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初高中物理衔接问题

时间:2022-08-16 10:22:53

浅析初高中物理衔接问题

摘 要:初{中“三三制”的传统学制下,初中优秀学生三年吃不饱,高中学生又吃不了.针对这一顽疾,我校高中正式参加了受国家委托清华大学举办的“CAP”大学先修课程,学生学习完成相关课程后,参加全国统考获得相关学分后,成为知名高校自主招生的重要依据并可以在大学免修,在高中受到学生和家长的追捧,逐步解决高中学段吃不了的现实.初高中学段的“初二高四的分段模式”简称“二四分段“的课程改革应运而生.

关键词:初高物理衔接;二四分段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促进办学体制多样化,扩大优质资源.推进培B模式多样化,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探索发现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途径.”成都嘉祥外国语学校始终以“办百年名校”为长远目标,以“创中华名校 育国际英才”为办学目标.全校初中教学成绩优异,连续九年稳居成都市第一.高中教学突飞猛进,近年来已跻身成都市“第一集团”,并且还在不断的创造奇迹.我校初中学生数学基础扎实,对物理充满兴趣,并有一部分学生对于初中课程学习,学有余力.

在改革创新的大环境下,我校借鉴外省的经验,结合本校学生学情,进行“二四分段”课程改革,成为四川省“二四分段”课程改革的试点学校.所谓“二四分段”是指,将原本初高中各三年的模式转变为学生用两年时间完成初中学业,直接进入本校高中,用四年时间完成高中课程的模式.“二四分段”让学生有更多自主学习、拓展的时间和空间.“六年一贯,二四分段”的课程改革,促使初、高中课程要在更短的时间内顺利地衔接.由于初、高中课程内容、结构等都存在不同,如何更好地衔接是值得我们思考的.本文从物理学科的角度,分析初、高中课程衔接问题.

1 我校课程改革实施情况及经验总结

我校已经实施“二四分段”课程改革两年,经过两年的探索,笔者发现课改中的一些问题,并总结了一些经验.

1.1 实施方案

将初中2016级学生的数学成绩进行排名,其中前200名为目标学生.自编校本教材和配套习题,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定期进行测试并反馈教学.其中,教学内容安排大体上来讲是将初高中相同模块的知识进行合理优化,降低难度、设置梯度,层层推进式的引导学生学习.以“直线运动”为例,初中知识点包括:参照物、机械运动、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运动的分类、速度、匀速直线运动、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高中的知识点包括:参考系、位移和路程、时间和时刻、速度和速率等.在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前提下,从初中已经掌握的知识点着手引入变速运动的概念,激发学生对如何描述变速运动进行探究,直到学生发现初中的路程、速度、时间等概念都不能完全准确的描述各种不同的变速运动的规律时,顺势导入速度的变化量、速度变化率等概念,既降低了学习难度,又让学生对加速度等概念有了质的认识.

1.2 经验总结

经过前期将近两年的教学实践,我们发现仍然有少量的学生不能很好地适应这种学习模式.主要体现在,学生课堂效率不高,需要课下花长时间进行消化吸收.从长远学习的角度来看,这部分学生在中后期的学习越发吃力,并逐渐丧失对学习的兴趣.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2 初、高中物理衔接难的原因

2.1 课程内容的差异

初中物理课程内容较简单.课程内容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学生能够从生活中找到相应的物理知识,学生能更容易地理解知识点.并且,初中物理中运用到的数学工具简单,计算量小,学生容易取得较好成绩;另一方面,初中物理所涉及的实验原理简单,操作较为简便,实验现象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由于内容简单,所以对学生学习初中物理要求较简单,仅仅涉及到定性研究.

与初中物理相比,高中物理内容难度加大,需要学生从高度精炼和概括的描述中对知识点进行理解和运用.高中物理实验不仅仅是要求学生发现现象,更强调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再创造.由此可以看出,高中的物理学习要求学生进行定量分析.这使得高中物理学习要求学生有更高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有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2 课程结构的差异

在初中物理的课程结构设置上,各个物理板块之间是相互独立的.以现行教科版教材八年级上为例,此教材共编录六章内容:第二章运动与能量和第六章质量与密度是属于力学内容;第三章声是涵盖了声学部分的基础知识;而第四章光的世界则是介绍光学;第五章物态变化属于热学板块.

而高中物理则是层层深入的课程结构.以现行教科版教材必修1为例,内容依次为:第一章运动的描述;第二章力;第三章牛顿运动定律;第四章物体的平衡.这四章的内容都呈现出螺旋式上升的特点,前一章是后一章的基础,后一章是前一章的延伸并共同构成了力学体系的基础.

2.3 学生个体差异

2.3.1 思维方式的差异

由于初中物理内容贴近生活,学生更多的是运用形象思维帮助理解物理知识点和原理.高中知识表述更为精准,要求学生运用抽象思维来进行物理学习.初、高中物理衔接要求学生思维方式要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

2.3.2 学习方法的差异

初中物理只涉及简单的数学公式和计算,学生常常套用公式来解决物理问题,实质上,学生大多数时候并没有理解物理知识的实质,没有形成物理学习的思维方式、物理学习能力和方法.因为高中物理课程要求学生运用抽象思维分析问题,并要求学生进行复杂的数理运算.如果没有养成物理独有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学生很难在高中物理学习中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

2.4 高中教师对初中教材和教法了解有限

例如,高中教师对于学生初中所学习的知识点的多少、深浅程度了解有限,在教学过程中,仅仅基于高中教材进行授课.但较初中物理而言,高中物理的难度本就有极大的加深,并且要求学生思维方式转变.这使得学生不能很快地适应高中物理的学习.

3 具体做法

在“二四分段”的课程模式下,在学生和教师都没有了应试升学压力的同时,也为课程改革提供了良好的前提条件.当然这也给学生和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1 课程结构调整

初中物理教材板块相对独立且各版块知识较简单的现状,使学生养成了只能依靠本章学习的方法解决本章问题,不能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建立与高中相似的体系结构,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构架,掌握横向之间、纵向之间的相互关系,触类旁通.比如,初中在学习“物体的运动”这一板块知识时,可以适时地层层推进,从运动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开始,引申到匀速直线运动,再延伸到变速直线运动,这一部分又分为加速直线运动和减速直线运动.倘若学生理解和吸收效果都比较好,还可以拓展到匀加速直线运动的概念、特点以及生活实例的分析,对变加速直线运动有大致的了解等等.学习形式螺旋式上升是中学物理学习的显著特点,通过现象看本质是正确的认知规律.如看到一个现象马上就会问“为什么”,得到原因之后就会探究怎样运用.建立与学生这种由浅入深思维模式相近的课程结构,从而引导学生形成一个完整的认知过程.

3.2 对课程内容进行有意识铺垫

教师通过对教材的熟悉,有意识地、适度地增加初中物理难度,降低初、高中物理难度跨度.教师在熟悉教材的基础上,分析初、高中物理教材,寻找一个知识的衔接点,对于初、高中共同涉及的知识点,加深初中教学的深度,缩小跨度.例如,“欧姆定律”在初高中都是重点知识,但初中仅限于“部分电路欧姆定律”的探究,高中又拓展到“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定量分析,教师在初中阶段可以把实际电池看成一个理想电源与一个电阻串联而成,来代替电源“内阻”这一概念,也为高中知识的学习做了一个铺垫,便于将来学生对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理解.在讲到压力、压强这个概念时,可以以一些具体的题目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发散训练.例如,将一个长为L、底面半径为r、密度为ρ的均匀圆柱体,置于桌面上,求该圆柱体对桌面的压强大小.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也会发现,其实这个题的条件有点“模糊”――这个圆柱体是立着放还是横着放的?立着放的初中能解决,横着放的怎么办?这个桌面是否一定水平?如果有一定倾斜,受力情况是否和立放不同?如果桌面水平,这个圆柱体是否底面全部在桌面内,若有1/3面积在桌面外,压强的计算又该如何处理?等等.另外,教师还可以让这个桌面动起来:如果桌面加速上升或加速下降,甚至放到一个地球同步卫星上,这个圆柱体对桌面的压强还和以前一样吗?……条件开放,过程开放,学生的思维就会打开,学生会变得愿意学,乐于学,从实际的教学情况看反馈的效果很好.

3.3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减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畏惧.

3.3.1 教师通过教学魅力吸引学生

教师在教学上形成自己的风格,以生动的例子来传授抽象的物理知识.教师要转变“唯分数”观念,给学生更多自己学习、思考的时间.尽管教师在教学课程中是占主导地位的,但是教师要意识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真正含义,直接给出知识点远不及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来的重要.这样不仅仅给了学生找到答案的满足感,树立了克服学习困难的信心,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学习的能力和意识.

3.3.2 创新教学方式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学生在课堂中刻板地被动接受老师所传授的知识,长此以往造成了学生学习的被动和倦怠.教师可以借助物理知识与生活相联系的实例增加课堂的有趣性.通过多媒体,播放动画、视频甚至电影片段,例如影片《地心引力》这类的科幻片展示了无重力、无空气的太空环境,学生更能理解物体在这种失重情况下的运动情况,加深对现有知识的理解.把抽象的物理知识通过这种直观的方式传授给学生,使学生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逐渐转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所学的物理知识进行小制作,使物理课让变得生动、有趣,提高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当课程涉及到“浮力”的相关计算时,教师鼓励学生利用空的饮料瓶、小刀、勾码、刻度尺等器材制作浮力秤;讲到“电动机的原理”时,利用磁铁、干电池、漆包线等器材制作简易电动机模型.

4 结语

课程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本文所提到的解决初、高中衔接问题的措施只是从物理教学的方面,但是课程改革不能仅仅是学生和教师这两方主体的改变,课程改革是全方位的一个革新,也需要相应的评价体制,相关政策支持等也有待配套. “二四分段”课程改革是对传统课程模式的新探索,值得肯定的是“二四分段”不仅把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有一个自我学习、自我提升的时间和空间,也给教师教学以更大的灵活性.为初、高中衔接难的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条件.随着“二四分段”课程改革的深入,笔者发现从初一下学期开始到初二年级结束,“二四分段”中的“二”对初中物理来讲只有一年半的时间,学生的数学跟不上物理学习的进度,经常出现物理老师“客串”数学老师的情况;时间压缩了,内容比原来更多了,如何组织教学内容,安排教学进度成为最关键的问题,棘手的是缺少可以借鉴的经验,也没有现成的教材,依靠教研组集体的力量摸着石头过河,始终还有个别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相信以后还会暴露出新的问}亟待我们去解决.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R].(2010-2020年).

[2]潘四军.建立初高中物理衔接教学的绿色通道[J]. 科教纵横,2014.

上一篇:地质调查项目野外车辆内部控制管理 下一篇:烟草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措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