伙伴群体在大学生学业辅导中的应用研究

时间:2022-08-16 03:33:12

伙伴群体在大学生学业辅导中的应用研究

[摘 要]阐述了什么是伙伴群体,伙伴群体的特点以及功能,根据功能如何让大学生伙伴群体发挥积极向上的功能,让大学生伙伴群体走出“亚文化”,让大学生伙伴群体“核心人物”成为有道德的人,让伙伴群体成为有道德的群体。

[关键词]伙伴群体 亚文化 有道德的群体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3-0247-01

一、什么是伙伴群体

伙伴群体研究历来是青少年研究所关注的重点,其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莫雷诺(Jacob Moreno)的开创性研究。传统的伙伴群体研究关注更多是从伙伴间接纳(或拒绝)和友谊两个角度作为切入点的。1995年,美国心理学家哈里斯(Judith Rich Harris)提出了“群体社会化发展理论”,使得青少年的伙伴群体研究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大学校园中存在的非正式群体主要有两种:一是学生团体,二是伙伴群体。大学生社团是指在大学生中由相同爱好和志向的人通过纵向交往而自发地形成的有正式名称的非正式群体。与社团群体相区别的是学生伙伴群体,它是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典型形态。大学生伙伴群体是由一些年龄、兴趣、爱好、价值取向、社会角色等较为接近的人所组成的群体。

二、伙伴群体的特点

1、 伙伴群体是自然形成的;

进入大学,学生们的自由时间比较长,在各种学习活动中有很多的机会接触,在接触中相互了解,相互熟悉,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会在兴趣,爱好,个人经历,价值观方面有相近的地方,慢慢的会在交往中选定各自的结交对象。

2、伙伴群体的需要是靠共同心理和情感来维持的;

大学的各种活动仍不能满足其大学生的全部需要,正式群体所不能满足的那部分需要,是依靠伙伴间的情趣一致或爱好相仿,以及彼此需要的心理和情感上的相互需要来满足的。

3、伙伴群体的“核心人物”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大学生伙伴群体中的“核心人物”是自然形成的,或者是“核心人物”本身的力量把成员吸引和拉到自己身边,抑或是群体形成过程中自然拥戴出的“核心”人物,这些核心人物,大部分本身就具有某种为其成员所钦佩的能力或品格,在群体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4、 伙伴群体有着极强的凝聚力;

伙伴群体会在各种活动中,呈现出一种“抱团”现象,就是伙伴群体凝聚力强的体现。

5、 伙伴群体的内部信息传递畅通,迅速;

带有明显的情感色彩的伙伴群体之间一般都能做到相互信任,知无不言,这使其内部信息交流具有渠道畅通和传递快的特点。

三、伙伴群体的功能分析

1、伙伴群体的积极功能

能调节正式群体的单调,能对正式群体的有限功能起到一种补偿作用,有利于满足人们复杂多样的需要,是校园生活不可缺少的有机成分。

2、伙伴群体的消极功能。

伙伴群体的消极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对正式群体的心理反感和抵制情绪。对正式群体举办的活动,他们不愿参加,而对他们自己的活动却津津乐道,属于特立独行的一个群体。2、散布谣言,传递“小道消息”。调查表明,大量的“小道消息”都是经过伙伴群体传出去的。

四、主动引领伙伴群体的道德走向

1、让大学生伙伴群体走出“亚文化”

在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了这样一种现象:大学生伙伴群体的成员在行为举止、兴趣爱好、消遣方式,甚至发型、服饰、语言等很多方面都乐于向同伴认同和模仿,为了适应并融入到伙伴群体中,学生们往往更多地看重同龄伙伴群体的评价,这就形成了这个群体的“亚文化”,这种亚文化往往引导着学生与众不同的行为方式,使教师难以了解掌握学生思想行为的发展动向,很难对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为引导大学生伙伴群体走出“亚文化”,我们做了如下工作:

(1)对伙伴群体进行分类指导。

根据调查报告,伙伴群体分为三种类型,我们找出三种类型的伙伴群体,将其分为三个大类,即主流文化群体(如学习互助型群体、特长型群体等)、中间型伙伴群体(如贫困生群体、兴趣爱好型群体等)和不良型伙伴群体(如发型服饰异常群体、与社会不良青年交往甚密群体等),按照伙伴群体分类,我们将自发形成的主流文化群体和中间型群体改造成各种积极向上的社团组织来满足学生的需求,比如在学院搭建平台,建立各类学习、爱好兴趣小组,以自发的伙伴群体为社团组织的雏形,逐步把部分散漫的伙伴群体发展成规范的社团组织。引导他们互相帮助、互相启发并积极开展竞赛活动,共同的兴趣爱好不仅使他们有了更多的共同语言,在有组织的切磋和探讨中进一步促进了他们兴趣爱好的发展,同时也使学生的结伴活动时刻处于可控制的范围之内,还变封闭为开放,带动了周围很多同学走进社团,培养相关兴趣爱好。

(2)为学生中的伙伴群体确立发展方向和目标。

学校生活区新建了一个公园,在建设过程中,当设计人员正在为公园的小路如何设计激烈讨论时,学生已经在公园中踩出了几条崎岖的小路,设计人员当即决定,就按这条“足迹”铺设,结果这个公园从没出现任何乱踩乱踏的现象。这给了我们重大启示:堵不如疏。学院积极开设社交礼仪课程、举办讲座、群体经验分享等多种措施培养学生的社交技能,帮助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交友意识,孙校长也经常这样教育学生:在交友上,一定要有审美和审辨能力,因为有时候生活中的朋友,很可能就是你学习和日后工作、事业上的对手。他还给学生们提出了交“五友”的原则,即交正直之友、交博学之友、交志同之友、交宽容之友和交德高之友。

我们通过引导同伴间的正确交往,群体成员逐步学会了如何与别人沟通与合作、学会了宽容与谅解别人、学会了同情与帮助别人、学会了接受别人的指导与建议,这为他们在日后的工作中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与他人团结协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让伙伴群体“核心人物”成为有道德的人,让伙伴群体成为有道德的群体。

经过观察,大学生伙伴群体的核心人物是在群体活动中凭借自己的知识、才能、阅历等获得成员的普遍认可后自然而然产生的,学生容易受群体核心人物的影响,但这种魅力型权威也容易导致盲目性。学生在思想和行为上追随核心人物,一旦他的言行偏离了正确的轨道,群体成员也会误入歧途。另外,伙伴群体的活动有时与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争时间,一些学生过于热衷于伙伴群体开展的活动而对正常的班集体的活动缺乏热情,从而影响班集体的正常工作,有时还会引发小群体成员集体逃课现象。

针对这种现象,我们的做法是:首先有意识地让伙伴群体核心人物及部分成员进入河外大学生青联组织进行熏陶,让他们在每一个伙伴群体中形成核心领导小组;其次,把群体的核心人物当做学生积极分子中的一员,组织他们参加党课学习,提高他们的政治思想觉悟和思想理论水平;其三,让群体的核心人物参加党校开设的学生干部选修课,培养他们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创新精神,指导和鼓励他们组织开展健康有益的群体活动。这些办法,通过让伙伴群体中的“核心人物”成为有道德的人,让一个好的核心人物起到正面的参照和领导作用,逐步实现了整个伙伴群体成为“有道德的群体”。

参考文献:

[1] 吴云主编,管理心理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3.8.

[2] 施义慧,许淮,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特点,功能与引导,连云港化工高专,1998.11.

[3] 孙建忠,中国职业教育教学新模式,花山文艺出版社2014.4.

上一篇:浅谈中职汽车运用与维修人才培养模式 下一篇:食品检验检测中的问题及对策相关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