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在分寸间

时间:2022-08-16 10:54:53

服食补益类中药是抗老益寿的一个重要方面,祖国医学在几千年的漫长医疗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补益健体的经验。通过服食补益类中药,可以提高人体机能,延缓衰老。

何谓补益类中药

中医通常把补益类中药分为四类:即补气类中药、补血类中药、补阴类中药、补阳类中药。

补气中药有:人参、党参、西洋参、黄芪、白术、山药、大枣等。

补血类中药有:当归、熟地、阿胶、何首乌、桑葚、龙眼肉等。

补阴类中药有:沙参、玉竹、麦冬、百合、枸杞子、黑芝麻等。

补阳类中药有:鹿茸、冬虫夏草、韭菜子、蛤蚧、杜仲、核桃肉等。

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中就有百余种补益类中药。

如何补益?

根据病情补益

中医在认识疾病、诊断和治疗疾病中,最讲究辨证论治,这是一个十分突出的特点和原则。用药治病如此,在补益方面的选择也是同样,必须按照中医用药的特点,分清阴阳气血的虚实,辨证用药,才能真正发挥其补益的功效。

气虚 当出现困倦乏力、气短、不愿多讲话或讲话无力、食欲不振、大便溏、稍加运动即大汗淋漓时,即可判为气虚。这时就可以服用补气类中药,如人参、党参、黄芪、白术、山药等,或是以这些药为主的各类成药或汤药。

血虚 常常表现为头晕眼花、面色萎黄、口唇与指甲盖色淡、心悸以及妇女月经不调。这时就可以服用补血类中药,如当归、何首乌、阿胶、龙眼肉、熟地等,或是以这些药为主的成药或汤剂。

阴虚 常见身体消瘦、头晕耳鸣、嘴唇殷红、心烦失眠、潮热盗汗、咳喘咯血、遗精。即可选用沙参、玉竹、麦冬、百合、枸杞子等,或是以这些药为主的成药或汤剂。

阳虚 多见于面色苍白、四肢冰凉、无精打采、腰膝酸软、自汗、小便清。即可选用补阳类中药,如鹿茸、冬虫夏草、韭菜子、杜仲、核桃仁等,或是以这些药为主的成药或汤剂。

通常虚证出现时不单纯只是气虚、血虚、阴虚或阳虚,而是有密切的联系。中医理论认为气血同源、阴阳互根,在病理上往往互相影响。如气虚不能生血,血虚又会影响气弱;阴虚可以导致阳虚,阳虚又可导致阴虚等等,最后还可导致阴阳气血俱虚。所以,必须根据证情的具体变化,正确使用补益类中药。

按时令补益

中医所讲的“症”,不但是讲明气血阴阳虚实的情况,而且反映出人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反映出人与自然环境的密切关系。在一年当中,由于春夏秋冬不同的季节,对人体形成了不同的环境,中医认为春温,夏热而暑湿盛,秋凉而燥,冬寒。因人的生理病理受这些季节气候的变化影响,因此,无论是在健康的情况下,还是在出现疾病的时候,一定要根据季节特点来使用补益类药物。

春季,特别是遇到少雪温盛的异常气候时,多见于肝经病的发生。此时便可应用一些滋阴养肝的药物,如枸杞子、女贞子、杭或晶等。夏季人体出汗较多,中医认为易伤津液和气,故可常饮绿豆汤、藕粉、荷叶粥等,既可养阴益气,又可防暑降温。另外,夏季温度较高,如逢多雨也会使湿度大大增加,这样利于细菌的繁殖,所以,在夏天易发生胃肠道疾病,宜时常服用藿香正气水(丸),可有预防和治疗作用。秋季天气转凉,气候干燥,人体开始处于收缩的状态,这个季节常常会引起一些老年人咳嗽或咽喉痛,这时就可以服用一些生津润燥的药物,如银耳冰糖煎服,或再加些川贝效果更佳,还可服食百合粥、秋梨膏等。冬季天气寒冷,为了抗寒保温越冬,人体处于备藏阶段(准备贮藏能量的阶段),此时予以适当的进补,增加体内的精血、元气,既可防寒抗病,又能为翌年春天打下一个良好的生长基础。可用人参、枸杞子、何首乌、杜仲、肉苁蓉、天麻、核桃仁等,阴阳皆虚者还可服用金匮肾气丸,脾气弱者可服用人参归脾丸。

由以上可以看出,一年四季的变化与药物的选择有着密切的联系,若不考虑季节的不同,不加辨证分析地使用药物,轻者达不到目的,重者则会加重病情,危及健康。所以,四季用药的学问不可忽视。

进补须知

在进补时,还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掌握用量和用法 服用补药,要遵医嘱或按规定的用量服用,中成药可按说明书服用。在服法上,有的按疗程,有的按天数、次数,有的分为饭前或饭后,有的早晨空腹服,有的则在睡前,有的生用或熟用,有水煎、蒸服、研粉冲服等等,都是根据需要而定的,所以必须依法服用,否则会减低药效,达不到补养的目的。

2.补药不可长久服用 在补养药当中,一些药物本身既是药,又是食物,如莲子、大枣、绿豆、赤小豆、核桃、等。还有一些只可作补药应用,而不能为食,如人参、鹿茸、白术、杜仲、党参、阿胶等。例如人参虽是补药之王,但服用不当,长期服用均可引起“人参滥用综合征”。所以,要适可而止,补到好处,就应停止,像有病吃药一样,病好了,就不必再服药了。特别是无病的人更应注意。

3.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进行补养 还要根据时令与进补的特点,根据自身的情况进行补养,同时还可采用药补、食补、运动锻炼三法结合来补养,这才是完整的补养方法。

上一篇:令人瞠目结舌的健身法 下一篇:漫谈捶痛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