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答案不如给空间

时间:2022-08-16 11:50:33

学生考试前,我总习惯于提前做一做试卷,然后才进行测试。这样先体验性的试做一下,一是能帮助教师充分掌控试题的分量和难易程度,便于对试题进行必要的删减、增补或修改;二是能帮助教师发现教和学过程中的一些遗漏和瑕疵,以便及时地修正和弥补。当然,自己先做一做还有另外的目的,那就是尽量给孩子们以规范化的训练的机会,以获得令教师和家长都满意的学习成绩。

每次我凭着提前做出的“标准卷”批改孩子们的试卷时,总是发现一些学生的答案不同于我的近乎“格式化”的“标准答案”。一些简单的试题,在孩子们的笔下竟然有数种,甚至十数种答案,其中不乏精彩与智慧。感动之余,我不得不吸收他们的答题来补充甚至是修正我的“标准”;我不得不给他们满分,甚至是加分;我不得不放弃为了追求学生高分进行的所谓规范化训练。

蜕去教学功利色彩后,评讲试卷时,鼓励孩子们不要拘泥于“标准答案”,引导他们大胆地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发现,形成答案,进而修正、完善“标准”。孩子们由于有了充分支配的时间、充分发挥的空间、充分选择的权利、充分交流的机会,他们说出的答案不仅耳目一新,而且在相互启发中,又生成了很多答案和极富创意的问题。这种在评讲中探讨、在探讨中领悟、在答案中生成问题、在问题中寻找答案,既是对孩子们“学”的考试,也是对孩子们“用”的检验,更是学生智慧碰撞与思想创新之举。惊喜之余,震撼不小。作为教师,在给出结论性结果前,不妨多给孩子们一些空间,让他们阅读、回忆、观察、比较、归纳、讨论甚至争辩,使归结出的结论更多元、更个性。

教师个人的思维空间毕竟有限。“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作为教师,尽管也在努力以儿童的视角进行观察、发现、思考,但怎么也抹不去成人的思维定势,常常担心没有“标准”、或是不够“标准”就没了威信;认为不进行“规范”的“标准”训练,就没有理想的“统考分数”,就会失去领导的青睐和高额的奖金。于是,不惜调用自己的一切知识、经验和能力的积累做“标准”。有时候老师做出的答案虽然正确,但往往过于死板、机械,甚至让孩子们费解。这种答案灌输给孩子们后,他们除了迫于无奈的死记和机械性“应试”外,基本上别无他用。正如学生说的那样:“考了就忘了”。

孩子们答题就不同了,他们在回答“哪些东西是圆的”时,会毫无顾忌地回答“爸爸的屁股是圆的”,“妈妈的是圆的”;他们会说“狼外婆”、“兔妈妈”,因为电视里的动画片、他们看过的童话故事就是这么称呼的;他们会说出老师认定他最没有出息的“弯弯的月儿像豆荚”、“长大了当清洁工”;他们会说出成人看来近乎是错误答案的“雪化后是春天”;他们会创造出能获得专利的,但成人看来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科技发明……孩子们正是这种童稚的直言不讳,才有了他们在成年人眼里的很多的“想不到”。正因为孩子们没有了老师成人化、模式化思维禁锢,他们才超越了老师,超越了教材,超越着自我。

基础教育的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何让学生创新?如何让学生实践?精神和能力如何培养?答案就是多给学生一些时间、机会、权利,让他们观察、想像、质疑、探究、合作、创造。

(作者单位:重庆市开县书香小学)

上一篇:创设情境上好口语交际课 下一篇:利用美术课让学生学会扮靓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