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教无类”与“因材施教”

时间:2022-08-16 08:00:26

“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的辩证关系在教育实践与研究的进程中是常说常新的重要话题。

“有教无类”,语出《论语・卫灵公》。这是中国乃至世界教育史上对于人类教育事业公平原则最早的原创性表述。公认的解说,是指不能因为贫富、贵贱、智愚、善恶等原因就把一些人排除在教育对象之外。也就是说,无论对谁,都能够也都应该进行教育。孔子身处“礼崩乐坏”的春秋末年,怀抱“吾从周”“克己复礼为仁”的治世理念,在王室腐化式微、诸侯逐强争霸的时代背景下,经艰辛备尝的政治实践历程之后,集中精力聚徒教学和整理典籍,终成伟大的文化教育宗师。他首创性地打破“学在官府”的体制,打破仅从贵族中吸纳教育对象的固有限制,切实实践教化民众以增强国家实力,维护稳定统治的教育原则,积极推广私学,使任何愿意受教治学之人都能获得受教育的机会。史书上所述之“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彰显了孔门教学情形之盛,展现了孔子教育实践与研究的辉煌业绩。随着历史车轮的不断推进,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随着世界范围内的不同文化间不断撞击与融合,随着“天赋人权”等等科学先进理念的引进,“有教无类”的教育公平原则也在不断突破其原有局限,不断注入新的时代内涵,迄今仍然拥有不言而喻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若说“有教无类”是教育实践与研究的进程中实现教育公平的重大原则,那么“因材施教”则是落实“有教无类”原则的基本教育方法。“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也是孔子教育思想中值得学习、借鉴和弘扬的精华内容之一。其有名的教学实例就见载于《论语・先进》篇――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日,‘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日‘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虽说“天赋人权”“生而平等”,但作为具体的每一个个人,其千差万别的差异性,则是自然、客观地存在着。即如那些未必科学客观的分类:有的“智”,有的“愚”;有的“贤”,有的“不肖”;……对此,我们的圣哲先贤们就有这样的通识,即:通过教育,就可以消除这些差别。具体地说,就是要运用“因材施教”的科学方法来落实“有教无类”的原则。

当前,我们开展现代化建设,落实党和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从一定的意义上说,在新的时代和历史的条件下,运用“因材施教”,落实“有教无类”。也就是说,在教育实践与研究的进程中,我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方法,认识和把握“有教无类”与“因材施教”的辩证关系,对于切实提高教育水平和教学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单位: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所)

上一篇:找准突破口,激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下一篇:小学生合情推理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