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孙四代齐心移“债山”

时间:2022-08-17 04:04:24

“如果我死不瞑目,那就是还牵挂着这笔债!”

1990年之前,黄克斌还是河南省卢氏县外贸局的一名职工。那时候,外贸系统已经在走下坡路,面对人浮于事的工作,心气颇高的黄克斌有了“下海”经商的念头。他决心“下海”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家里孩子多,又欠着3万多元债务,仅靠微薄的工资无法改变家庭的贫困状况。

办了停薪留职手续后,黄克斌开始为一家香港公司从东北调运玉米,年薪6万元。4年后,经黄克斌的努力使家里的经济有了一个质的飞跃。

1995年,胆识过人的黄克斌又有大的举动,他筹资30万元和朋友一起到陕西丹凤县开了家锑矿。由于经营有方,一年后他净得利润80多万元。有了钱,黄克斌为孩子们一人买了一套房,还买了一辆越野车,家里的日子蒸蒸日上。

黄克斌为人诚实守信,口碑极好,许多人都愿意与他合作。正当他踌躇满志地寻找下一个项目时,一桩把他及家人推入命运底谷的“大生意”找上门来。

1996年11月,卢氏县委一位领导给黄克斌介绍了一个“大工程”:河南省中牟县张庄镇工业园区一个路政工程对外发包,承包方要先垫付工程材料款,这位领导建议黄克斌参与竞标。

从未涉足过工程承包领域的黄克斌对此非常感兴趣,便筹集了30万元保证金参与了竞标,最后如愿承包了这项工程。

随后,黄克斌组织了417名民工赶赴数百里之外的中牟县进行施工。工程进行到1997年底时,黄克斌已经投入了260多万元。其中,黄克斌个人投资30万元,贷款36万元,卢氏县汤河乡汤河村、高沟口村村民和村干部集资86万元,县税务局一干部多方集资56万元,其余为民间资金。

令黄克斌始料未及的是,因为资金不到位,1997年底工程被迫搁浅,黄克斌本该得到的445万元工程款遭到了无限期拖欠。年底时,黄克斌用尽了办法却始终未拿回一分钱,他想通过法律渠道来达到目的,却终因种种缘故无法立案。

眼看春节临近,跟着黄克斌辛苦了一年的乡亲们却无法拿到一分钱过年,孩子们来年的学费也没有了着落。黄克斌急火攻心,气得吐血住进了医院。工友们纷纷来医院看他。他们深知黄克斌的为人,大家劝他:“你是最大的受害者,欠我们的工钱你不用着急,我们来年再想办法,实在不行,我们就自认倒霉!”

望着善良的乡亲们,黄克斌流着泪说:“大家都不容易,你们的妻儿老小都等着钱过年,孩子们来年还要交学费,我就是变卖家产也要还给你们!”

黄克斌不顾家人的劝说,挣扎着出了院。他让家人把准备过年的钱拿出来,并把家里值钱的东西拿到典当行兑换成现金,总共筹集了5.1万元交给工友,让他们发到家庭最困难的民工手中。

当黄克斌一心一意还欠款时,他的4个儿女起初并不理解。因为在许多人看来,工程承包人拿不到承包款,就无法清欠工资。可他们看到父亲到了年关,连春联、鞭炮都没准备时,就再也坐不住了。

他们劝说父亲多为自己着想,可黄克斌却拍着胸口说:“乡亲们借钱跟着我出去打工,是出于对我的信任,我就是卖血卖肾也要还上这笔欠款。如果我死不瞑目,那就是还牵挂着这笔债!”听着父亲那掷地有声的话语,孩子们的泪水禁不住流了下来,他们坚定了和父亲一起还债的决心。

从此,黄克斌带着一家人走上了漫漫还债路。

老父亲拿出养老钱,孙女捐出压岁钱,全家众志成城移“债山”

黄克斌的三个儿子及儿媳都是工薪族,女儿黄群伟和女婿杨卢生是下岗职工,虽然大家生活都不太富裕,但他们都愿意拧成一股绳,和父亲一起来搬掉压在老人身上沉重的“债山”。

2007年农历12月19日,黄群伟和丈夫把他们两室一厅的房子以4万元卖掉,钱一到手,便赶到130公里外的卢氏县,交到了父亲手里。

与此同时,黄克斌的三个儿子也开始卖房。大儿子黄松波卖了9万元;二儿子黄韶波卖了5.7万元,老三黄震卖了7.5万元……

拿着儿女们卖房得来的26.2万元,黄克斌内心的酸楚无以言表。俗话说: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儿女们为他还债不遗余力,而自己年过花甲还在拖累他们,黄克斌真是于心不忍啊。

但想到更多需要钱过春节的民工兄弟们,黄克斌按照各施工队农民工的困难程度来发放工资:鄢陵县的赵树其8000元,许昌市新建路的冠秋香2.8万元,遂平县的唐小春4.6万元,本县横涧乡的余文虎8.6万元……

儿女们开始住起了出租屋,但从未抱怨过父亲,父亲的为人及品行也感染着他们。大儿子黄松波是县委统战部干部,妻子刘静波是县城关镇中学教师,1998年,两人年工资加起来只有7000元,他们每月领到工资只留下120元生活费,其余都交给父亲还债。

2001年初,女儿黄群伟和丈夫到新疆的且末县承包修路工程,准备将全年挣来的钱交给父亲还债。在海拔4300米的高原上,夫妻俩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苦干一年后,却因一些人为的原因,竟没拿到一分钱的收入,反而把带去的钱赔个精光。

2003年8月,黄克斌年逾八旬在老家务农的父母知道了儿子的事情后,也加入了还债的行列,老两口把自己积攒下的5700元“养老钱”,赶到县城交到了儿子手中。那一刻,黄克斌百感交感,握住老父亲的手痛哭失声。拙于言辞的老父亲也老泪纵横,安慰儿子说:“孩子,做人就该这样,不然,我们会良心不安的!”

而最令黄克斌终生不安的是,老母亲2001年瘫痪在床,自从知道了儿子的事情后,她便拒绝用药,于2004年2月19日撒手人寰。

大儿子黄松波夫妇育有一对人见人爱的双胞胎女儿,名叫玉文和玉函。在女儿4岁上幼儿园时,有一次黄松波去接孩子,两个孩子从幼儿园出来,围着卖“菠萝仙子”的小摊不愿离开,口袋里很少带钱的黄松波硬着心肠拉走了她们。回到家,看着还撅嘴生气的两个孩子,他和妻子给她们讲了要给爷爷还债的事情。此后,孩子们乖了很多。

下一年过春节,当黄克斌按照风俗给两个孩子压岁钱时,玉文和玉函不但不要,反而从口袋里掏出165元崭新的钞票,塞给爷爷说:“这是我们的压岁钱,爷爷您拿去还人家吧!”那一刻,一向坚强的黄克斌紧紧拥住两个孩子,涌出了心酸的泪水。

黄克斌一家举家还债的事情被一些债主知道后,大为感动。很多人找上门来说,这笔钱不用还了;而一些已经还过债的债主们知道后,把还给他们的钱又拿了回来,但又都被黄克斌固执地挡了回去。

从1998年初至今,黄克斌和他的儿女们先后还了近60万元的债务,超过了他们工资收入的80%。但目前黄克斌还有118万元债务没有还清。

“只要我还有一口气,就要还下去!”

2008年元旦刚过,黄克斌便开了家庭会议,商议了新一轮的“还款计划”。经统计,黄家又筹集到了9万元,黄克斌高兴地说:“这下好了,至少春节前后能解决26名农民工的欠款!”

黄克斌当然清楚,他目前摆脱困境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尽快讨回工程款。可是2005年,黄克斌被迫与中牟县有关部门签订协议,尽管协议款额与实际款额相去甚远,但黄克斌明白,如果不签订协议,这一点钱也可能拿不回来。

面对剩下的百万巨债,黄克斌并没有丝毫退缩的念头,他坚定地说:“只要我活着,还有一口气,就要还下去;我死了,还有我的儿子、孙子。债一定要一分不少地还完,这是做人最起码的良知!”

2008年2月27日,面对记者黄克斌披露了自己的计划。他准备3月份再找些事情做,以加快还款速度。他每月908元的退休工资,对于巨大的债额,无异于杯水车薪。

黄克斌欣慰地说,尽管欠着百万巨债,但这么多年来,他家从来没有债主上门讨要。乡亲们都清楚他的为人,这些年他们全家的还债决心和努力大家都看在眼里,并深受感动。其实,外边也欠着黄克斌七八万元的款,但由于他们经济状况不好,黄克斌一直不忍心讨要。

黄克斌坦诚地说:“我最难过的是,上至80高龄的老父亲,下至不满10岁的孙女,都受了我的连累。这些年来,他们和我一起过着最低水平的生活,我心里实在愧疚啊!好在孩子们毫无怨言地支持我,欠债,使我们全家拧成了一股绳!”

黄克斌率领全家10余年众志成城还巨债的事迹,深深感动了周围的人。在诚信缺失、拖欠农民工工资已不再是新闻的今天,黄克斌给一些人树立了一面镜子,那就是:做人要有良知和诚信。

法律界人士对黄克斌评价说:组织农民工搞劳务输出,黄克斌只是受委托,加之他又不是法人,所以他没有替工程方还债的义务。另一方面,黄克斌的儿女也没有替父亲还债的义务,但他们还是去做了,而且一做就是10余年,这种精神确实很感人,堪比传说中的“愚公移山”。

(责编:辛娅)

上一篇:坚强的爱 乐观的人 下一篇:笑星悲哭李伯清痛悼师兄刘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