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柏盛 悟道LP

时间:2022-08-16 08:45:42

出身于欧洲最富有的匡特家族的浩达基金,其亚洲区掌门人赖柏盛秉承着基金一向低调的传统,感悟着自成一派的LP投资之“道”。

浩达国际投资基金在国内并非媒体镁光灯下的“明星FOF(fund of fund)基金”。但是它从1996年起已经正式投资与中国相关的风险投资基金,只是一贯保持着低调的作风。

然而在国外,尤其是欧美地区,浩达却是一个成立逾20年、目前掌管着50亿美元资产、声名远播,且与宝马汽车公司、奔驰汽车公司、欧洲最大的药业集团均“沾亲带故”的全球性股权投资基金,亦曾是凯雷、贝恩等知名基金的机构投资者。

“浩达最初是由德国工业大亨匡特(Quandt)家族设立的一支基金。”浩达董事总经理、亚洲区主管赖柏盛告诉本刊记者,“现在浩达也逐步引进了其他的机构投资者,发展成为面向全球的专业私募股权投资机构。”

虽然赖柏盛与进入中国的浩达一样都显得非常低调,但浩达在中国的发展却与他有着“密切”的联系及渊源。甚至连浩达这个中文名字,都取之于赖柏盛的原创诗句:“浩然之气名天下,达富之道通四海”。

从GP到LP

赖柏盛原是一位在新加坡长大的海外华侨,1993年他从新加坡大学会计师专业毕业后不久,便加入了淡马锡集团下的新加坡科技集团,参与到数个与中国合资的项目中,开始频繁与内地接触。两年后他加入到总部设在新加坡的汇亚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成为了一名投资人。赖柏盛与浩达的缘分也正是从那时开始的。

“1996年。浩达刚刚‘进军’亚洲并作为LP投资了汇亚基金。”赖柏盛回忆道,“汇亚基金在上世纪90年代末投资了马云的阿里巴巴,后来还投资了位于鹤山市做装饰灯的一家公司――真明丽,这家公司在香港上市后,我们获得了超过30倍的回报。”

2000年,而立之年的赖柏盛为拓展自己的国际视野,毅然决定放弃当时令人羡慕的工作,去美国麻省理工大学(MIT)攻读MBA。“在MIT,我学会了谦虚。”赖柏盛笑道,“在那种环境下,你会真正意识到什么才是一山更比一山高,原来世界上还有这么多的精英。”赖柏盛在MIT除了学习、交友,也渐渐开始锁定了自己下一个发展方向,从GP过渡到LP。

从MIT毕业之后,赖柏盛加入了瑞士的FOF公司艾德维克(Adveq),实践着自己从GP转身LP的梦想。在这期间他又一次接触到了浩达的管理人。他们将这位有国际背景及专业经验的海外华侨看作发展亚洲,尤其是中国业务的首要人选。从此赖柏盛开始了在这支“老牌”FOF基金的工作生涯。

“以前做GP,只需要找到好项目;现在做LP,要考虑全球的经济局势、要考虑亚洲区在国际投资组合中所扮演的角色、投资风险的分散程度等宏观因素,接触的人脉也更广。”赖柏盛介绍,浩达从1996年正式涉入中国,目前已经向逾10家基金公司投资了2亿美元,对每支基金的投资额度在1000万至3000万美元不等。

作为浩达亚洲区主管,赖柏盛是这样阐述他对中国市场的理解与感触的:“虽然目前浩达在欧洲、美国、亚洲三大区域的投资布局中,亚洲区还只占一小部分,对中国美元基金的每笔投资金额也不算多,但亚洲市场,尤其是中国市场在全球市场上的地位和作用正日益凸显。”赖柏盛认为尽管目前中国超过10亿美元的基金公司并不多,但这些公司的成长速度却非常快,“比如,如果一家在美国的基金公司从1亿美元规模发展到10亿美元,需要10年时间的话,那么在中国可能仅需要3年。”

“赖式”投资哲学

赖柏盛坦言浩达一般对投资回报的要求比较高,另外对中国小规模的基金,尤其是“明日之星”性质的基金更感兴趣。

“浩达之前投资了许多‘天王巨星’性质的基金,在国内我更看重那些虽然规模还小,但却非常有发展潜质的基金公司。”赖柏盛表示,“基金规模大,在风险控制上有一定的好处,但也存在一些弊端,比如管理费膨胀或过高、LP话语权随基金中LP数量的增多而降低、与GP沟通出现障碍、GP管理的透明度随基金规模的增高而下降等问题。”

在如何选择基金上,赖柏盛认为与他自己非常喜爱的一种运动在某种程度上非常相似,那就是太极拳,需要顺势而为、学会借力,跟随大时代、大环境的潮流而不为其所支配。

“在国内,Vc、PE的界限并不是很明显,所以我们并不是非常关注基金的属性,但在基金评估上,我们有三大要素,即团队、投资策略、业绩或团队成员的投资历史。”赖柏盛表示这三方面的要素会综合起来考量,而非拆开来看或者生搬硬套。

赖柏盛认为这三大要素之间的连贯性、可持续性,以及尽职调查都非常重要,“比如一支基金的团队,以前一直做高科技领域的风险投资,现在突然又要向消费品领域发展;或者一个团队以前只做VC,现在忽然又对Pre-IPO的项目感兴趣;或者团队的业绩还在,但主要操作的团队成员已经离开了,那么我们就会认为这支基金的团队、投资策略、业绩这三大要素之间的连贯性很差。可持续性则主要涉及到团队之间大家对投资利益分配的公平性及业绩的稳定性上,如果团队成员间利益分配不公,那么团队就容易不稳定,可持续性也会比较差。在做尽职调查上,我们也会非常认真,不仅仅会关注与基金中高层管理者和合伙人的调查、沟通,也非常关注与基金中其他任何一个级别和职位的员工的调查、沟通。往往越低级别的员工,他们所反应出来的信息会越真实、客观。”

赖柏盛认为,由于欧美国家的市场相对比较成熟,基金的团队、特点也都会比较稳定,也许十家基金公司大概有七八家都非常相似,大同小异;但目前国内基金却大有“百花齐放”的局面和趋势,大家从文化背景、投资策略、市场经验等各方面等都非常不一样。因此在国内,赖柏盛还非常重视用“资本效益”来评估一支基金,照他的话说,就是优秀的基金最好要能够“四两拨千斤,用最少的钱获得更多的回报”。除此之外,基金的抗风险经验及能力、团队成员的国际化视野及其与本土文化的融合性也非常重要。

此外,一般赖柏盛还会从投资能力、融资能力上将一支基金作剖析。他认为在一支基金成立早期,团队的投资能力会比较强,因为他们要靠实力做出业绩,打动下一批LP,这时其融资能力相对较弱。一旦基金规模越做越大,它的融资能力甚至有一天会超过团队的投资能力,在这样的情况下基金就容易出问题。

小团队的大视野

浩达基金最早是德国匡特家族的投资部,而匡特家族可以说是欧洲最富有的家族之一,以创建宝马汽车和奔驰汽车而闻名于世。目前虽然匡特家族已不是浩达的最大投资人,但浩达的主要资金来源还是家族投资者,尤其是欧洲的家族基金,另外还有一些保险公司、退休基金等机构。

在赖柏盛看来,浩达的核心竞争力主要来源于其注重回报、“明日之星”的投资理念、成熟稳定的团队、逾20年的投资经验、本土化的团队,以及遍布全世界尤其是大企业家族之间的关系网。

“启动环球资源,抢占亚洲先机”一直是赖柏盛和他的团队所推崇的信条。3年时间里,浩达在亚洲已经投资了24支基金,整体规模接近4亿美元。“从浩达开始亚洲业务之初,我们就非常注重团队的本土化,亚洲区所有6位成员均来自本土。”赖柏盛说,“目前仅在中国,我们就已经看了200多支基金,投资了其中10家。在未来两年时间里,平均每年还会有5000万至1亿美元的资金继续投出。”

赖柏盛通常喜欢通过自己及团队的关系圈来搜索好的GP和项目,

“但这并不是说只要是自己的朋友就去投,严格意义上说基本都是直接或间接认识两年以上,大家有了充分的了解、理念相投、彼此信任才去投资。在投资之前,我们一定非常认真地去做尽职调查,对GP的投资回报要求一般也都在25%以上。”

赖柏盛希望把做尽职调查的精神贯彻到自己生活的每一个部分。“其实我们更像一个情报员,无时无刻不在搜集信息,对GP和基金做出判断。哪怕和GP一起打球,或者在女儿同学的生日会或聚会活动上和其他做PE、vC的家长们聊天……某种角度来说都是在做尽职调查。”在工作中,他最开心的事情就是基金有了高回报,或者发现了“明日之星”,最不开心的时候则恰恰相反。

“投资有一定的主观性,因为这是对团队未来的预见。作为投资人,我最为关心的就是投资回报与投资风险。”赖柏盛表示。同时他认为,中国的私募股权基金正在向本土化、分散化(有能力的投资人另起炉灶)、两极化、专业化方面发展,经过这些年的发展,一些有潜质的小规模基金也迅速崛起,因此现在的工作重点,除了一如既往地支持已经投资的“天王巨星”基金,他还会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明日之星”的搜索之中。

上一篇:大学捐赠基金的驱动力 下一篇:易定宏公务员培训“淘金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