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中国文学对外翻译的创新

时间:2022-08-16 09:41:56

试谈中国文学对外翻译的创新

内容摘要:中国文学走向世界要靠翻译。中国文学翻译在一百多年的发展中厚积薄发,冷静成熟,民族立场坚定。中国文学翻译的丰富经验必将在新平台、新理论、新方法、新境界的翻译实践中绽放异彩。

关键词:中国文学翻译 创新 主体性 传播

在对外文化传播中,中国文学成为展示中国的风格、神韵和气象以及中国人的精神及生活的窗口。以贾平凹为代表的中国作家早已意识到文学对外翻译在中国文学输出与文化交流中所起的无可替代的作用。陕西省作协成立了文学翻译专业委员会,致力于有组织有计划地让陕西作家作品走向世界。

一.文学翻译的中国经验

真正的中国文学翻译是从晚清开始,到现在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显然, 中国文学翻译从时间跨度来说远远落后于其他学科的翻译,但在短短的一百多年中,中国文学翻译却厚积薄发。无论从质量上还是数量上,中国文学翻译都取得了很大发展。然而,由于诸多原因,中国文学翻译者往往不被理解,且受诟病。事实上,他们在幕后做着不被人知的艰辛工作。他们不跟风,甘于寂寞,甘于奉献,一直与中国文学的发展共生共长。中国文学翻译者表面上的不作为既是他们职业特征的体现,也是他们冷静成熟作风的体现。

世界长期地被各种政治的、文化的偏见所分隔。西方文化也一直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我们国家和民族之上。相对于文学引进,中国译者在文学输出过程中,更是体现了难能可贵的坚持和坚定的民族立场。

二.文学翻译平台的创新

随着中国文学翻译的不断发展,我国已经建立了各种各样的中国文学翻译平台,包括成立了各种翻译机构,通过翻译硕士培养专业人才,组织翻译文学研讨及文化交流并建立与孔子学院、《中国日报》的合作等。

面对不断增长的中国文学翻译需求,我们还应该联合各种力量、综合各种资源,探索出新的途径以引导和推动中国文学翻译的发展。尤其是借鉴别国经验,如荷兰文学创作与翻译基金会、希伯来文学翻译学院等,搭建更充分的文学翻译平台,如:

1.由中国政府或出版社、书商等资助,设立以向海外推广中国文学为己任中国文学翻译基金会、“杨宪益-戴乃迭”翻译基金会等非盈利机构,支持中国文学译作在国外的出版;

2.由中国文化部等设立中国文学翻译奖,鼓励在中国文学翻译事业中做出杰出贡献的人。定期评选并颁发给翻译成不同语言的中国文学作品;

3.在国内重点大学设立中国文学翻译学院、在国外大学孔子学院设立中国文学翻译中心,举行中国文学翻译讲习班、研讨班,提升译者对中国文学的兴趣,促进译者经验的交流等。此外,还应充分发挥双语和多元文化的香港社会在中国文学英译过程中的桥头堡作用。

三.理论、方法、材料的创新

1.翻译理论的创新

谈起翻译理论,基本上都是对翻译本质、原则、标准、策略和技巧等的研究。近来,翻译研究者开始重视译者主体性的研究。长久以来人们对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作用缺乏足够认识。这尤其体现在中国文学翻译领域。

文学翻译是一门艺术,是一种必须通过人的心智活动才能完成的艺术再创造。在文学对外翻译过程中,译者既是读者、作者、创造者,同时又是文化传播者。作为一名读者,他必然具有自己美学上的尺度标准和价值取向。这一点表现在他对所译介作品的选择,也流露于他对原作者心灵的契合、情感的共鸣上;作为作者,译者虽然不需要像原作者那样选取素材,谋篇布局和进行构思,但他所思考的问题,所描述的对象应该与原作者的毫无二致。他应该充分再现原作和原作文化的精神实质;作为创造者,他需要对文本中的未定因素和空白进行具体化的创造性表达;作为文化传播者,他应该怀有一种社会责任感和文化使命感,甘心充当文化交流的桥梁。译者的多重身份决定了文学翻译工作的复杂和艰难。这就要求中国文学翻译者除了具备扎实的外文功底、熟练的本族语言能力、雄厚的文学修养、艺术修养、审美能力和文学创造力等基本素质外,还须具备对本土文化和异质文化的透视能力、对扰攘尘世中人类及人类生命个体的审读能力和转换能力。译者须根据翻译情境和目的建构翻译的自主性、灵活性和创造性,逐渐形成专家能力。只有对中国文学翻译者的多重身份和多重能力有了清醒的认识,才能正确对待他们,才能发挥他们的主体性,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翻译的目的并取得好的文学、文化及社会效应。

2.对外翻译方法的创新

翻译研究的跨学科特点在当代为研究者提供了新的视角。译者对“归化”与“异化”翻译策略的选择不仅受到哲学、语言学、文化学等层面上复杂因素的影响,而且还受到译者所面对的两种文化的价值观的影响,还受译者所处社会历史和政治经济环境的左右。实际上,归化异化之争不仅体现译者翻译策略或方法的选择,更昭示着译者文化立场的选择。随着语言学和文化研究的发展,尤其是中国文化主体性意识的觉醒,对外翻译中译者必然地选择中国文化立场,这也决定了其翻译策略的选择。文学和文学翻译都是通向和谐世界的重要桥梁。中国文学对外翻译和交流的目的在于增进中国与其他国家、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在中国文学对外翻译中,译作应尽量保留中国文化特色,保留文学性,并努力在异质文化中塑造出中国文化的自我形象。当今社会电子媒介的发展为文化传播带来空间距离和速度上的突破,也为中国文学翻译带来了大好机遇。

3.对外翻译资料的新发展

中国文学研究成果资料的不断更新,使中国文学翻译者可以对中国文学创作做更进一步研究和深入挖掘,对中国文化与异质文化的文学表达有更深刻的洞察。

以陕西文学创作为例。韦建国、李继凯、畅广元的《陕西当代作家与世界文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1版)探讨陕西当代著名作家贾平凹、实、路遥、高建群、叶广芩、红柯等与世界文学的关系。研究表明,陕西当代文学自觉地接受了异质文化及西方现代意识的启迪和激发,在全球化的语境中审视本土文化,经历了对外民族文化的选择、批判、借鉴和融合的渐进深化过程。席忍学的《贾平凹的西方文学观及其创作意义》(商洛学院学报,2010,(3))探讨在借鉴西方文学境界的基础上贾平凹文学创作的人性旨归。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贾平凹小说创作的主题由对时代的关注转变为侧重于运用民族形式表现复杂多面的人性,使其文学逐步走向关注人类生存、人类命运的博大境界。

以上两个陕西文学研究的例子说明了中国作家吸收和借鉴西方文学现代意识的事实。在比较文学视野下,中国文学翻译者深度研读此类文学研究最新成果,有助于译者对原作形成新的认识和思考,对作家创作心路历程获得新的理解,最终有助于使其翻译传真意、显真情,逐渐逼近作家文学创作的真蕴。

在今天,从事文学翻译这一艺术活动的人,理应被视为艺术家或作家,受到与他们一样的尊重。而实际上文学翻译者并没有受到尊重,他们的社会地位在下降。个别一些剪刀加浆糊、四处抄袭的低劣译作的泛滥,败坏了文学翻译界的声誉。而且整个社会对翻译家的辛苦工作不够重视,译稿的出版和翻译稿酬也存在严重弊端。要改变这种状况,首先,中国文学翻译者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素质,肩负起文化传播者的社会责任,为读者奉献出优秀的译作。其次,社会应该对他们在翻译过程中作为人的主体性、创造性、审美标准和价值取向、社会使命感等需要给予关注,对他们的工作给予支持、激励和推动。为了整个文学翻译事业的良性发展,中国文学翻译者的作用应该被重视。

中国文学翻译者将在继承优良文学翻译经验的基础上,借助各种新的文学翻译平台,运用新的理论、方法武器,为异质文化读者奉献出优质翻译作品。像中国优秀作家那样,面对我们热烈而美好的生活,中国文学翻译者一定能够看得更深刻、更宽阔,他们的翻译作品一定能够走的更远。中国文学翻译也必将在世界文化互动中开创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文学翻译之路。

参考文献:

[1]田德蓓.论译者的身份[J].中国翻译,2000,(6):21.

[2]韦建国,李继凯,畅广元.陕西当代作家与世界文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3]席忍学.贾平凹的西方文学观及其创作意义[J].商洛学院学报,2010,(3):20.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厅2011年度人文社科基金项目阶段成果,编号11JK0253。宝鸡文理学院重点科研项目阶段成果,编号ZK0989。

王建宁,宝鸡文理学院外语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语言理论实践与研究。发表核心期刊学术论文多篇。

上一篇:谈谈悲秋诗中的生命意识 下一篇:论相思诗词心理错觉的艺术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