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贯与金履祥交游考论

时间:2022-08-16 09:09:12

摘 要: 柳贯自幼师从金履祥学习理学,受其影响颇深。柳贯从游金履祥的时间,黄和宋濂的记载存在分歧。根据柳贯的叙述推断,应是宋濂的记载有误,柳贯于总角之年即求学于金履祥。这一经历对柳贯的性格和为文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 柳贯 金履祥 交游

柳贯(1270-1342)字道传,号乌蜀山人,婺州浦江(今属浙江)人。元代著名文学家、理学家,历任国子助教、国子博士、太常博士、江西儒学提举,以翰林待制致仕。柳贯以文名显于世,与虞集、揭斯、黄齐名,人号为“儒林四杰”。金履祥(1232-1303)字吉父,号次农,婺州兰溪(今属浙江)人。宋元之际著名理学家,师事同郡王柏,从登何基之门,遂传朱熹之学,与何基、王柏、许谦并称“金华四先生”。柳贯曾师从金履祥学习理学,受其影响颇深,详细考述柳贯与金履祥的交游情况,对于研究柳贯的生平和思想传承有积极的意义。

柳贯早年从游于金履祥的这段经历,在黄为之所作墓表和宋濂所作行状中均有叙述。黄云:“公幼有异质,颖悟过人。……到岁,遣受经于同郡金先生履祥,即能究其旨趣,而于微辞奥义多所发挥。”宋濂说:“先生素有异质,虽未成人时,即不苟取。……甫及冠,遣受经于兰仁山金公履祥。仁山远宗徽国朱文公之学,先生刻意问辨,即能究其旨趣,而于微辞奥义多所发挥。”可以清楚看出,二人的叙述基本上相同,只是在柳贯从游金履祥时间上存在分歧。

按黄的记载,柳贯到岁被其父遣送到同郡金履祥处学经,《诗经・齐风・甫田》云:“婉兮娈兮,总角兮。”可见,岁即是总角之岁,大致是指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而宋濂记载的时间却是“甫及冠”,即刚刚二十岁,已经成年。考其他的传记资料,均是采用上述这两段记载。《金华先民传》、《金华贤达传》、《两浙名贤录》、《万历金华府志》、《金华征献略》、《四库提要》、《元书》、《元史新编》、《元诗选・初集》等皆如是。在叙述柳贯的学术渊源时,多数都是跳过时间直接说“受经于金履祥”,包括宋濂的另一部传记专著《浦阳人物记》,在提到柳贯的师承时只是简单地说:“道传幼有异质,颖悟过人,受经于兰金履祥,学文于方凤、吴思齐、谢翱。”没有交代具体的时间。只有《金华先民传》和《元诗选・初集》提到了具体的时间,前者采用的是黄的说法,云“岁受经金履祥”,而后者则延续了宋濂的说法,称“柳贯甫弱冠,受经于仁山金履祥。”两说各执一端。

细考之下,应该是宋濂的记载有误。柳贯在《故宋迪功部史馆编校仁山先生金公行状》末尾说:“贯实单弱,早岁因缘父友,幸尝扫师门。而少长屡遭家难,为贫游仕,有志弗强,不得终承先生之教,以卒弟子之业,罪也何言!”早年,柳贯通过父亲的朋友介绍,从金履祥学习性理之学。“早岁”这个用词太过泛泛,无从确认具体的时间。但考柳贯的生平,知其小时候因避世乱曾在兰溪居住过,在这段时间里,柳贯同夫人盛氏相识并定亲,这个细节在《祭亡室浦江县君盛氏文》中讲得比较形象:“昔我祖姑,作嫔令族,既寿而仪,亦正以续,因是有连,犹裳缀幅。先六十年,乱离刺促,我泗州公,弗堪荼毒。往依姑氏,于空谷,遂与君家,裙联袂属。……惟是贫家,动若湿束,六易暑霜,仅终埋玉。”《亡妻墓砖志》说:“贯亡妻盛氏,讳淑,婺之兰溪人。生十有九年而归贯,得年六十一(应为六十二),终于寝。……生宋咸淳庚午(1270年)八月一日,殁至顺辛未(1331年)十一月九日。”由《祭亡室浦江县君盛氏文》“六易暑霜”可以推断出,此篇祭文当作于盛氏死后六年,即1337年,时柳贯68岁,“先六十年”,就是柳贯八岁的时候,柳贯父亲为避世乱携全家投靠了其在兰溪的姑姑,“因缘父友”中的“父友”应该是指柳贯祖姑的族人。金履祥世居兰溪,时声名正望,“州党之间,颇知宗向,赢景附,蹑履云从,户履常满。而以礼为罗,辟塾延致,唯恐或后。”当时客居兰溪、正值求学年龄的柳贯在祖姑的族人介绍下,去金履祥处学习经学,也是理所当然、顺理成章的事情。

从情感上推测,金履祥是柳贯从游的第一个老师,对柳贯“期以远”的父亲不可能迟至其成人才将他送到金履祥处求学。而且同宋濂的说法相比,与柳贯处于同一时期、并同时从游于方凤及宋遗老的黄的叙述更令人信服。明永康人应廷育所撰《金华先民传・柳贯传》,其末尾还标有“用黄文献公及宋潜溪文集修”的说明文字,在二传并存的情况下,《金华先民传》的选择同样证明了宋濂说法的不合情理。由此可以确定,柳贯“受经于金履祥”的时间应该是在总角之年,八九岁的时候,柳贯还处在幼童阶段。

较之金履祥的另一个弟子许谦,柳贯并不是一个纯粹的理学家,没有理学专著,他对金氏哲学的体认主要体现在他为老师所撰写的行状中,概括出了金氏“其学以由博返约为主,不为性理之空谈”的治学特点。正是由于柳贯对金履祥学术的准确叙述和评价,他所作行状就成了后人了解金履祥的一个捷径,他对金履祥的评价常常被后人引用,几乎成了后人(其中包括《元史》作者和《宋元学案》作者)对金氏的定评。

参考文献:

[1]柳贯.柳贯诗文集[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4.8.

[2]宋濂.浦阳人物记[M].金华丛书本.

[3]侯外庐.宋明理学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6.

[4]黄宗羲.宋元学案[M].北京:中华书局,1996.12.

[5]郑柏.金华贤达传[M].续金华丛书本.

[6]王崇炳.金华征献略[M].续修四库全书据清雍正十年刻本影印.

上一篇:低谷的煤化工如何资本运作 下一篇:善用追问“粘”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