,且用汉、壮、毛南三种语言混用,反映出毛南族文化交融的特点,更显示出毛南族民间文化的开放性和包容性。

在世界是由那些有形物质所构成,关于人类的生死关系诸多方面,道教、佛教、毛南族原始宗教在认识上都有类似的观念。所以,在毛南族所有的宗教祭祀仪式中,“添粮补寿”是道教、佛教“合二而一”最显示的一种方式,其中的祝寿歌在少数民族习俗中独具民族特点和地方色彩,对于人们研究毛南族民俗文化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冯光钰,袁炳昌.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史[M].北京:京华出版社,2007.

[2]蒙国荣,王弋丁,过伟.毛南族文学史[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2.

[3]曾宏华,谭亚洲,谢姿媚.毛南族民歌研究[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13.

[4]韦秋桐,谭亚洲.毛南族神话研究[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4.

[5]卢敏飞.毛南族传统节日文化[J].广西民族研究,1994,(04).

[6]欧雯u.毛南族民间音乐的历史与发展浅探[J].广西地方志,2009,(05).

上一篇:音乐学专业合唱教学中的音准问题探析 下一篇:浅谈合唱声音与音准训练中的几个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