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诘难式”教学方法在管理类课程中的运用

时间:2022-08-17 03:19:09

“诘难式”教学方法在管理类课程中的运用

一、“诘难式”的来源

“诘难式”来自于一个关于玄奘取经的典故:玄奘来到伽思弥罗国,国王也信佛,听说玄奘到此访问,携僧侣人众到国都西门迎接,把玄奘安排在哥耶因陀罗寺院休息。第二天,国王特意设宴招待玄奘,宴会结束,国王命国内知名的一位七十岁的高僧与玄奘辩论,实际上是考较玄奘的佛法道行,双方各坐在一个讲坛上,辩论采取一问一答方式进行。高僧从佛教的小乘佛法,再到大乘佛法的疑难问题,一一问起,玄奘对老和尚的提问,对答如流。国王大喜,极力夸奖玄奘的学识口才。伽思弥罗国内的高僧听说王城大开佛学道场,又有唐朝和尚来此,四方高人,纷至沓来,到王城一睹佛学盛事。各路高僧齐集王城,登坛讲演,玄奘认真听讲,仔细揣摩,对他掌握各派佛学理论,收益匪浅。有人向各路高僧介绍玄奘,说他是:“佛学奇才,年纪轻轻,聪明绝顶,学力深厚,无人能比,有继亲菩萨之遗风,可惜生在中国,不能久居此地,否则弘扬佛法,前途无量矣!”有些高僧听了不服,尤其是一些年富力强的中青年大乘派教众,觉得玄奘徒有虚名,未必真的学识渊博。他们故意提一些偏僻深奥的佛家典故诘难,有意难倒玄奘。玄奘知其意,不慌不忙,谦恭有加,一一解答,对佛学典故娓娓道来,对疑难问题形成原因,根据他的理解,讲的非常透彻明白,众人这才心悦诚服,觉得玄奘果然厉害,是难得的佛学奇才。玄奘的声望大震,很快传遍伽思弥罗国,传遍北印度各个国家。

二、“诘难式”教学方法在实践中的运用

“诘难式”教学方法在当今实际教学方法中的运用主要是指教师结合教学内容,拟定一个讨论主题,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指派一位负责人,对经过小组讨论和商议的内容进行整理和统筹,并代表小组在讲台上讲出小组的想法和意见,待陈述完以后,由在座的其他非小组同学和老师对本小组成员一一进行提问,小组成员需要根据别人提出的问题一一进行诘难。老师则依据小组的讲述能力、合作能力和辩论问题的思维能力进行现场打分。

以管理学中一个案例为例,北斗公司刘总经理在一次职业培训中学习到很多目标管理的内容。他对于这种理论逻辑上的简单清晰及其预期的收益印象非常深刻。因此,他决定在公司内部实施这种管理方法。首先他需要为公司的各部门制定工作目标。刘总认为:由于各部门的目标决定了整个公司的业绩,因此应该由他本人为他们确定较高目标。确定了目标之后,他就把目标下发给各个部门的负责人,要求他们如期完成,并口头说明在计划完成后要按照目标的要求进行考核和奖惩。但是他没有想到的是中层经理在收到任务书的第二天,就集体上书表示无法接受这些目标,致使目标管理方案无法顺利实施。刘总感到很困惑。试问:根据目标管理的基本思想和目标管理实施的过程,分析刘总的做法存在哪些问题?他应该如何更好地实施目标管理?

具体实践如下:各自小组拿到案例以后,集体讨论,明确分工,充分调动大家的学习兴趣,讨论完毕指定一位同学总结并发言,把大家对刘总的做法的看法及建议陈述给在座的同学和老师听,如:对于目标高度认识错误,他认为目标越高越好,在实施目标管理时,没有给予下属相应的权力。建议对各级目标的完成情况和取得结果,要及时地进行检查和评价,并且根据评价的结果,制定相应的奖惩措施,同学和老师依据目标管理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提问,如对建议部分提问,奖惩措施如何制定?小组成员依据自己的见解诘难,涉及到薪酬管理的相关知识,加强了对管理学中的其他知识的应用,发散了学生的思维方式。如此循环下去,但后面的小组难度越来越大,因为前面显而易见的问题都被大家采纳了,小组就需要以新的思维陈述,同学也要以新的视角进行问答诘难。

“诘难式”教学方法的核心是问题,以问题引领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或者是以教师发问而引发学生思索,从而不但学会解决某一具体的问题,还要体味解决一般问题的方法与路径。由于层层设问,层层诘难,历时久远而意蕴晦涩的诗歌主旨渐渐明朗,从而也使我们的教学在问题意识的引领下积极互动、不断走向深入,如拨云见日、水落石出。“诘难式”教学方法并非陈词滥调、昨日黄花,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是显著的。可以说,运用的好,将起到开拓思维、拓展视野、增强实际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积极作用。

三、“诘难式”教学方法的优缺点

1.优点:

其一,有利于问题意识与目标意识的培养与历练。“诘难式”教学方法的核心观念是问题,带着问题教学、带着问题思考、带着问题互动,师生之间的目标明确,思维的着力点坚实,思维的发散性,思维的深度均有明确的问题导引,弄清楚了问题本身,也就弄清楚了教学的目的与意义,同时也培养了问题意识的铸就,从而能够形成能力、上升为思维方法。

其二,有利于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创新性。缺乏问题意识的教学注定是传统的灌输与填鸭。学生被动的接受现成的已有的传统观点,不加思考,不知道所以然,只知道答案,或者说对于现有的观点的崇信而不加反驳,久而久之,则思维僵化,人云亦云,缺乏创新性。诘难教学方法则不然,由于有问题的引导,问题的来龙去脉必须刨根问底,因此,往往在揭开问题面纱之后,会有全新的认识与收获,创新性无形得以实践。

其三,有利于教学过程中的趣味性与互动性的提升。趣味性与互动性是相辅相成的一对概念,缺乏趣味性,学生在课堂上昏昏欲睡,何谈互动性;而良好的师生互动也无形中增添课堂教学的生动性与趣味性。在“诘难式”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由于层出不穷的问题引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求知欲不断被激发,如探案解密,思维积极活跃,随着问题的解决,水落石出、豁然开朗的切心与满足之情也必然溢于言表。因此,这种趣味性与互动性也在无形中提升。

其四,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点的记忆加深。课堂上单纯的依靠教师填鸭式的教学非常的枯燥无味,得不到学生的认可和赞赏,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的精神状态和记忆状态都无法达到制高点,通过“诘难式”的发问及回答,能够提升学生的兴奋点,对问答式这一个特定的场景所产生的知识点的记忆会非常的深刻,而不是一味的死记硬背,有利于以后对相关知识点的提取及应用。

2.缺点

其一,耗时。课堂上的时间是有限的,而一个完整的“诘难式”教学的方法需要经过问题意识与问题的提出、问题诘难与问题的分析、回归问题原点与解决问题以及牵引与反思等环节,一般需要15―20分钟一组,比较耗时。并且,不适宜大班教学,若是大班教学的话,小组的数量较多,轮到后面的小组难度会越来越大,随着大家对问题的看法越来越透彻,以及听众注意力的下降,后面的多数分析及诘难都会显得相似从而没有新意和亮点,一般组数控制在3―4组会比较好。

其二,偏离知识点。每位同学关注的环节以及知识点都不一样,大脑思维的发散性导致提出的问题以及回答的解答方法可能会偏离课堂的知识点,若不加以一定的思维引导,将不利于大部分的同学吸收知识点。

参考文献

[1]金军华.问题诘难式教学模式的建构与意义重估[J]首都教育学报2013,7(01):109-111

[2]魏钦冰.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模式改革[J].职业圈.2007,63(11):140-145

[3]卢莹,林荫.采用问题式教学方法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2(28):6747――6749

[4]杨光临.浅谈问题教学模式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115(05):196

上一篇:以情促教,以教增情,构建英语和谐课堂 下一篇:浅谈历史教育中乡土文化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