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塞通片对高血压患者C-应蛋白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时间:2022-08-16 11:58:43

血塞通片对高血压患者C-应蛋白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摘要]目的 探讨血塞通片对高血压病患者C卜从Φ鞍准把液流变学的影响。

方法 将56例高血压病患者随机分两组,对照组28例予常规治疗,治疗组28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血塞通片口服,观察治疗前后C卜从Φ鞍住⒀液流变学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两组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显著改善(P

[关键词]高血压病;血塞通片;血液流变学;C卜从Φ鞍转

文章编号:1003-1383(2009)04-0400-02

中图分类号:R 54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09.04.009

近年来,微循环障碍在高血压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已受到广泛重视[1],微循环障碍是指发生在微循环水平上血管和血流的形态及功能紊乱,血液及其成分的流变学改变异常是导致微循环障碍的重要组成部分[2]。同时C卜从Φ鞍姿平的升高与高血压的预后有密切关系。本文旨在观察血塞通片对高血压病C卜从Φ鞍准把液流变学的影响,从而验证其疗效。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将符合中华医学会高血压病临床诊断标准[3]的5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8例,男16例,女12例,年龄41~72岁,平均51.2岁;对照组28例,男14例,女14例,年龄43~73岁,平均53.6岁。两组性别、年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2.治疗方法 对照组主要进行个体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血塞通片(云南金泰得三七)口服,每日3次,每次0.1克,14天1个疗程。

3.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 观察治疗2周前后C卜从Φ鞍准把液流变学变化情况。 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比黏度、血浆比黏度、血栓、血小板黏附率、红细胞电泳时间)按常规方法检测;血清hsCRP检测按标准操作过程操作,采用免疫浊度方法检测血浆hsCRP水平,仪器为IMMAGE免疫浊度仪(贝克曼公司)。

4.统计学处理 采用STATA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用tЪ煅,以P

结果

1.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的变化比较 治疗后两组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显著改善(P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的变化比较(-±s)

组别例数 全血比黏度 高切低切血浆比黏度

血栓 长度(mm)温重(mg)血小板黏附率红细胞电泳时间(s)

对照组2828治疗前ぶ瘟坪6.31±0.325.96±0.267.78±0.367.54±0.232.13±0.161.92±0.1153±2640±21137±5695±3481±2453±190.45±0.120.36±0.09

治疗组2828治疗前ぶ瘟坪6.26±0.355.72±0.257.83±0.327.36±0.212.15±0.151.84±0.0955±2329±15142±4278±2979±2131±160.43±0.150.27±0.08

注:组内与治疗前比较,P

2.两组治疗前后hsCRP水平比较 治疗后两组的hsCRP水平均显著改善(P

表2 两组治疗前后hsCRP水平比较(-±s,n=15)

组别例数治疗前治疗后 tИP

对照组281.82±0.561.16±0.683.965

治疗组281.89±0.630.79±0.616.638

tе-0.4392.143 --

Pе->0.05

讨论

本研究提示高血压病时全血黏度、血浆比黏度、血小板黏附率,红细胞电泳时间均增加,这些血液流变学异常可加重微循环障碍,使微循环血液阻力增大,血流瘀滞,血栓形成进而产生组织缺氧,细胞坏死,口服血塞通片能有效地改善高血压病血液流变学的异常,降低全血比黏度、红细胞电泳时间等,降低血细胞聚集性及增强变形能力,减轻对靶器官损害,从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疗效。基本机制可能是[4]:①抑制合成及释放,减少带正电荷大分子的产生,从而减轻红细胞聚集;②抑制氧自由基产生,提高氧自由基清除酶活性,从而减轻氧自由基对细胞膜流动性的损害,有利于增加细胞的变形性;③抑制血浆原性炎症介质的产生,减轻微循环障碍。

同时本研究表明,高血压病时hsCRP明显增高,经治疗后,随临床症状的缓解,hsCRP明显下降,加用血塞通片较对照组更能改善症状,能降低hsCRP,提示随高血压病的好转, hsCRP释放减少。故hsCRP可作为高血压病疗效观察的指标。

参考文献

[1]Knoefel WT,KolliasN,Warshaw AL,et al.Pancreatic microcir ciculatory changes in experimental pancreatitis of graded severity in the rat[J].Surg,1994,116:904.

[2]李 琳,李 洁,孙 蕾,等.高血压患者血液流变性观察[J].中国微循环,2002,6(5):286.

[3]中华医学会高血压诊断标准. 内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51.

[4]Hoffman TF,Uhi E,Messmer K,et al.Protective effect of thd somatostatin analogus octreotide inischemia/reperfusion-induced acute pancreatitis in rats[J].Pancreas,1996,12:286.

(收稿日期:2009-04-15 修回日期:2009-08-13)

上一篇: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脑出血的疗效观察 下一篇:金赛药业走近“袖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