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本质 关注学生 理解数学

时间:2022-08-17 07:44:14

把握本质 关注学生 理解数学

【摘 要】 《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指

出:数学教育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科学推理和创新思维方面的功能。

【关键字】 数学本质;数学课改;数学教材;数学与生活

《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指出:数学教育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科学推理和创新思维方面的功能。

作为偏远的农村小学的一名教师,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课改后自己和身边教师的变化,在思考和摸索中,我们也有了收获的快乐。同时又有了一些深层的思考,正因为有思考,才有发现,有了个人对新课改实施中一点认识。

一、简单不等于肤浅

在新教材中,很多知识难点都被分解细化了,因此,这些知识学生学起来都感觉简单、轻松。我们农村教师对教材缺少培训、缺少研究,往往会忽略这点:越简单的知识学生学起来越快,做起来也错得越多。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简单并不等于肤浅。我们老师总认为简单,稍微提一提学生就会了,还认为有些内容后面会继续学习,现在没必要追究太深。而事实并非如此,教师讲解的内容学生能听进百分之七八十就不错了,那么老师认为恰到好处的讲解到学生那里就被打折了,分量不足、力度不够了。教师必须通读教材,理解透彻,将学习内容的本质特征毫无保留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所学知识,同时进一步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例如,在教学《认识负数》时,我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是:面对五年级的学生,我能教给他们什么?于是在上课之前,我对班级上优等生掌握负数的情况进行的了解,他们还真不错,居然知道-3、-4这样的负数,-3℃就是零下3℃。学生已有的认知和我想象的并不相同,基于此,我是这样备课的:首先让学生明白生活中需要负数,然后帮助学生逐步建立正负数的生活概念,最后由生活概念上升到数学概念,即渗透数轴的数学思想和相对性。在建立和丰富正负数的数学概念时,先让学生说说你们在哪里见过负数;再从温度入手,一起研究负数的意义;最后抛出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已知小明家的位置,学校和他家在同一条路上,相距400米,你知道学校的位置吗?这样的问题就打破了学生刚刚建立起来的认知表象,从而促进学生往深处思考。有了这样的过程,学生对负数的认识就不再是表面的、浅层次的。

二、“教材”不等于“学材”

能否将教材转变为学材是一个教师教学水平的最好体现。社会在为教育提供新条件的同时,也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因材施教,要求教学材料因地制宜,要求教学手段合理多样。如何有效合理地使用教材,将教材变为真正的学材,首先就应当深入教材,再跳出教材,否则可能就会出现对教材的误读和背离。 事实上,将教材变为学材,除了正确理解、准确把握教材之外,还必须深入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材再好,通常也只能根据一般情况为教学提供一个思路和一种方案,不可能完全适应每个学校、每个班级、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作为教师要具备解读教材、解读学生的能力。任何时候,调整、加工教材都是教师的权利,也是教师备课的内容之一。下面我就谈谈自己在使用新教材时是如何将教材变为学材的。

在教学《公倍数和公因数》时,教材首先安排了一个例题:用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分别铺下面的两个正方形。可以正好铺满哪个正方形?(边长6厘米、边长8厘米)这样的例题作为铺垫,它虽然赋予了公倍数一定的实际意义,但突然放在学生面前,他们要么是无从下手,要么是知而无言。因此,在教学时,我对教材内容进行了适当的调整:首先,我让学生先解决一个实际问题,暑假期间小红每隔3天去游泳,小燕每隔4天去一次,她们两人每隔几天就会在游泳馆相遇?学生非常感兴趣,带着这样的问题学习公倍数,无疑是事半功倍。

三、数学不等于生活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指出: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因此“数学知识生活化”这一理念越来越被教师重视,也成为新课改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但不少教师对新课改理念理解不透,对生活素材的选择和使用不当,导致数学课“生活味”泛滥,从而失去了“数学味”。

例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有的老师让学生从家里带来很多的年历,让学生小组讨论:从年历中你发现了什么?看似不错,从生活出发、小组合作、问题开放。其实,后果不堪设想。学生的回答不着边际,他们发现:这一年是牛年、春节是几月几日、什么时候是法定假日等等。像这样的数学课变成了生活常识课,与数学不着边际,而失去了“数学味”。我认为主要原因是学生带来的是家中随手拿到的年历卡,每张年历卡都标有:×年,而且标有每年中的二十四节气,法定假日用不同的颜色表示……小学低年级的孩子就是被这些细节所吸引,而忽略了本节数学课上所要学习的新知,这样的生活素材严重干扰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对一些本质的问题理解不清,也使教师陷入尴尬的境地。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强调学习材料的现实性,但绝不是现实生活的平移。在教学中,教师要用数学的思维来组织生活素材,对生活情境作必要的加工,将生活问题去除生活化,最大限度地凸显“数学化”,为学生的有效学习服务。

作为教师,我们要以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为基础。教科书是教材,学生更是教材;教师是主导,学生更是主体;学习知识固然重要,但能力培养不容忽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把握本质、关注学生、面向社会,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勇于实践、善于发现的精神,使他们在理解数学的同时,思维能力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上一篇:中国古代文论研究生课程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 下一篇:在小学数学中推行赏识教育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