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媒体在非洲

时间:2022-08-17 09:07:22

中国媒体在非洲

对于中国来说,非洲曾经是牵引我们重回国际舞台的朋友,现在更是新世纪共同发展前进的“新型战略伙伴”。近几年来,以新华社和中央电视台为代表的部级媒体,也开始以前所未有的积极姿态大步走进非洲大陆,引起了国际各界的关注和评议。

猜忌与误解:国际眼中的中国媒体“走出去”

2009年初,香港《南华早报》刊发了一篇名为“北京将以450亿元推动媒体国际化”的报道,一时之间,西方各大媒体都以此报道为线索,质疑和诘责“中国媒体走出去”战略。今年伊始,中央电视台的非洲分台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正式开播,随之引发了国际媒体的又一轮轰炸式报道。除了一些非洲当地媒体对此持积极态度外,大多数国际媒体的报道充满了怀疑性的评价,不少还暗含着“中国阴谋论”的味道。其基本论调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中国”的现实例证。不少媒体在作相关报道时,总是刻意将“中国媒体走出去”与中国在经济、外交、军事等领域的发展并置一列,认为中国媒体正不遗余力地在世界各地布置网络,实际用意是为了与全球扩张的超级大国战略相互推进,进而认为,中国崛起对世界带来的威胁,不仅在于硬实力方面的迅速发展,更在于软实力领域的大肆扩张。

“新殖民主义”的升级步骤。对于中国媒体在非洲等发展中地区的发展,有些媒体直接将之与“新殖民主义”的论调联系在一起,批评中国媒体到非洲是进行文化和思想领域的新殖民主义侵略。不少报道都“忧心忡忡”地指出,中国媒体大举进入的往往是那些自由基础较为薄弱的国家,“不会带来信息与言论的自由,而是为了进一步撬开非洲市场的舆论渗透”。

“资源掠夺”的美化企图。中国与非洲的合作交往长期受西方指责的一个核心议题就是“资源”。随着中国媒体在非洲的布点,有的国外媒体便曲意指责中国媒体此举是“砸钱买名声”,意在通过媒体报道来美化中国公司在当地的形象,以便为它们获取资源的开采权减小阻力。

逆势扩张抢占国际传媒市场。在金融危机的全球性影响下,众多世界知名媒体频频裁撤驻外机构及雇员、缩减海外新闻预算。然而,中国媒体却在这样的衰颓中逆势发展,被“别出心裁”地解读为“恶意抢占国际传媒市场”。

开拓与发展:中国媒体在非洲的努力

中国具有国际报道能力的媒体,主要是几家通常称为“部级媒体”的新闻单位: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和中国国际广播电台。

早在1986年,新华社就设立了非洲总分社。目前,新华社非洲总分社以肯尼亚首都内罗毕为基,面向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从事新闻报道和营销工作,下辖23个分社,以中、英、法三种文字信息,同时提供文字、图片和视频的报道内容。除了由国内派出的60名左右的记者、编辑外,非洲总分社及各分社还聘有外籍采编雇员400余人。据2011年的数字统计,新华社非洲总分社每天以中、英、法三种语言向总社和非洲媒体用户发送各类稿件,英文稿月均1800条、法文稿月均2000条、图片月均2200张、视频稿月均150条。每日播发的有关非洲内容的英、法文稿数量,远超过美联、路透、法新等国际知名通讯社日均播发的同类稿件数,两种文稿的自采率和原创率都超过了80%。除了通讯社传统的新闻采集发稿,新华社在非洲的业务还扩展到了电视媒体和新媒体领域。从去年1月起,新华社主办的中国新华新闻电视网英语电视台开始通过南非米瑞德公司的电视播出网络,实现了对整个非洲大陆的覆盖,通过家用电视机顶盒进入400万个非洲家庭。同时,新华社非洲总分社编制的“新华手机报”、“新华短信”也陆续在多个非洲国家开启运转。在津巴布韦、南非等国家的主要城市,还设立了滚动播出新华社新闻的户外大屏幕。

与新华社相比,中央电视台的非洲中心站建立较晚,2010年年底才正式开始运转。央视非洲中心站驻地设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当时只有埃及、尼日利亚和南非约翰内斯堡三个常设站点。在“媒体走出去”的推动下,2011年央视在埃塞俄比亚、阿尔及利亚、苏丹、塞内加尔、坦桑尼亚、津巴布韦、刚果(金)、安哥拉、赞比亚和南非开普敦新设立了十个记者站。今年1月,央视非洲分台在肯尼亚正式开播。非洲分台是中央电视台的第一个海外分台,同时也是国际媒体在非洲建立的第一个分台。非洲分台拥有配置一流的高清演播室,能够实现播报、访谈及多边连线等各种节目形态,同时也能够通过全套的数字化新闻制作和包装系统,分享央视总部的全部新闻资源。通过非洲分台的《非洲直播室》等节目,既可以让非洲观众看到最新的中国国内重要新闻,也可以随时与央视遍布世界各地的记者连线报道重大国际新闻。同时,非洲台的节目也通过“我爱非洲”手机电视正式与非洲用户见面。不久前,央视以全媒体方式播出了以非洲台为主制作的“非洲野生动物大迁徙”,成就全球首次动物迁徙的电视全媒体大型直播创举,获得了各方的关注和好评。

除了新华社和中央电视台,其他中国媒体在走进非洲方面也有不少突出表现。作为最早开始对非传播报道的中国媒体,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能够以阿拉伯语、英语、法语、豪萨语和斯瓦西里语,制作新闻广播。近年来,国际台在多个国家设立开通了调频广播电台,扩大了对非广播的实际落地率和现实影响力。立足于自身的语言优势,国际台还将《媳妇的美好时代》等反映中国社会生活的电视剧翻译成斯瓦西里等非洲语言,通过与当地电视台的合作平台播出,在非洲观众中引起了极大的关注。此外,中国外文局下属的中非传媒出版有限公司,也于今年3月在非洲开始出版《中国与非洲》(英、法文)月刊,该刊是中国首家面向非洲的平面媒体。至此,中国已经基本实现了各种媒体类型(从传统纸媒到移动新媒体)在非洲的落点分布,并且开始了多种信息内容的制作传播。

媒体走出去的中国志向

在信息化、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媒体的功能与意义早已超出了新闻制作与信息传播的狭义范畴。2008年中国提出了“构建现代传播体系,提高国内国际传播能力,提高文化软实力”的目标,将“建设国际一流媒体”作为中国媒体近期的发展方向。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地位的不断上升,世界媒体对中国的报道越来越频繁丰富。然而,长期以来,国际话语权一直掌握在西方媒体手中,世界的“中国议题”也由西方媒体一手设计。世界各国的受众,尤其非洲、拉美等其他发展中地区,所能接触到的“中国”都是经过西方媒体设置构建的虚幻图景。中国亟需发出自己的声音,提出自己的议题,讲述自己的故事,向世界介绍一个真实的自己。

同时,其他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也面临着与中国同样的问题:国际媒体对发展中国家的报道往往带有偏见,刻意放大问题,忽视成就进步。不论是非洲,还是其他发展中地区,都需要一个能够向世界全面展示自身的渠道。然而,囿于经济、技术等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难以实现。“中国媒体走出去”在很大程度上为此提供了一个解决方案。中国媒体在报道非洲等其他发展中地区时,往往采用不同于西方的中国视角,广泛关注报道各个国家地区的不同侧面。另外,走出去的中国媒体都通过经营合作、制作交流、内容交换等多种形式,积极与当地同行建立互动联系,有力促进当地新闻媒体的发展。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发展中国家就喊出了“构建国际舆论新格局”的口号。世界各国也早已普遍认同,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地球村”应该有多元文化、多种声音。然而,西强东弱、北强南弱的国际传播格局仍固存不破,西方国家凭借实力雄厚的媒体牢牢把持话语权,操控着国际舆论走向。“走出去”正是中国媒体积极突破西方垄断,争夺国际话语权,创建多元舆论环境的积极尝试。

中国与非洲之间的关系,归总为一句:中国融入非洲,非洲寄望中国。对于媒体发展来说,亦是如此,中国媒体积极走进非洲、融入非洲,而非洲也寄望于中国媒体在塑造非洲形象、传播非洲声音、推动非洲发展方面的助力。在“走出去”的战略大背景下,中国媒体立足非洲大陆,同时也在迈向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为实现国际传播建设的中国志向而不懈努力。

上一篇:两位总统的生日外交 下一篇:西哈努克与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