硝苯地平配合垂体后叶素治疗咯血30例

时间:2022-08-17 09:53:10

【关键词】 咯血

咯血是内科临床常见的急症之一,治疗药物主要为垂体后叶素,但由于其收缩肺动脉同时收缩内脏血管,冠心病、高血压等患者不宜使用,通过配合硝苯地平含服可解决这一问题,而且止血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部病例均来自1999年3月~2004年3月我地区住院的中大量咯血患者,共6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治疗组:男20例,女10例,年龄23~83岁,平均45岁;中量咯血(100~500ml)20例,大咯血(>500ml)10例。对照组:男19例,女11例,年龄22~81岁,平均44岁,中等量咯血19例,大咯血11例。其病因:治疗组,肺结核10例,支气管扩张12例,支气管扩张合并高血压5例,肺炎3例;对照组,肺结核9例,支气管扩张11例,支气管扩张合并高血压6例,肺炎4例。肺梗塞、血液病及肺部占位性病变等引起的咯血除外,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种及咯血量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除咯血的病因治疗及一般对症治疗如休息、止咳、镇静、备血等外,根据病情给予硝苯地平10mg含服,每日3次,垂体后叶素10U加于20~30ml生理盐水或葡萄糖液中缓慢静脉注入(15~20min),然后以垂体后叶素10~40U于5%葡萄糖液500ml中静脉点滴维持,对照组除一般治疗及病因治疗外,仅给垂体后叶素,根据患者的咯血情况及患者的反应情况,如有无恶心、便意、心悸、面色苍白等,调整垂体后叶素的滴速。治疗组根据血压的情况,如收缩压>140mmHg(1mmHg=0.133kPa)先含服硝苯地平,10min后再用垂体后叶素,<100mmHg,则先用垂体后叶素,10min后含服硝苯地平,其他情况则无先后顺序。

1.3 疗效判断 显效:用药后2天内咯血完全停止或偶有黑痰或痰中带血丝;有效:用药3~5天内咯血量明显减少,转为少量咯血或痰中带血,最后咯血停止;无效:用药后6天以上仍鲜血不止、加重或死亡。

1.4 统计学方法 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

2 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7%(29/30),对照组总有效率70.0%(21/30),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P<0.01)。对照组1例空洞型肺结核因大咯血抢救不及时死于失血性休克,治疗组有3例出现一过性心悸,未予处理,对照组出现面色苍白12例,便意、腹痛6例,血压升高3例,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略)

3 讨论

垂体后叶素是治疗咯血的传统用药,对中等量以上的咯血,其原因多为小血管损伤或小血管瘤破裂出血,一般止血药效果欠佳,垂体后叶素有收缩小动脉 [1] ,包括心脏冠状动脉及毛细血管的作用,减少肺血流量,从而减轻咯血,止血成功率可达80%,疗效确切可靠,但也有不足之处,(1)选择性差,其除收缩肺动脉之外,还广泛收缩内脏血管,尤其是冠状动脉,故冠心病患者禁忌使用;(2)升压作用对高血压患者不宜使用,血压升高,支气管动脉压也升高,对与其有关出血的止血不利;(3)对胃肠道平滑肌的作用会引起腹痛等不适。

早在1992年,滕维亚 [2] 即报道硝苯地平治疗肺咯血取得一定疗效,笔者通过加用硝苯地平来扩大垂体后叶素止血的应用范围,也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止血效果,且不良反应少,其原因有以下几方面:(1)硝苯地平降压同时还降低肺动脉压;(2)硝苯地平能够舒张体循环动脉血管,降低心脏前后负荷,加快肺部血液流向左心,减轻肺瘀血,进而降低肺动脉压,加强止血;(3)硝苯地平还从多方面对抗垂体后叶素的不良反应:①强有力的扩张冠状动脉作用,对抗其收缩冠状动脉作用;②扩张外周血管对抗其升压作用;③舒张支气管平滑肌,对抗其对支气管平滑肌的作用,改善肺通气,促进肺部的血液回流;④对抗其对胃肠道平滑肌的作用,改善胃肠道不良反应。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两药在止血方面的作用相互加强,而不良反应方面相互对抗,这可能是笔者临床观察结果的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 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103.

2 滕维亚.大咯血治疗进展.基指医学,1992,5(1):52.

上一篇:手术治疗垂体腺瘤64例分析 下一篇:论儒学基本原理与民主政治的兼容与接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