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浮梁茶产业发展对策

时间:2022-08-16 07:04:02

探析浮梁茶产业发展对策

摘 要:浮梁是中国茶乡,产茶历史悠久,从唐开始经历了由兴至盛到衰败后又重新崛起的演变过程。茶业已经成为浮梁农业的支柱性产业、优势产业,其兴衰直接关系到全县经济大局,关系到千家万户茶农的切身利益。随着全国各地茶叶产量越来越高,竞争越来越激烈,本文将针对浮梁茶产业如何突破自身发展的瓶颈,促进产业的快速稳定发展进行论述。

关键词:浮梁 茶产业 产业结构

一、浮梁茶产业概述

浮梁产茶历史悠久,其产茶、种茶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汉晋时期,曾创造了“浮梁歙州,万国来求”的辉煌。唐宋时期,浮梁是全国重要的茶叶集散地,曾留下了“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的千古名句,把唐代浮梁茶叶经营的盛况扬名于世。改革开放后,浮梁茶叶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按照“生产发展、品牌统一、资源共享、市场有序、产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要求,连续五年实施了整合资金支持茶业发展的措施,全县茶园基础、加工能力、品牌提升、市场拓展、农民增收等方面呈现出了良好的局面,已经形成了以“浮梁茶”证明商标为主品牌,企业产品商标为特色的双牌运行模式。

全县现有茶园面积10.8万亩,其中:无公害茶园面积10.6万亩,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4.3万亩,良种率达39.6%。茶农总户数1.5万户、从业人员5万余人;2012年总产量达到5162吨,同比增长20%,总产值3.42亿元,同比增长48.70%,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15%,茶叶综合产值6.4亿元。现有各类茶叶企业61家,茶叶专业合作社65家,其中省级农业产业化茶叶龙头企业6家,市级龙头企业6家,茶叶年销售收入在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7家,500万元以上的企业8家。全县已注册企业产品商标38枚,注册证明商标1枚,等级地理保护标志2枚。浮梁县先后获得“中国红茶之乡”、“全国无公害茶生产示范基地县”、“国家级茶叶标准化示范县”等荣誉称号。茶产品先后获得“江西省名牌农产品”、“江西省著名商标”、“地理标志登记产品”等称号。

二、浮梁茶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良种普及率低,竞争力不高

茶树品种的优劣会直接影响到茶叶的产量、品质,进而影响产品在市场的竞争力水平。2012年,浮梁县有茶园总面积10.8万亩,其中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4.3万亩,良种率仅达39.6%。2012年浮梁茶叶总产5162吨,其中名优茶只有980吨,名优茶比重低,高端市场难以拓展,不利于产业长久的发展。

2.管理粗放,产业规模小

浮梁茶企中,生产规模小,主要生产模式为“茶农”、“茶厂+农户”,只有少数企业是“公司基地”的模式。“茶农”、“茶厂+农户”的生产模式,单元规模不大,管理粗放,科技水平低下,不仅导致单产低,而且茶品质难以保证高优。生产规模的限制,致使大部分企业的年销售收入都不足500万元。

3.营销推广软弱,市场占有率低

首先缺乏统一的、有影响力、管理规范的茶叶销售市场。虽然在西湖、浮东、瑶里已经建立了三个产地交易市场,但是在县城、市区只有少数几家茶叶公司的销售门店,未形成完整的销售网络,销售网店零散且互不沟通,难以形成销售大势。其次,“以产定销”,与市场相脱离。浮梁茶叶存在着“茶区生产、加工什么茶叶,就卖什么茶叶”的问题。在茶叶生产上存在着“重春茶,轻夏、秋茶”的现象,从而在销售上出现“单季生产,单季销售”的局面。再次,宣传力度不够,品牌效益不佳。“好茶在浮梁”,但是如没有宣传,再优质的茶如果没有知名度,无人知晓,销售状况肯定难以理想,更不可能成为名牌。另外,营销人员有700人,但是专门的营销人员少,学茶专业的人才更是少之又少,影响力茶业的市场开拓力。

4.技术落后,标准化程度不高

一是机械化水平不够。浮梁茶叶企业大部分规模较小,存在大量的专业合作社和茶农散户,他们的加工方式陈旧、加工设施落后、机械化程度低等问题,导致茶叶资源浪费较大,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茶叶的产量和质量。同时,茶叶深加工产品的开发不足,精制加工企业只有3家。二是专业技术人员缺乏。据浮梁县茶业局提供的资料,全县现有茶技干部144余人,其中高级农艺师1人,中级职称13人,初级职称69人,人才结构不合理,出现初级人才相对较多,高级人才奇缺的状况。技术的落后以及人才的缺乏,直接导致茶叶科技含量低。

5.产业链互助互补性差

随着市场的发展,不仅各种茶产品迅速发展,如速溶茶、液态茶、保健茶、袋泡茶等;其他各类饮料抢夺着市场,如矿泉水、可乐、果汁等。从浮梁茶业发展的现状来看,研究设计、原料种植、生产加工环节都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而仓储运输、订单处理、渠道批发、终端零售环节仍然薄弱,导致产品难以与市场对接。

三、促进浮梁茶产业发展的对策

1.加强政策引导,扶持龙头企业

茶产业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产业,有一定的弱质性,不仅需要稳定的财政投入,还需要政策的扶持,近年来,各级政府已经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规定,并投入了相当可观的资金促进浮梁茶业的发展。要说市场是一只无形的手调节着茶业产业的发展,那么政府宏观调控则是那只看得见的手,成为推动茶业产业化发展的基本动力。茶叶要实现产业化,要向现代化转型,就必须加大力度培育龙头企业,对一些前景较好、效益突出,有市场、守信用的规模以上企业,给予一定额度的财政补贴。

2.实施科技兴茶,提高经济效益

(1)目前,浮梁茶业深加工能力较弱,各类茶产品的研发能力不强,无法适应各类消费者的要求。各茶企必须适应时展的要求,进行茶叶深加工,开发茶叶的易饮和保健功能,研发各类茶饮料和茶保健品,有效解决中低档茶的销路问题,并促进产品多样化提高产品附加值。同时,伴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对食品安全的关注,机械化、清洁化生产成为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从采摘、加工到包装销售各个环节,都要保证茶叶符合食品的生产要求,必须克服分散生产加工,不断提高机械化水平,加强生产技术指导,以不断提高茶叶产量和质量。

(2)全县当前茶叶人才的组成情况,管理人员缺乏管理方面的相关知识,技术人员结构失调,而营销人员单纯在销售,缺乏市场分析能力。人才培养形式有很多种,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从学校挑选管理专业的优秀毕业生到茶叶局、各茶企进行茶业管理,解决管理粗放、体制不完善等问题;二是返聘一些已经退休但是身体状况不错的老技术专家,指导生产,并帮扶年轻人进行茶叶生产加工;三是对现在从事茶叶工作的职工、技术人员分期分批进行技术培训,提高技能,解决高级技术人才缺乏的问题;四是挑选茶叶相关专业的高级人才,进行茶文化方面的推广、茶产品的研发等,并推广普及新技术。五、引进市场营销方面的人才,并对其进行茶叶知识的相关培训,对目标市场进行细分,真正意义上的营销。

3.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品牌影响力

浮梁茶区域品牌经近几年的升级打造,在国内部分市场虽然已具有了一定的影响力,但由于其旗下的产品市场开拓与占有能力,提升品牌的办法不多,品牌宣传的力度不够,投入较少,联动机制尚弱,制约了“浮梁茶”品牌对全县茶叶产业发展的带动能力的提升。针对以上问题,需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积极组织参加各类重大茶事活动,宣传推介浮梁茶区域公用品牌,提升浮梁茶品牌影响力,力争在全国百家区域公用品牌在市场价值评估中进入前列;二是通过报纸、广告、电视、互联网等各种媒体广泛宣传。以县茶叶协会、县整合资办和县农发办联合建设开通“浮梁茶”网推进浮梁茶品牌的宣传;三是在浮梁茶销区市场江苏常熟等国内地域及外国进行浮梁茶推介会,进一步扩大浮梁茶销售份额,四是启动《浮梁红茶地方标准》制定工作,并且建立“浮梁茶质量体系档案资料”为宣传浮梁茶提供科学支撑。

4.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

优化产业结构是促进产业发展最直接的手段,良好的产业结构可以提高产业的竞争力水平。首先改造老化、低产茶园,扩大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是茶园增产的重要手段之一。引进无性系良种茶树,有利于实行茶业机械化,利于初制工艺规范化,有利于品质的提高,有利于名优茶的生产和开发。其次,调整产品定位,将名优茶大众化、大宗茶优质化。目前,浮梁茶产品存在名优茶高端、奢侈化,大宗茶低端化的现象,导致无法满足茶产品消费市场各阶层消费群体的需求。尤其2013年以来,礼品茶市场销售不景气,受节约型社会风气的影响,更要突出大众消费,适应市场需求。浮梁茶应根据目前市场消费需求细分目标市场,调整茶产品的组成结构,有利于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品牌知名度。再次,要正确引领茶农、茶企转变生产方式,实现春、夏、秋三季采茶四季生产加工,延长生产周期,最大限度地提高单位面积的产出率,扩大规模,达到增产、增收的目标。浮梁茶叶生产存在着“重春茶,轻夏、秋茶”的现象,致使茶叶资源浪费,产品产出率低、规模小,严重制约了产业化的发展。按照茶树的生长和生理特性,茶树年可采轮次均达4次。而且适时采摘是科学化刮泥茶园的基本要求。

参考文献:

[1]王重尼,敦煌变文集,卷3,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

[2]吴龙强,打响浮梁牌 做强茶产业,中国茶叶,2009(7):32-33.

上一篇:企业知识型员工激励研究 下一篇:温州市龙湾区中小企业民间融资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