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全面“对接京津”的战略重点

时间:2022-08-16 08:22:42

保定全面“对接京津”的战略重点

提要 京津冀都市圈是继“珠三角”、“长三角”之后形成的又一经济增长极,实现京津冀都市圈区域一体化发展,不仅对本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而且对促进全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推动经济社会整体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京津冀都市圈中,保定应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从软环境与硬环境两方面加强自身建设,全面推进“对接京津”的发展战略,实现保定的跨越式发展。

关键词:对接京津;城市群;产业对接;要素对接;新能源

课题来源:2009年度保定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保定市全面“对接京津”的战略选择与重点(课题编号:200902402)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继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后,环渤海经济圈正形成我国经济发展的又一增长极。保定市地处京津环渤海湾中的京津石经济圈的几何中心,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作为京津冀地区两翼中的重要一翼、河北省“一线两厢”格局中的“一线”城市,如何在区域协调发展原则的指导下,发挥区位优势,成功实现发展战略的成功转型,从“服务京津”到全面“对接京津”,这是保定当前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保定在对接京津中的优劣势分析

(一)优势分析

1、区位优势。以天津滨海新区、河北曹妃甸相继崛起为标志,京津高铁、京石高铁、张石高速、津保铁路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相继启动,环渤海经济圈和京津冀都市圈正以无可替代的优势和特质,迅速成长为继“珠三角”、“长三角”之后中国最具活力的第三大区域经济增长中心。保定地处京津环渤海湾中的京津石经济圈的几何中心,40分钟直达北京、一小时可以直达京津,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

2、产业优势。随着城市定位的发展变化和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京津两个中心城市正由原来的虹吸效应为主,开始转向辐射带动为主的新阶段,产业转移、消费溢出将越来越明显。保定是工业老城,产业梯度明显。目前,拥有5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1家企业技术研发中心,是我国在新能源与能源建设制造领域重要的技术创新和转化平台,正在着力打造的“中国电谷”,是对全市信息化水平的一个重大提升。

3、人文优势。保定是一座有着3,0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与北京、天津也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这是众多环京津城市所不具备的独特优势。

(二)劣势分析。唐山、廊坊、张家口、承德、沧州和秦皇岛等城市均分布在河北环京津发展带上,都在大力实施“对接京津”工程。唐山借助首钢搬迁已经打开局面,廊坊以两个轻轨项目为契机正在强化“京廊同城”概念,张家口拿到京津222亿元的4个风电项目,承德引进京津技术开始建设水电一体化项目。与之相比,保定在“对接京津”中则没有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比较优势”不突出,缺乏特色,在对接质量、速度上都略显落后。

二、全面“对接京津”的战略重点和实施内容

实现京津冀都市圈区域一体化发展,不仅对本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而且对促进全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推动经济社会整体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京津冀都市圈中,京津保地区以更为突出的区位优势、密切的依存关系、明显的功能互补、渊远的合作基础、加快发展的区域合作,成为人流、物流、信息流最为活跃,联系最为密切的地区。可以说,京津保区域一体化发展,在京津冀区域合作中占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但是,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保定与京津两市的合作多是以物资协作以及浅层次的垂直分工居多,而深层次的产业合作则很少,可以说是“服务”居多,“对接”较少。这种“服务”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保定经济的发展,但缺乏后劲,在河北省环京津的诸多地级市中,并不具有比较优势,很容易被竞争对手复制,难以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要改变这种状况,充分发挥保定的区位优势,保定应从软环境与硬环境两方面加强自身建设。

(一)软环境建设。保定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底蕴深厚,这既为保定的快速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也在城市现代化发展中形成了一定的桎梏。当前,保定要成功实现全面“对接京津”,与京津站在同一发展平台上,重点要在软环境建设上下功夫,只有这样,才能吸引京津的优质资源,充分释放其能量,发挥软环境的“催化剂”作用。

1、搞好发展规划对接。同频才能共振,只有发展规划对接和协调得好,其他各个方面的对接融合才有前提和基础。一方面要组织专门力量,加强对京津发展定位的综合研究,对京津市、县(区)两级发展规划分析清、研究透。特别是保北各县(市),对毗邻的京津县(区)、乡、村发展定位、工作重点,都要及时准确地了解和掌握。在此基础上,按照建设京津卫星城的目标,对发展规划进行一次重新审视和调整;另一方面积极与京津规划部门对接,把保定市区及各县市地形图、规划图与京津地形图、规划图拼接,从基础设施布局、路网骨架、城镇村庄位置、产业布局等方面,加快制定京津保发展合作的规划拼图。通过知己知彼,提高京津保之间发展规划的协调性和互补性,使保定在京津冀一体化经济圈中升位、升温、升值。

2、区分功能,以点带面,建立具有鲜明特色的城市群。按照“环京津卫星城”的模式,主动与京津发展规划相对接,把城市定位、结构调整放到京津保一体化中考量。形成分工明确、特征明显、功能组合优化、要素配置合理、环境优越的城镇网络中心和节点,构建以保定中心城区为中心的城市群。一是做好主城区与其他城区的功能定位。保定中心城区重点发展教育、文化和高端服务业,以及科技含量与附加值较高的现代制造业;徐水城区是以大中型机械制造企业为主的现代制造业基地;清苑城区作为以汽车及其零配件生产为主的现代制造业基地,分担中心城区部分仓储与物流配送功能;满城城区分担中心城区部分文教、居住功能,休闲、度假、旅游服务基地;二是打造三个次中心城市。优先引导和支持定州、涿州和“白沟・白洋淀温泉城”向次中心城市发展,以加快中心城市现代化建设步伐,提高中心城区规划建设品位。创新城市建设和管理机制,增强中心城市集聚、辐射、带动能力;三是以涞源、易县、涞水、高碑店、定兴、容城、安新、雄县、高阳9个县城为重点,按照现代化小城市发展目标,统筹规划、科学定位,积极培育县域经济特色产业集群,增强区域经济中心功能。

3、提高政府公共服务能力,优化促进与京津合作的发展环境。深入开展“干部作风建设年”活动,促进政府机关由审批型向服务型转变,切实提高政府公共服务能力。采取强有力措施,消除政策围堰和地区壁垒,立足精简、高效、服务的原则对涉及与京津合作项目的报批和配套申请要优先受理、优先保障,最大限度精简审批事项和收费项目。进一步完善重大项目绿色通道,做到建设方案一次审查,一次通过,及时配套;对环境没有明显影响的项目,环保部门要简化审批程序。推进管理体制和机制创新,按照市场机制,理顺和完善经济管理体制,按照产业化的发展要求,建立能够促进各种要素快速聚集和生长的社会化支撑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从根本上改善保定的开放环境和对外形象,消除京津和保定之间的环境落差,让投资者真正感受到保定环境就是京津环境,保定服务就是京津服务,保定形象就是京津形象。

4、加强以综合交通体系为核心的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为进一步促进三地的要素流动提供基础保障。全面实现京津保一体化,离不开基础设施的一体化。以构建大交通、打通微循环、抓好配套道路建设为重点,实现与京津道路质量、水平、标识等的无缝隙、无差别、无障碍对接,建设一体化交通圈和生活圈。加快建设“三纵三横一环”道路交通体系,积极为京石高速铁路建设创造良好环境,加快保津城际铁路建设;相关县(市)要在综合布局、设站、选址、道路走向上全方位跟进,及早谋划。要加快开通京津至高碑店市、定兴县和“白沟・白洋淀温泉城”及“野三坡”、“白洋淀”等公交旅游专线。电力、通讯、水利、文化、医疗等基础设施也要因地制宜,加强对接。此外,要结合正在开展的“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活动,在水、电、路、气、通讯,特别是公交、客运、电厂、水厂、污水处理厂等方面,主动把保定的基础设施质量提高上去。

(二)硬环境建设。城市发展既需要优质的软环境,为优质资源能量的充分释放创造良好环境,更需要提高自身硬实力,使自身具备与优质资源发生“化学反应”的能力。

1、加快保定经济空间布局的优化调整,构筑与京津一体化发展全面对接的战略布局框架。一是保定南部地区,应借助国家汽车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和“微型车下乡”政策,继续坚持“差别竞争、错位发展”战略,形成以长城、中兴、长安胜利为龙头,以众多零配件生产企业为依托,沿京广铁路分布的汽车产业群,推进华北轻型汽车城建设;二是保定东部地区,要抓住国家出台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政策及北京建设“世界时装之都”的有利时机,推进与北京纺织服装产业的战略合作,加快建设京南纺织服装生产加工基地。抓好园区建设和污染治理,确保中纺依棉精品工业园一期竣工投产,加快高阳纺织印染循环经济园、白沟工业园、容城服装工业园等园区建设;三是满城、白洋淀地区,要抓住国家刺激旅游产业发展的政策机遇,培育一批“专、精、特、新”文化旅游企业,加快上一批文化旅游项目,开发一批文化旅游产品,整合一批精品旅游线路,努力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2、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和升级,推动与京津的三次产业对接。京津作为环渤海经济圈的双核,正在积极进行产业格局的高度优化与无缝对接。保定作为京南重地,在本系统中处于从属位置,必然接受京津大城市的辐射。因此,保定应抓住京津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充分发挥区位、成本优势,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第一产业要靠绿色和特色。突出特色种植、特色养殖和农产品深加工,大力发展订单生产、定向供应,立足保定农副产品占北京市场份额较高的现状,创建品牌、扩大市场,打造保定食品的绿色生态品牌;第二产业要靠配套和承接。承接京津制造业梯次转移。在做好承接转移,鼓励支持转移项目扩大投资、改造提升的同时,吸引投资大、技术水平高的现代制造业项目落户保定;充分利用京津技术、人才、资金密集优势,助推保定新能源及能源设备制造等高新技术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优势加工制造业。一方面依托保定现有支撑产业,瞄准京津主导产业,特别是央属大企业集团,找准结合点,融入产业链,发展配套经济;另一方面盯住京津外迁项目和大型企业,有目的、有选择地承接京津产业转移,构筑京津发展第二空间,与京津分工协作、梯次承接;第三产业要靠活跃旅游、休闲和物流、服务业。鼓励各县(市、区)整合文化、旅游资源,打造京津“后花园”;鼓励京津服务业并购重组保定相关企业,实现与京津连锁经营或跨区服务,最终形成以大北京商贸旅游文化圈为核心的环京津休闲产业带;依托日益彰显的交通优势和天津(保定)无水港项目,大力发展现代物流等生产业,吸引京津金融等高端服务业到保定设立分支机构,让京津生产要素在保定顺畅流动、优化配置。

3、整合优势要素资源,积极推动地区要素市场与京津的融合。整合优势要素资源,加强区域产业协作;立足保定特色产业,以促进生产、加工、供应和配套基地建设为重点,吸纳京津的技术、人才、资金、信息、管理等资源,推动与京津产业协作。一是构建京津保共同信息市场。借助信息网络平台,以政府支持、中介咨询企业市场化运作的形式,实现三方信息合作与共享,建立对接京津数据库和信息交流平台;二是加强人才技术对接。京津保拥有大量科研院所,智力资源集中,应坚持“不求所有、但为所用”的原则,加强与京津科研机构的对接,联合共建一批生产性研发机构,提升保定战略支撑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面向京津人才资源建立保定急需高级人才、拔尖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调剂中心。针对京津保中高端技工和服务业人才需求,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开展联合办学,在满足保定需求的同时,为京津定向培养输送各类适用人才;三是探索建立统一资本市场。充分利用京津发达的金融市场和国际国内财团实力以及保定强劲的民间资本实力,积极探索有效渠道,打造资本交易平台。

4、以新能源产业发展为突破口,建立国家新能源产业创新平台。保定是科技部命名的国家太阳能综合应用科技示范城市、国家可再生能源产业化基地,“中国电谷”、“低碳保定”、“华北轻型汽车城”等科技创新品牌和高新产业品牌在国内外已经具有一定的知名度。保定自2006年全面启动“保定・中国电谷”战略以来,着力打造光电、风电、节电、蓄电、输变电及节能新材料等六大产业体系,初步形成了新能源产业集群,拥有中国英利、中航惠腾等国内光伏和风电叶片行业的龙头企业。目前,新能源基地企业参与制定国家新能源和能源设备产业行业标准17项,共取得技术研究成果300余项,专利180多项,科研成果获奖100多项,多项成果达到国内外领先水平。保定应以现在国家级新能源设备产业基地为基础,形成适应国家新能源设备制造产业发展要求的新能源设备制造产业聚集区和企业聚集区,搭建集“政策体系、技术创新体系、人才教育及聚集体系、金融支撑体系和社会服务体系”于一体的国家新能源设备制造产业的战略平台,发挥现有优势,做强做大“新能源”品牌,将低碳经济的能量充分释放出来,实现产业升级的跨越式发展。

(作者单位:河北金融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任丽君,杨新房.经济重心北移契机下保定产业和谐发展战略思考.商场现代化,2007.2.

[2]韩燕杰,解丽达,孙占稳.廊坊对接京津全面提速.河北日报,2008.12.23.

[3]刘晓春.唐山市与京津冀合作发展的战略思路与重点.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1.

上一篇:高速公路项目全生命周期风险管理 下一篇:加强应收账款管理提升企业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