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

时间:2022-08-16 11:33:13

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

[摘 要]制约文化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尚未完全破除。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是进一步深化改革的重要方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了重要部署。

[关键词]十八届三中全会;文化体制机制;创新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首次提出“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当前,制约文化体制机制的障碍尚未完全破除。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了重要部署,即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一、当前文化体制机制问题分析

十六大正式开启了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已经取得一定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我国文化发展的质量和水平还不高,文化建设的布局和结构不尽合理,制约文化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尚未完全破除。”分析来看,我国现阶段文化体制机制问题概括为四个方面:

1.新旧文化体制错位纠结

文化体制改革以来,我国文化体制建设已经取得一定成绩。但是,旧体制的改革是一个长期的工程,在一定时间内,政事一体化的体制设计仍然存在,“条”“块”分割的管理模式也很难打破,运用行政手段干预市场机制仍会时常发生,传统市场体系的分散、封闭、垄断、无序很难一时改变。总之,旧有体制不可能一下消解,仍然束缚文化生产力发展,甚至阻碍新的文化体制的建立。

新的文化体制的建立需要伴随旧有文化体制的消解,逐渐建立起来。当前,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不健全,文化资源市场配置机制不健全,文化发展政策保障机制不健全,统一、开发、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总之。新旧文化体制的错位纠结在很长一段时间都会存在。

2.文化事业文化产业仍混淆不清

人类生存,一方面需要基本文化需要,这就需要发展文化事业;另一方面需要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需求,这就需要发展文化产业。但是,长期以来,文化仅仅被看作是经济和政治的附属品,等同于社会意识形态。这就导致国家对文化发展不够重视,长期投入不足。同时,作为意识形态,统的过严过死。在这一背景下,应该由政府投入的公共文化事业发展明显不足,应该由市场发展的文化产业受到严重束缚。

文化体制改革最首要也是最为关键的,就是实现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分离。十六届四中全会文化体制改革的最大亮点,就是提出推动文化事业和产业的分离。但是,长期以来,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些症结很难突破,文化体制改革也势必很难彻底推进。文化事业和产业仍存在混为一体的体制模式,一些本该走向市场的经营性的文化单位,仍然很难脱下事业单位的帽子。同时,戏曲、歌舞等传统艺术,也确实面临改制艰难的问题,一旦走向市场,就可能面临倒闭。因此,文化事业和产业混淆不清的体制性问题很难马上破解。

3.引领文化经济效益的机制不健全

文化有两种属性,一个是意识形态属性,另一个是商品属性。传统体制之下,我们过于注重文化的意识形态作用,只是将其作为进行思想巩固的一个工具,而忽视了文化的商品属性,导致了文化产业的不发达。

文化体制改革以来,我们又过度的彰显了文化的商品属性。当人们过度追逐文化的商品价值,就容易忽略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一个最为严重的后果就是社会风气的不良,一些低俗、恶搞的文化产品充斥社会空间,出现文化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严重偏失和失调。发挥文化的商品属性,需要完备的政策导向加以引导,而我国现阶段,引领文化经济效益的机制尚不健全。诸如文化市场的准入和退出机制,文化经济政策的完善等等。这就导致了社会中出现,过度追求文化经济效益,而忽视其社会效益的现象。

4.国内国外两个文化市场体系不健全

长期以来,我国在文化贸易中存在严重顺差。国内文化输出远远低于国外文化的输入。出现两个市场的落差和失调根源于文化体制上的问题。一方面,由于长期受传统体制的束缚,国内文化市场很不发达。另一方,在国内外市场贸易方面,存在体制壁垒。诸如税收、政策等体系的不健全,严重束缚了文化走出去的步伐。

二、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十八届三中全会的重要部署

作为深化体制改革的重要会议,十八届三中全会为文化体制机制创新深入推进进行了重要部署,即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1.完善文化管理体制

完善文化管理体制,主要是建立健全政府宏观文化管理体制。政府实现宏观文化管理,要求政府转变职能,由传统的办文化,转变到管理、服务的职能上来,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科技等手段提高管理效能。《决定》提出了建立健全政府宏观文化管理体制的举措。

首先,理顺关系。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原则,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由办文化转向管文化,进一步理顺党政部门与文化企事业单位关系。

其次,明确职责。政府由办文化到管文化,转变到宏观调控的职责上来,其管理、服务的职能越来越明确。《决定》指出,要建立党委和政府监管国有文化资产的管理机构;实行管人管事管资产管导向相统一。

第三,健全体制机制。实现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需要体制机制的完善作为保障。《决定》一大亮点是健全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的体制机制。健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体制机制、健全网络突发事件处置机制、推动新闻制度化等等。

2.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

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是文化体制改革的基本目标和要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文化生产力,关键要看是否建立起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科技含量高、富有创意、竞争力强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决定》对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进行了明确部署。

首先,完善文化市场准入退出机制。完善文化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是构建现代化文化市场体系的前提。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优胜劣汰,促进文化资源在全国范围内流动。

其次,形成多元产业格局。要发展多种所有制形态的文化体制。继续推进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加快公司制、股份制改造。要推动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在坚持出版权、播出权特许经营前提下,要允许制作和出版、制作和播出分开。

第三,建立多层次文化产品和要素市场。完善文化经济政策,鼓励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源相结合。同时,完善配套的法律法规,加强版权保护。

第四,健全文化产品评价体系,改革评奖制度。文化产品评价体系和评奖制度,是文化市场发展的导向机制。我国文化市场,一方面受经济思维的导向,另一方面文化市场的法律体系、版权保护都还不健全,使得文化市场收益出现本末倒置的现象。一度创作人员往往收益很少。二度创作人员成为最大收益者。在这一体制之下,我国文化市场创新力明显不足,新的作品、好的作品,尤其是精品非常缺乏。解放文化生产力,要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健全文化产品评价体系,改革评奖制度。

3.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由政府举办的、非赢利的、传播先进文化和保障大众基本文化需求的各种文化机构和服务的总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体现出均等性、基本性、公益性和便利性。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和质量的关键是: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运行机制。《决定》对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运行机制进行了系统部署。

首先,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协调机制。按照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的要求,统筹服务设施网络建设;整合基层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学普及、体育健身等设施,建设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

其次,建立群众评价和反馈机制。公共文化机构服务水平、服务质量如何,要以群众满意为评价标准。长期以来,公共文化服务缺少评价和监督体系,其服务水平、服务质量难以提升。通过建立群众评价和反馈机制,推动文化惠民项目与群众文化需求有效对接,提高公益性文化机构的服务水平和质量。

第三,建立法人治理结构,完善绩效考核机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一个重要方面是激活公共文化部门的活力。传统体制之下,公共文化服务部门,冠之以事业单位的帽子,抱着铁饭碗,人浮于事,服务水平较差,公益性的社会服务职能发挥不够。提升公共文化部门服务水平和质量,需要通过绩效考核进行引导,对具备产业化的公益性文化机构,进行市场化经营管理。《决定》强调:推动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科技馆等组建理事会,吸纳有关方面代表、专业人士、各界群众参与管理。

第四,引入竞争机制,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长期以来,在体制上的障碍是,文化事业是国家的事情,由国家进行财政包干。但国家的财力是有限的,很难完全满足公众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需求。文化体制改革,对公益性文化单位,引进竞争机制,是一个必然的途径。这就需要鼓励社会力量、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培育文化非营利组织。

4.提高文化开放水平

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决定》指出,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社会参与,扩大对外文化交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和对外话语体系建设,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同时,切实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首先,理顺内宣外宣体制,支持重点媒体国际发展。宣传媒体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载体,要推动国内媒体海外发展。要大力培育外向型文化企业,支持文化企业到境外开拓市场。鼓励社会组织、中资机构等参与孔子学院和海外文化中心建设,承担人文交流项目。

其次,吸纳经营管理经验,借鉴国外一切优秀文化成果。文化走出去的同时,还要引进来。我国进行文化体制改革,意味着文化事业单位的人员身份,职能职责都要发生转变,集中表现在由领导职务职能转变到管理服务职能上来。与此相对的是,所需的文化管理经验、人才、技术相对缺乏,这就需要学习和借鉴文化发达国家的经验。通过引进有利于我国文化发展的人才、技术、经营管理经验,进一步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

作者简介:曹学娜(1978-),女,河北曲阳人,黑龙江省委党校哲学部教师,研究方向为传统文化、网络文化及干部伦理。

上一篇:浅谈秦汉时期的刑事侦查制度 下一篇:浅论秦简中的县啬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