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调控

时间:2022-08-16 09:34:20 版权声明 举报文章

房地产调控

编者按:近年来,房子问题成为中国社会的头等问题。政府频频出台调控措施,然而房价却沿着自己的轨迹一路走高,百姓不得不望楼兴叹。由于体制和发展模式的缺陷,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化改革实际上演化成了权力与资本结盟瓜分公共土地资产以及掠夺居民存款的工具,成了一架不断制造贫富差距、社会不和谐的病态机器。显然,政府必须在房地产发展上真正从“经济增长型”转向“公共服务型”。如果增长永远是积极政府第一位的关注对象,民生的考虑却被忽视,中国的住房制度改革就会越来越变形,越来越远离公众,并且房地产调控的成果也无法从机制上得到保证。

楼市之殇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的一句诗,写出了中国人数千年来对安居的渴望,也令房价爆涨对今人正常生活冲击之痛刻骨铭心。

“居者有其屋”,一直是中国住房制度市场化改革的终极目标,也是改革能得到人民认可和接受的响亮口号。20多年来,随着城市化快速扩张下城镇建设的迅猛推进,中国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官员也津津乐道于面貌大变下政绩的“显赫”,GDP、固定资产投资迅猛增长成为考核官员政绩并决定其仕途命运的重要指标。在这种官商联体、物质刺激和行政激励三位合一的模式下发展起来的中国房地产业,注定具有商家与政府利益命运共生的特征。一方面,市场化改革调动了商家和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市场的供给方显得极为活跃。与传统的计划经济相比,福利分房一统天下的制度被打破,房子越盖越大,越盖越豪华,“广厦”不再是虚幻的空中楼阁。这些变化,无疑是市场化之功。而另一方面,由于收入差距拉大已成为中国经济“软肋”,市场的需求方似乎相当被动。对于消费者而言,他们只要在发生交易的时候“签字画押”就行。房价的决定更与消费者无关,开发商要价多少,他们就只能掏多少银子。为了一套住房,大多数消费者必须花掉全部积蓄,然后向父母兄弟、亲戚朋友四处借贷。“花掉了子女的抚养钱,再搭上父母的养老钱”,这种透支未来的消费方式,对年轻的购房者来说,确实是普遍的无奈和悲哀。面对这样的市场,他们只有恐惧不安,望楼兴叹。这是什么样的市场?用经济学理论似乎很难套上经典的市场类型,哪一种都不符合中国房地产市场的现有特征。我们只能得出结论: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是非理性的,市场之手已经发挥不了价格的自我调节作用,用一句常用的经济名词,就是市场失灵。

针对房价问题,社会上进行了激烈争论,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喧嚣一时。学者、开发商、甚至政府官员都纷纷卷入,房地产一时成为令人瞩目的焦点问题。政府也在此种背景下频频出台各种房市“新政”。然而,房价在“争论”和“新政”中继续自我膨胀,形成“你争你的,我涨我的”这一奇异格局。对症才能下药,现在的楼市之病不再是单纯的市场问题,政府的调控手段往往在地方政府的消极抵抗下显得软弱无力,基于行政垄断的资源垄断才是症结所在。现在,房价是否应当上涨已经成为一个伪问题,现象的背后,我们不得不反思当前住房模式的合理性,以维护居民最基本的居住权。

摘编于2006年第6期 总第43期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举报文章

上一篇:贸易战 第3期 下一篇:汇率\人民币升值

被举报文档标题:房地产调控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
紧急删除:

 13882551937、13808266089 服务时间:8:00~21:00 承诺一小时内删除

免责声明
发表评论  快捷匿名评论,或 登录 后评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