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应届高考生和教师灾后心理健康状况和干预模式初探

时间:2022-08-16 09:00:58

都江堰应届高考生和教师灾后心理健康状况和干预模式初探

【摘 要】 目的:了解灾后高三学生和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以有针对性地制定干预措施。方法:使用卫生部推荐的心理健康自评问卷,在汶川地震20天后对都江堰地区260名高三学生和41名教师进行调查,尝试校园健康教育、团体心理辅导、个体治疗和心理救援培训的分层干预模式。结果:(1)在学生中排在前三位的问题依次为“容易疲劳”(79.2%),“感觉紧张、不安或担忧”(74.6%),“思维不清晰”(66.5%);在教师中排在前三位依次为“容易疲劳”(80.5%),“感觉不快乐”(80.5%),“感觉不安、紧张或担忧”(75.6%)。(2)教师在“感觉不快乐”、“很难从日常活动中得到乐趣”、“丧失了对事物的兴趣”3个项目上呈现出的问题多于学生(80.5%vs.58.8%,65.9%vs.41.2%,22.0%vs.10.8%;P均

【关键词】 灾后;心理危机;学生;教师;心理健康

doi:10.3969/j.issn.1000-6729.2009.03.008

中图分类号:B845.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729(2009)003-0179-04

各种灾害愈来愈成为严重威胁人类生存和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近几年,我国每年因各种灾害造成经济损失在2000亿元左右,受灾人数高达3~4亿人次[1]。灾害不仅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严重的人员伤亡,而且给人们带来严重的心理伤害和精神伤害。由于每个人的受害程度、灾害经历、知识能力、个人应付及所受教育、灾害事件中所处角色等因素不同,其所承受的心理创伤程度也不同[2],针对其不同情况,应采取不同的干预措施。

5月12日汶川发生8.0级地震,不仅给灾区人民造成了巨大的身体侵害、物质损失,也使他们遭受了巨大的心灵创伤。正如世界卫生组织专家所指出的,没有哪种灾害能像心理危机那样给人们带来持续而深刻的痛苦。因此及时为受灾群众提供心理援助,最大限度地帮助他们稳定情绪、化解悲伤,预防和减轻灾后长久的心灵创伤,以及继发性伤害已成为抗震救灾的一项重要内容[3]。本研究试图通过问卷调查,了解汶川地震后高三学生和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为制定干预计划提供理论依据,探索对灾后学校师生的心理干预模式。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在震后,都江堰灾区7所中学的3549名高三学生和329名教师被统一安置在成都农业科技学院。应地方教育局的邀请,在校方安排下对260名学生和41名教师进行了心理评估和辅导。学生平均年龄(18.6±0.7)岁;男生103名,女生157名;根据地震灾害对其影响分为:有亲人死亡9人,本人受伤11人,直接受影响者和灾害目击者240人;根据与灾难现场接触的时间分为:“一直在”106人,“大部分时间在”107人,“小部分时间在”46人,“不在场”1人。教师平均年龄(35.8±6.2)岁;男性26名,女性15名;受教育程度均为大学及以上;在灾难发生过程中有家属死亡者2名,直接受影响者29名,事件目击者6名,指挥或协调者4名;与灾难现场接触的时间:“一直在”26人,“大部分时间在”10人,“小部分时间在”5人。

1.2工具

心理健康自评问卷 该问卷在卫生部网站,供前往四川的救援人员使用。问卷共20个条目,主要调查焦虑、抑郁和躯体不适等灾后容易出现的心理体验。第9~18项为抑郁症状,4~6、8项为恐惧和焦虑症状,1~3、7、19~20项为躯体症状。以“是”或“否”作答。选“是”记1分,选“否”记0分。

该问卷简单易行,不会给老师和学生造成二次伤害。为尽快了解老师和学生的心理状况,有针对性地制定干预措施,在征得了学校领导、老师和学生本人的同意后,首先进行了问卷调查,受试可以选择不回答(实际拒绝测验者为零)。测验在受过培训的心理学家或精神科医生的指导下完成,完成问卷大约需要5分钟。调查的时间点为汶川地震后20天。

1.3心理干预

根据师生座谈会、问卷调查和学校实际情况,经团队和校方领导讨论决定,以教师和心理学工作者为主开展团体心理辅导;以精神科医生为主开展校园健康教育和个体心理咨询,并对当地学校的心理教师和救援志愿者进行心理援助的培训。团体心理辅导以班为单位,以心理辅导课的形式进行。校园健康教育在学生集中场所设置板报,介绍灾后心理问题及其表现形式和心理危机自我处置技术。个体心理咨询在学校医院旁边设置固定的心理“帮助室”以及在学校食堂附近定期提供现场咨询。师生自愿参加个体心理咨询,全部服务免费。

1.4统计方法

使用SPSS 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卡方检验和t检验比较师生、男女生结果的差异。

2 结 果

2.1师生及男女生心理健康自评问卷评定比较

学生选择较多的项目依次为“容易疲劳”(79.2%)、“感觉紧张不安或担忧”(74.6%)、“思维不清晰”(66.5%)、“发现自己很难做决定”(53.4%)、“感觉不快乐”(58.8%)、“什么时候都感到累”(50%)。教师选择较多的项目依次为“容易疲劳”(80.5%)、“感觉不快乐”(80.5%)、“感觉不安紧张或担忧”(75.6%)、“很难从日常活动中得到乐趣”(65.9%)、“睡眠差”(58.5%)、“什么时候都感到累”(56.1%)、“日常工作感到痛苦”(51.2%)(见表1)。

在20个项目中,绝大部分项目教师呈现出来的问题更为严重,部分项目达到显著水平。“感觉不快乐”、“很难从日常活动中得到乐趣”、“丧失了对事物的兴趣”3个项目教师呈现出的问题多于学生,但“思维不清晰”一项少于学生。

表2显示:男生选择较多的项目依次为:“容易疲劳”(74.8%)、“发现自己很难做决定”(53.4%)、“感觉紧张不安或担忧”(58.3%)、“什么时候都感到累”(51.5%)。女生选择较多的项目依次为:“感觉紧张不安或担忧”(85.4%)、“容易疲劳”(82.2%)、“发现自己很难做决定”(63.7%)、“易受惊吓”(61.1%)、“睡眠差”(49.7%)、“感觉不快乐”(58.0%)。在20个项目中,几乎全部的项目女生呈现出的心理问题比男生更严重,其中“食欲差”、“容易受惊吓”、“手抖”、“感觉紧张不安或担忧”、“消化不良”、“思维不清晰”、“比原来哭得多”、“生活中不能起到应起的作用”、“胃部不适”等9个项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心理干预情况

经过一周的心理救助,学生和教师的反馈良好,很多学生可以专心学习了,老师们也感到轻松很多。教育局领导由开始对心理救援的怀疑态度到最后的肯定和感谢,说明心理救助的效果是被各方面认可的。

3讨论

本研究以汶川地震重灾区都江堰应届高考生和教师为调查对象,发现震后教师和学生都呈现不同程度的躯体化症状、焦虑症状和抑郁症状。其中教师呈现出来的心理问题更为严重,较突出的是抑郁症状。学生较突出的表现是思维不清晰,这也许是应届高考生特有的表现。男生与女生比较,女生呈现出更严重的心理问题,与国内研究一致。赵丞智等对张北地震震中一所中学随机抽取205名中学生进行DSM-IV诊断检查发现,灾后17个月PTSD的发生率为9.4%,女性明显高于男性[4]。孙萍在对2004年重庆山体滑坡事件的1200名幸存者的心理应激的调查结果显示,灾难中有80%的人出现认知行为、注意力等障碍;66%的人出现不同程度情绪障碍,47.5%的人出现躯体症状[5]。

针对学生和教师的心理状况,本文采取分层干预的原则,由受过训练的教师和心理学家对学生进行集体心理辅导,指导学生灾后心理的自我调控以及如何进行考前减压,放松训练等。精神科医生提供健康教育和个别心理干预。针对具体的案例,采取综合性的心理治疗。通过个体干预,帮助心理问题严重的学生增强安全感,重建支持系统。针对教师普遍存在的较严重的负性情绪,通过干预,发现工作生活中积极的方面,建立信心。针对女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对学生进行放松训练,包括肌肉放松,想象放松,降低紧张度。对于严重失眠和情绪障碍的患者在心理干预的同时给予药物治疗。根据学生、教师和教育局领导的反映,干预效果得到了肯定。

本文是赴灾区实施紧急心理救援工作中的一些经验和体会,由于当时情况紧急和条件限制,方法上存在不足和遗憾:第一,心理健康自评问卷内容过于简单,只能作为现场心理症状的筛查使用;第二,灾后学校管理严格,参加调查的班级和老师由校方推荐和指定,可能会偏向对心理干预比较重视的教师和班级;第三,干预效果主要根据老师、学生和校方的反馈,没有系统定量的评估。

根据调查及现场干预的体会,对灾后校园心理援助提出几点建议:第一,认真了解师生受灾情况,条件允许经知情同意选用不会造成二次伤害的量表进行问题筛查。第二,应进行分层干预,针对不同人群采取不同的干预措施,包括健康教育、团体辅导、个体干预和心理救援培训。第三,精神科医生和教师、心理学家组成的多功能心理救助团队比较适合校园心理救援,可以达到较好的效果。如果有社会工作者参与,效果可能会更好。第四,重视和加强团队组织管理和培训。第五,救援行动要尽量获得当地教育管理部门的理解和支持。第六,建议将心理援助纳入校园心理危机救援预警机制,并建立标准。

致谢:向中华慈善总会、中国教育学会、中国医师协会组建的1+1联合行动组的全体成员的合作和支持表示衷心感谢!

参考文献

[1]秦大河,孙鸿烈.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研究-总论卷[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4.

[2]陈建华.灾害事件心理应激-社会支持与心血管病关系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0,8(2):176-179.

[3]张侃. 心理援助100问[J]. 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

[4]赵丞智,李俊福,王明山,等.地震后17个月受灾青少年PTSD及其相关因素[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15(3):145-147.

[5]孙萍. 灾难后心理应激与健康.卫生职业教育[J],2005,18:141.

2008-07-01收稿,2008-11-28修回

上一篇:综合医院心理门诊抑郁症识别情况――专科和非... 下一篇:简明精神分裂症认知评估测验的临床信效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