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库斯夫妇谈婚姻与子女

时间:2022-08-16 08:09:16

马库斯夫妇谈婚姻与子女

诺曼太太的小儿子马库斯和他的妻子萨比娜都是师范学院毕业,马库斯的专业是特殊教育,萨比娜学幼儿教育。萨比娜在社区的一所幼儿园当园长。他们和我专业相近、年龄相仿,也挺聊得来,很快成了朋友。到了周末或节假日,他们经常请我上楼坐坐,吃吃饭,聊聊天。混得熟了,也就随便了,什么都说。我问马库斯:“你是怎么把萨比娜搞到手的?”马库斯一笑说:“是这样:我们在上学的时候,萨比娜的数学总是跟不上,我就帮她补课。一来二去,她对我萌生感激之情――”萨比娜打断道:“他胡说!那时他自己的婚姻出了问题,天天一副焦虑的样子。我是怕他的坏情绪影响了学习,才去找他谈,让他别犯傻。一来二去他就――”我说:“他不但有了好情绪,也有了新情人!马库斯是傻人自有傻福气!”我们一同大笑起来。

我问萨比娜,她与马库斯相爱和结婚,有没有想过和丈夫与前妻的女儿安娜相处是否会有困难?萨比娜感慨万千地说,困难比想像的要多。比如,在平日对待安娜和对亲生女儿的方式和在批评的尺度上,都要非常慎重,那不仅关系到安娜的感觉,也关系到整个家庭的和谐。萨比娜叹了口气说:“说说容易做着难!安娜是个个性很强的孩子,又到了这个逆反心理很强的年龄阶段。我们目前处得不错。可今后问题会很多!我们肯定会有矛盾,只能去面对了。”

马库斯说,有人估计德国2/3的婚姻破裂,也许有点夸张,但离婚确实很普遍。他兄弟姐妹4个家中,曾出现过离异现象的占百分之百,但他家的情况在德国也许不是很有代表性。我说,中国的离婚率也在上升,对于不成功的婚姻,离婚不是坏事,但对子女也许有很大伤害。马库斯同意此事可能对孩子的心理发展有负面影响。在他工作时接触到的“问题青少年”中,有不少都有父母离异的家庭背景。但他认为,父母离异并不成为儿童问题的必然因素,关键还在于父母处理自身问题过程中对孩子的关心程度和教育方式。他谈了三点:第一,如果他和安娜的母亲不离婚,那个不和睦的家庭中只会有吵架声,而没有欢笑声,也许对安娜的成长更不利;第二,如果忽视了对子女的教育,完好家庭中的儿童和青少年同样会出现各种各样的行为和道德问题;第三,家庭的破裂不是好事,但家长和子女必须面对现实,尽快使自己重新开始。如果处理得好,孩子的经历会是一次思想和情感的锻炼,对他们在未来的生活中独立地迎接各种挑战也许会有好处。

我问,怎么样才算“处理得好”呢?马库斯和萨比娜一致认为,父亲应在孩子能理解的时候,把自己离异的原因、当时真实的情况、自己对孩子的态度都告诉孩子,不欺骗他们,并给他们留出思考、判断和选择的空间,而不是要求孩子接受自己的看法。

我说,肯定会有一些家长会对孩子说离异另一方的坏话。就说你们两个都是教育专家,你们能保证自己将来告诉安娜的都是客观的、真实的情况吗?马库斯不置可否,哈哈一笑。萨比娜接话说,在她工作的两所幼儿园里,大部分孩子来自单亲家庭,其中一半孩子的父母离异,另一半是分裂的未婚同居家庭。但家长们的不同态度确实对幼儿的成长影响显著。大部分孩子的家长是理智的,孩子身心健康没有问题。而有少数家长心怀仇恨、脾气暴躁,或只顾自己享乐而忽视孩子,他们的孩子更容易表现出心理障碍。

我问,幼儿园大部分孩子来自单亲家庭,这反映德国的离婚率么?萨比娜告诉我,首先,这两所幼儿园的孩子来自特定社区,一个地区居民有时更多地反映某个社会阶层,不一定有普遍代表性。再有,许多中产阶级家庭中,母亲生孩子后会留在家里,在儿童学前几年专门教养子女。因此,有许多德国孩子不上幼儿园,或仅在特定的短时期内上幼儿园。单亲家庭中,大人要工作,孩子只能放在幼儿园里。我又问,未婚家庭的子女在社会上和伙伴中会受到歧视么?回答是否定的。在德国,同居的家庭是非常普遍的。马库斯说到姐姐莉莎和阿尔泊特,他们的女儿同时使用父姓和母姓,在家里和学校里并不感到和其他孩子有什么不同。我不太明白,莉莎他们为什么不结婚?马库斯说,他也不知道,但这是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的生活方式。这些人认为,虽然没有那一纸婚约,但他们并不感到和已正式结了婚的夫妻有什么区别。说句玩笑话,就是分手方便,因为没有人能在结婚时保证自己的婚姻一辈子不出问题,这种“保证”只能来自双方在生活中的共同努力,如果有一天要分手,即使结了婚不是也要办离婚么?

话题又转回萨比娜当继母。萨比娜说,最重要的是理解孩子,充分认可孩子的生母在其心中的位置,自己作为朋友去关心和帮助孩子。作为幼儿教师和母亲,她的体会是,不论是对自己亲生的女儿、非亲生的女儿,还是在幼儿园的孩子,只要真心去爱和关心他们,做你该做的事,问心无愧就是了。

无论在德国还是在中国,为人父母都讲要做得“问心无愧”,这不是同样的道理么?■

上一篇:金钱能买来努力吗 下一篇:子不教,父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