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课有讲究 设计凝智慧

时间:2022-08-17 02:47:08

引课有讲究 设计凝智慧

文章编号:1008-0546(2013)01-0042-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3.01.016

不久前我听了的一节课化学公开课,让我对引课设计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中……

[案例1]沪教版《组成物质的化学元素》

师:展示一串数字:1

13

( )

26

师:谁能找出上述数字间的变化规律,并能说出括号中的数字?

生:19

……

当时的我,一脸茫然,还以为是上数学课呢,即使是找规律,但化学的概念规律与数学学科的规律有着截然不同的区别,这样的引课不仅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反而使听课老师及学生有一种过于唐突的感觉。在现实教学中,像这种引课设计不太恰当的情况还有很多,不少老师认为只要能将教学内容的主干知识引出,就算是好的引课设计了。其实他们忽视了引课内容与教学内容的内在的紧密的联系。

其实,引课是有讲究的,它的真正要义,不仅在于引课设计的新颖独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在于通过引课,将学生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之中,让学生去感悟,去体验,去探求知识的发生过程。犹如一首优美的旋律需要动听的前奏,一部惊心动魄的电影需要扣人心弦的开头,好的引课,可以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为整堂课的顺利进行打好基础。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而 “引课”便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思维,鼓舞学生不断追求新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重要的教学环节。

那么,如何进行化学课堂引课环节的智慧设计呢?下面笔者提供一些教学实践,仅供参考。

一、首尾呼应式引课

[案例2]沪教版《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

师:火是燃烧时常伴随的一种现象,你能说出多少带“火”字的成语或与“火”相关的成语?

生:(异常兴奋,接二连三地)火上浇油、火冒山丈、十万火急、分分火火、火急火燎、热火朝天、火树银花、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煽风点火、水火不容……

师:(在黑板上板书,当学生说不下去时,可适当提示)你能用化学知识解释下列成语吗?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煽风点火、水火不容、绝薪止火。

生:大多数面面相觑,面带困惑。

师:就是我们今天所学的内容——燃烧与灭火,相信学完本节内容的相关知识之后,一定能解释上述的问题。

……

[设计意图]既与语文学科相联系,又切合学生的实际,还能与课题相切合,在课的结尾将上述四个成语作为本节课的巩固练习,起到了首尾呼应的作用。

[教学反思]沪教版《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这节课引课设计角度可以非常多,比如:①复习式引课:通过复习前面燃烧的事例,让学生进行归纳燃烧的特征,然后进行教学;②现代媒介引课:利用视频播放燃烧的利与弊进行引课;③直入式引课:直接切入课题;④实验引课:教师事先给出实验仪器及用品,师生互动设计探究燃烧的条件;⑤问题引课:南极无火柴或打火机,如何将柴火点着等等。这些设计要么过于直白,要么不够新颖,要么缺少互动,都不在我的理想设计之列。

如何重新设计出较有新意的引课设计呢?在参加市级骨干教师课堂教学能力考核之前,我陷入了冥思苦想之中,忽然灵光一闪,火是燃烧产生的一种现象,带火字的成语有很多很多,何不先让学生说出带火字的成语,然后再进行归纳提升,这样既与语文学科相联系,又切合学生的实际,还能与课题相切合,再将上述四个成语作为本节课的结尾的巩固练习,并进行适当地拓展延伸,做到了首尾呼应,岂不美哉?因此,当我课堂上一提出“谁能说出带火字的成语”时,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甭提有多高涨,可以用“异常兴奋”“接二连三”来形容,课堂热烈的气氛大大出乎我的意料。“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煽风点火”、“水火不容”、“钻木取火”、“杯水车薪”……熟悉的成语从同学们嘴里脱口而出,大多数同学甚至都能说出其成语含义,但当我提出“谁用化学知识进行解释时?”,大多数同学面面相觑,不知其所以然,此时,刚好形成一种新的认知冲突,引发学生进一步探究新知的欲望。

通过自身的教学实践,我感觉到本节引课设计有以下几大好处:第一,增强了跨学科的联系。尤其语文学科中的成语的运用,说明成语中也能蕴藏化学知识,充分说明化学无处不在,也体现了化学学科的魅力。第二,贴近课题,即与教学内容相匹配。像上述案例1中那位老师的设计,明明上的化学课组成物质的化学元素,该教师一开始却要让学生找数学规律,说明他的设计与教学内容不匹配,或者说离题太远,不能随心所欲。第三,能吸引学生的有意注意。把教学内容本身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间的矛盾作为设计问题的突破口,创设问题情景,造成学生心理上的悬念,从而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兴趣。第四,能做到首尾呼应,体现出一节课的逻辑的严密性和结构的完整性。

二、自主探究式引课

[案例3]沪教版《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师:我们以前已经学习过许多化学反应,但从未涉及到反应前后各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今天,老师事先分别设计了四组实验,请同学们一起探索反应前后各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请同学们自主选择完成四组实验中的任一组。

师:(投影展示每一组实验的操作要求)第Ⅰ组实验:探究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反应前后的质量关系;第Ⅱ组实验:探究氢氧化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的质量关系;第Ⅲ组实验:探究白磷在燃烧前后的质量关系;第Ⅳ组实验:探究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前后的质量关系。

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任一组实验进行实验探究。

……

[设计意图]利用实验优势,引发认知冲突,体验科学家探究质量守恒定律知识的发生过程,加深对质量守恒定律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反思]有关质量守恒定律的引课设计,笔者曾设计过的引课有:①问题式引课:如为何木炭燃烧后留下的灰烬质量减轻而铁钉生锈后的质量却增加呢?②现代媒介引课:利用多媒体动画围绕一支燃烧的蜡烛,在不同的环境中,为何会出反应前后质量不变、增加、减少呢?③甚至我还利用过福尔摩斯办案过程中的困惑“为何烟灰的质量减轻了”来引课……但这些设计都只是抛出疑问,不能涉及对课堂教学的本质理解,不经历过程探究,就无法对质量守恒定律有深入、牢固的理解。

在一次区级教学开放日活动中,我一反常态,直接通过上述精心设计的四组实验进行引课,让学生们一开始就扮成科学家这一重要角色,进入了质量守恒定律这一知识的探究发现的过程,体会着探究带来的乐趣,没想到比之前的效果更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发挥了化学学科的实验优势。一开始就让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学生非常喜欢,紧扣学生的心理。第二,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如果有的学生对个别试验比较陌生的话,还可以自主选择自己比较熟悉的实验进行探究。”在教学中,当我提出上述要求时,我的学生们还真的进行了自主选择,还真的出现了选择探究“第Ⅲ组实验:探究白磷在燃烧前后的质量关系”的比较多,而探究“第Ⅱ组实验:探究氢氧化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的质量关系”较少,课后,我还问了一些同学为何,他们的答案是选择“第Ⅲ组实验:探究白磷在燃烧前后的质量关系”的更具有刺激性、挑战性,这更加使我产生了对我的学生的敬佩之情。第三,实验进行了精心设计,激发了探究的欲望。其实,上述四组实验,我们是经过精心设计的,事先将学生分成四组,每组学生很快就完成各自探究任务,进入交流环节,第一组实验发现反应后“总质量增加了”,第二组和第三组实验学生发现反应前后“总质量不变”,第四组学生发现反应后“总质量减轻了”。面对上述的思维冲突,为何会出现反应前后各物质的“总质量有的偏小”、“有的偏大”、“有的不变”呢?我引导学生分别进行进一步分析:①第一组实验为何“质量增加了”,学生和快找到了原来老师是先让他们称量锥形瓶和石灰水总质量,然后再让他们通过导管向石灰水中吹气,发现变浑浊后再次称量总质量,发现反应后“总质量变重了”。主要是未考虑反应前“吹入气体的总质量”,紧接着,我让学生重新设计实验称量“装有石灰水的锥形瓶用带导管的单孔橡皮塞与针筒中装有二氧化碳的装置相连”,分别称量反应前后的总质量,发现“总质量相等了”。②第四组实验为何“质量减轻呢”?学生很快发现该反应在敞口容器中进行。老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对装置进行设计改进,学生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如在瓶口加塞、在瓶口套一只气球、将二氧化碳气体吸收……最终获得将大理石与小试管盛放的稀盐酸一起放在可乐瓶中进行反应,并最终获得反应前后“总质量不变”。这样学生就获得了了第一、二、三、四组实验反应前后各物质“总质量均不变”的重要结论。

通过本节课的引课设计,让学生们真正在实验中体验到了探究的快乐,实现了思维的碰撞,化学的魅力得到了充分地展示。

三、实物展示式引课

[案例4]沪教版《溶液的酸碱性》

师:手捧一束鲜花走进教室。(此时无声胜有声)

生:情绪高涨,议论纷纷。(甚至个别学生小声地说,鲜花送给谁呀,花真漂亮)

师:今天,老师带来一大束鲜花等一会将送给同学们,不过先考考同学们,这束花中分别有哪些花?

生:紫罗兰、玫瑰、康乃馨……

师:花儿为什么会这样红?

生:面面相觑。

师:别急,学完本节内容之后,相信你一定会明白。

师:取一片紫罗兰花瓣,向叶片上滴加一滴稀盐酸,花瓣立即变成红色。

师:引出酸碱指示剂的发现。

生:自主实验探究分别得出酸性溶液、碱性溶液、中性溶液及用上述鲜花自制酸碱指示剂分别实验鉴别酸碱性溶液。

……

[设计意图]事物展示的作用在于直观,一束鲜花,串联成一节实验探究课,可以让学生讲生活与课堂的知识传授紧密结合起来,有助于树立化学为生活服务这一重要理念。

[教学反思]简单的设计,简朴的语言,简约的过程,使整节课的条理非常清晰,师生互动非常有效,课堂结构非常紧凑。如果我们化学老师经常性地将生活中的一些实物展示给学生,往往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引课效果。我感觉到本节课最大的特点并不是鲜花所带来的新奇,而是围绕鲜花这一主线展开教学。学生不但明白了酸碱性与花色之间的关系,同时明白,生活中处处都有化学。

可见,在平时的教学设计时,我们的化学老师一定要有一种化学学科的生活情怀,一定要学会挖掘生活中的化学资源,将化学回归生活,回归社会,回归理性,回归科学,一定要学会将化学与学生间的距离缩短,让学生从心底喜欢化学、喜爱化学、亲近化学。

四、实验激趣式引课

[案例5]沪教版《开启化学之门》第一课时

师:同学们,新学期,新学科,新老师,新同学,老师想送给同学们四件新礼物,祝愿所有同学新学期事事如意。请看第一件礼物:“一句温馨的话”。

师:邀请一位学生上台,在黑板上张贴五张圆形滤纸。并请该同学向上述五张滤纸上一种无色溶液,滤纸上立即显现出“化学欢迎你”五个红色大字。(注:事先在每张滤纸上分别用稀氢氧化钠溶液写上“化学欢迎你”五个大字,再分别喷无色酚酞溶液)

生:感觉很奇怪。

师:想不想要第二件礼物。

生:想。

师:第二件礼物是:“鞭炮一声,辞旧迎新”。

师:在教室角落用力向地面扔“粉笔炸弹”,然后请2位同学上台演示。(注:实验过程一定要注意安全,建议氯酸钾与红磷在水中配置,否则极易发生燃烧或爆炸而发生事故)

生:气氛非常热烈。已迫不及待要求看第三件礼物、第四件礼物。

师:(与狄仁杰断案影片《通天帝国》联系)演示第三件礼物:“自燃现象危害多”。

师:演示第四件礼物:“玻棒点灯,照亮前行的路”。

……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让学生明白化学就是一门与实践、实验紧密结合的学科。

[教学反思]开学第一课,对学生来说,一切都是新的,新学期,新学科,新老师,上好开学第一课,对化学来说,非常重要,有许多的专家、学者、名师都做过论述。但我们一直坚持着我们对化学第一课的理解与做法,也就是,我们从来第一课是不用来向学生过多的介绍化学学科的丰功伟绩的,也从来不向学生展示绚丽的图片,只是按照中国的文化传统,新学期、新教师面临新学生,送给学生一点见面礼,有的学期是“四样”,有的学期是“六样”,有的学期“八样”,其实这些“礼物”,都是化学学科的精华,化学学科的魅力、化学学科的特色、化学学科的亮点在开学第一课上被展现的淋漓尽致,潇潇洒洒,因而在化学的开学第一课上,我们的教师无需多言,学生已默默地,喜欢上、热爱上、亲近上化学,看着孩子们渴求解开上述“礼物”的化学奥秘的那一双双求知的眼睛,我骄傲、我自豪,因为我是一名化学老师。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其实,化学引课的方式还有多种,在此就不一一赘述。若单就引课方式而言,不同的老师一定会有不同的教学设计,即使同一课,相同的老师也会有不同的引课设计。

上述的几个引课案例只是笔者个人的教学实践行为,只想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若想达到智慧设计的高度,那就取决于教师个人教学研究的深度,教学积累的厚度和教学素养的广度。但长期的教学实践,让我感觉到比较好的引课设计是否可以概括为:是不是能围绕引课内容逐一展开教学,是不是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是不是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是不是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是不是能吸引学生的有意注意。

上一篇:冰醋酸电离实验数据曲线全程函数构建与解析 下一篇:如何让学生喜欢化学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