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吉迪亚舞曲的音乐分析

时间:2022-08-16 09:11:17

塞吉迪亚舞曲的音乐分析

摘 要:歌剧《卡门》具有不朽魅力及艺术价值。它是如何诞生的?它的艺术魅力在哪里,为何受众人如此青睐?透过分析《塞吉迪亚舞曲》的音乐特征,能够有利于“卡门”这个角色的演绎,提高学生艺术修养。

关键词:塞吉迪亚舞曲;音乐分析;艺术修养

豁然,距歌剧《卡门》的发表时间已有一百多年。就在这一百多年里,歌剧《卡门》一次又一次被搬上舞台。可以发现,当我们身边的流行歌曲、网络歌曲正在极力流传,仍可以接收到歌剧《卡门》的演出信息。打开网页,也随时可以留意到关于这部歌剧的各种评价。显然,在如今多重文化结构的社会背景下,歌剧《卡门》的光彩并没有被磨灭。同时,它向世人告知19世纪浪漫派歌剧创作的不朽魅力及艺术价值,召唤着现今无数音乐工作者不断思考着当代音乐文化潜在的危机。身为专业音乐学习者的一员,笔者自然也被卷入思考的语境中,由此萌生各种追问:歌剧《卡门》是如何诞生的?它的艺术魅力在哪?为何受众人如此青睐?但是,作为一名在读的表演专业学生,笔者无力借助各类文化学科的角度去进行解读,而期待透过音乐的分析,能够有利于“卡门”这个角色的演绎。在本文,笔者主要分析《塞吉迪亚舞曲》的音乐特征。从目前公开出版的文论来看,关于歌剧《卡门》的文论可归为几种,即关于作品创作背景的简要评介、关于作曲家比才的歌剧创作特征的评介、作品的艺术特征的评介、作品中唱段技巧的简要分析、作品的音乐特征的简要概括、关于作品中人物性格的分析、从音乐学学科角度分析作品的艺术内涵。综上所述,与目前公开出版文论的研究角度不同的是,笔者是以《塞吉迪亚舞曲》作为个案,对其音乐进行较细致分析。

一、《塞吉迪亚舞曲》的创作背景

歌剧《卡门》是法国作曲家比才应巴黎歌剧院经理洛克勒、勒文之邀创作的作品。就此,比才与这部来自梅里美小说的脚本结下不解之缘。应该说,这部歌剧脚本为比才提供了无限的想象力。其中,以女主角“卡门”角色的性格特征为代表,其在剧中所反映的个性心理、社会行为带有的讽刺意味及其伴随着的一连串争议,将许多读者带入对其现实社会环境的反思中。而这一角色为什么引起这么多争议呢?还应归因为音乐的魅力。毫不夸张地说,这一反映新时代的女性人物及其包含的崇尚自由、爱憎分明的人性通过比才的音乐而吸引众人的眼球,并带动了法国文学的发展。而对于作曲家比才个人而言,“卡门”这一角色促使他的创作灵感得以涌现,为他施展创作才华埋下了伏笔。尽管比才在创作前或许对西班牙音乐已有了解,但令人瞩目的是,这部由法国人创作的歌剧却把西班牙的地域特征及性格成功地展现出来。这恰恰体现了比才在音乐与角色性格塑造的结合上有着独特的艺术思维。因而,笔者认为,要了解《卡门》中人物性格的成功塑造,应首先洞察作曲家在歌剧创作方面的特征,现分为以下两点来探讨。

(1)关于比才的歌剧创作特征。比才的歌剧创作以写实主义见长。剧中人的人物性格在他的笔下总被刻画得形象、生动。那么,比才是如何做到“形象”的呢?这里引用音乐学家居其宏的一段话:“千方百计地把人物推向各种危机的进退两难的命运选择和现实困境中,让人物接受形形的情感煎熬和心理折磨,形成某种复杂的难以名状的情感状态,营造起强烈的宣泄欲求和倾诉欲求,然后给予充分的淋漓尽致的音乐表现,造成情感高潮和音乐高潮。大段的咏叹调的出现,某种抒情性及情感冲突性场面的形成,便是顺理成章的结果。”如此说来,歌剧创作的规律是把握人物心理的巧妙变化,环环相扣,使得人物经剧情发展后,为观众展现丰富的心理动态,且又不失本身的性格特征。这反映到音乐创作上,即是处理好矛盾性与统一性的问题。而这也往往作为评定作曲家创作水平的标准。可以发现,比才于1872年为话剧《阿莱城姑娘》创作的配乐及歌剧《卡门》中,都运用了“主导动机”这一手法。这在某种程度受到瓦格纳的影响,充分反映其追求严密的乐思发展及紧张的戏剧效果。但不同于瓦格纳的是,比才在驾驭戏剧性的同时,有意突出明晰、动听的旋律线条,在和声、配器上则略显简洁,继承了法国浪漫主义时期的创作特征。而比起同时期的作曲家威尔第,其体现出更热衷于民族音乐素材。在比才创作的歌剧《采珍珠者》《贝城――丽珠》及《贾米蕾》中,即可感受到异国情调,映射出对东方民族、西班牙等民族风格特征的喜好。在《卡门》中,比才汲取了西班牙舞曲的特征,融入咏叹调的创作中,使之产生三首具有民间音乐体裁的特征的咏叹调,丰富了歌剧咏叹调的风格特征。

还须提及的是,比才歌剧创作中固有的“形象”也来自于他对歌剧脚本的处理。他与剧作家阿莱维和梅拉克合作《卡门》时,即把人物简洁化,且增添了几个新角色,这充分体现其遵循了“剧本服务于音乐”的个人创作原则。但另一方面,他不会把原作的魅力抹去,而是采取折中的态度,排除了剧院经理要求的“三幕写作”,而改为“四幕”,以符合剧情的需要。

(2)关于歌剧《卡门》的结构。关于《卡门》的剧情及音乐结构的介绍,在大多数文论中都可见。以下,笔者对剧情的结构作简要概括。歌剧《卡门》的文学脚本是根据法国现实主义作家梅里美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应该说,梅里美所在的时代,正逢法国现实主义流派的兴起。梅里美采用现实主义的艺术手法,为我们展现了来自西班牙社会底层人士的生活写照。剧情虽以“爱情”为主题,却揭示了潜藏于社会各个阶层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来自时代、民族及个人。因而,其冗长的篇幅、多层递的社会文化视场,要在音乐中体现是困难的。比才所接触到的《卡门》歌剧脚本,已是由剧作家阿莱维和梅拉克改编而成的。经改编后的《卡门》,删减了作者、卡门的丈夫及龙骑兵上校等人,增添了何塞未婚妻“米卡埃拉”这一角色。由此,人物角色及剧情变得明朗化、简洁化,使全剧以卡门、唐・何塞、米卡埃拉及斗牛士埃斯卡米略为主要角色,构成了较简洁的发展链条。笔者将改编后的剧情,即歌剧的剧情结构概括如下:

第一幕:“卡门”与“何塞”相遇。基于卡门的伤人事件,何塞在押送卡门至监狱的途中,不禁迷恋上卡门。

第二幕:“卡门”与“何塞”情感的发展。由于何塞与上司有了矛盾,致使跟随卡门逃进深山当走私犯。

第三幕:“卡门”与“何塞”之间产生矛盾。卡门开始厌倦何塞,而此时爱慕卡门的斗牛士埃斯卡米略进山与何塞相遇,两人之间引发嫉恨,拔刀决斗。之后,何塞的未婚妻米卡埃拉进山寻找何塞,何塞经过一番纠结,决定回去看望老母亲。

第四幕:“卡门”与“何塞”之间的悲剧结局。卡门已爱上斗牛士埃斯卡米略,在斗牛场上观看埃斯卡米略的演出。此时何塞找到卡门,并与其之间展开争吵。正当斗牛场上为斗牛士的胜利而欢呼时,何塞见卡门已不能回心转意,将卡门刺死。

在音乐方面,无论是在序曲、男女主角独唱片段、间奏曲上,都体现出鲜明的、具有吉卜赛舞曲、进行曲的风格,曲调动听、优美。尤其以“卡门”演唱的三首女中音唱段为代表。在后文,笔者将择取第一幕中卡门演唱的片段《塞吉迪亚舞曲》进行角色性格及音乐的分析。

二、《塞吉迪亚舞曲》的音乐分析

如果说,《哈巴涅拉舞曲》在第一幕中的展示,点明了“卡门”这一形象的特征,那么,《塞吉迪亚舞曲》则是深化了这一人物形象的丰富心理。看看歌词:“那塞维里亚的城墙边,在我朋友里拉斯・帕斯蒂亚的酒店里,我要跳支瑟桂第拉舞,喝杯马札尼亚酒,我将去我的朋友里拉斯・帕斯蒂亚那里。啊,独自一人多孤寂,两人却能分享欢悦。陪伴我,我将携我的爱人同往。啊,我的爱人,他已了无踪影。昨天他明明出现在门边。我柔弱的心啊!多么易于满足。我,如空气般自由的心啊!虽有众多追求者,芳心仍无所托,在这周末时光,谁来爱我,我就爱他……”这段歌词所体现的“卡门”,其一方面对何塞有暧昧之意,一方面也有求于何塞,甚至卖弄于何塞。因此,这里所展现的“卡门”调皮、狡黠而又温柔。在音乐方面,比才运用了体现吉普赛人性格的塞吉迪亚舞曲,这是一种发源于16世纪并流传于西班牙的南部安达鲁西亚地区的舞曲。全曲采用3/8的节奏来凸显“卡门”的性格。笔者对音乐进行了分析,分为以下两个特征来谈。

(1)旋律。旋律的特征在于节奏及移调两方面。看A段曲调谱例(篇幅所限,以下图略),曲调的节奏时而密集、时而舒缓,不规整,甚至显得零散,体现出“卡门”灵动、狡黠的心理特征。而在调性上,比才的手法尤为出彩,主题的呈示先后经过#F调―D调―C调―G调-D调,调式布局融合了和声大调式、中古调式、和声小调,具有东方色彩。因而,这段曲调为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从B段开始,曲调的移调更为频繁,形象地刻画出卡门善变的心理特征。“善变”的成功塑造也体现在节奏上。可以看到,比才大量运用了跳跃的“十六分音符”,使乐句中构成零碎的乐逗,配以曲调中较多的半音、大跳进行,形象地刻画了卡门急切的口吻,从而体现出卡门热情、调皮的性格及对爱情的热切渴望。

(2)和声背景。为突出卡门调皮、善变的心理特征。全曲持续贯穿着跳跃的固定音型,由弦乐组的拨奏奏出后使音响充满弹性,继而引出卡门的舞姿。这种固定音型在《哈巴涅拉舞曲》《吉卜赛之歌》中也可看到,形象地体现“卡门”这位西班牙女郎擅长舞蹈的特征。谱例如下(篇幅所限,图略)。在和声色彩上,由于曲调融合了和声大调、和声小调、中古调式的特征,因而,全曲的调性是游移不定的,这同样也反映在和声方面。可以看到,作曲家一直有意避开明确的主和弦,比如A段中,明确调性中心的主和弦仅在乐曲的一开始(#F大调主和弦)以及结束处(b小调主和弦)出现。还可看到,在和弦的内声部运用较多的半音进行。因而,全曲的和声充满紧张性及流动性,为卡门善变、狡黠的性格留下了较大的塑造空间。

总之,歌剧《卡门》具有不朽魅力及艺术价值。分析《塞吉迪亚舞曲》的音乐特征,能够有利于“卡门”这个角色的演绎,提高学生艺术修养。

参考文献:

[1]杨丽.创作生华彩,表演抹浓妆[D].河北大学,2007.

[2]余凤高.比才的《卡门》[J].音乐爱好者,2005(8).

[3]魏坤.歌剧《卡门》中两首咏叹调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

2009.

[4]马亚囡.论比才的歌剧《卡门》中米卡埃拉角色的人物塑

造[D].上海音乐学院,2010.

[5]董芳.追求生命的价值――比才歌剧《卡门》解读[D].上海

音乐学院,2010.

[6]侯轶男.不朽的《卡门》[D].首都师范大学,2006.

[7]王东亮.歌剧《卡门》的艺术特色及其影响探微[D].福建师

范大学,2004.

(华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系)

上一篇:“醇的性质和应用”课堂教学策略 下一篇:立足学生成才构建生命化的物理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