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模具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时间:2022-08-16 07:44:18

当前模具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摘 要:本文结合人才市场的需求分析高等职业教育模具专业存在的问题,并对高职模具专业的培养计划、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等方面的改革提出一些看法。

关键词:高职教育; 模具专业;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2)11-0030-02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模具行业已经成为现代工业发展的支柱。据统计,75%的粗加工工业产品零件、50%的精加工零件由模具成型;家用电器行业的80%零件、机电行业的70%以上零件也都要靠模具加工,因此,模具又称为“工业之母”。模具职业教育主要培养高科技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者,承担着为社会培养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熟练操作技能型人才的任务,然而我国现在的模具职业教育中面临着很多问题和矛盾:一方面是企业非常需要人才,另一方面是模具专业学生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就业不理想,这就需要教育机构和用人单位共同思考,联合解决。

一、模具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模具专业的培养目标明确

教育机构应根据模具发展动态和企业用人要求来确定模具专业培养目标,但是由于模具行业对新技术的过度保密,使得教育机构不能及时掌握这些信息,因此培养出来的人才观念不新,技术落后,需要经过一定阶段的工作实践和培训后才能适应工作。一般的模具设计学习需要2―3年,而一名可以独立设计模具的优秀设计师要有10年左右的从业经验,对于刚入行的初学者是枯燥和艰苦的,常常半途而废,导致技术人才严重不足。

(二)模具的种类多,教育难度大

模具行业设计的产品种类较多,工艺特点又不尽相同。如热锻模、塑料成型模、冷冲模、压铸模以及其他如粉末冶金模、橡胶、玻璃等模具,所涉及的行业有汽车制造业、电子与通信业、橡胶行业、铸造行业、塑料行业等。因此,在制定教学培养方案时,应根据模具行业人才规格需求的变化动态,设置专门化教育和动态设置模块式课程。

(三)缺少适合院校模具专业建设与发展的场地

有些高职院校没有适合模具专业建设与发展的场地,没有制定出一个切实可行的模具实习教学大纲。大部分教学方案难以进行试验。即使是试验也只是浅尝辄止,不能深入。学生难以理解,这样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限制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一个学校一个专业要办出精品、办出特色,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四)缺少一支适应院校模具专业高速发展的师资队伍

有些院校模具专业课的教师水平较低,不能胜任模具设计和制造的教学。有些院校机械制图装配图的知识还没有学就已开设模具设计课程,而看懂装配图是理解模具结构图的基础,这就造成学生学习困难;有些院校可作为模具专业主干课程的冷冲模设计和塑料模设计安排的课时偏少,模具技术难以掌握。模具设计能力差,模具图出不来,模具工艺不熟悉,导致模具制造不出来,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五)模具专业的学生在模具岗位上就业低

从学生的就业情况看,专业对口就业屈指可数。就业的方向主要是国内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这些地方工资水平高,劳保待遇好。例如上海:现有模具企业1500多家,从业人员7万多人,年产值105亿元[1]。我们的就业目标是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山东的厂家。要正确处理好招生、教学质量与就业的关系,没有好的教学质量,将不会得到企业的认可,就不会有好的就业质量。没有好的就业质量反过来对招生数量和生源质量将产生巨大的反作用。

(六)产教结合的力度不够

模具实习教学成本太高(如慢走丝线切割教学),必须要产教结合,这是模具专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让学校走进企业、让企业进入校园的一条捷径。如实现真正的产教结合,我们的加工速度,加工水平还达不到企业的要求,模具加工水平有待提高。

二、改革模具专业教育的新方案

(一)合理确定模具专业培养方案

深入企业调研,摸清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在教学目标上有一个合理定位。能够培养出全能型的模具人才,企业是欢迎的,但这又是不切实际的,一是三年时间太短,二是全能往往是什么都不能。每一种机床都是一个工种,都有专人负责,而模具的核心技能就是设计、装配、调试、维修。2005年东部地区模具制造大赛要求全能型的人才参加竞赛,江苏、上海除学校外所有的大中型企业选不出一个人参加比赛,从这一侧面说明企业在人才规格上的要求的差别[3]。

(二)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由于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和办学条件的限制,高职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普遍存在着动手能力差、进入工作角色慢的现象,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这要从教学计划改革、教学方式改革、教学设施质量提高等方面入手,改变只注重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的传统教学方式,在教学计划和课程教学大纲中适当提高实践教学的比例,强化实践教学的考核力度。创建一个适合模具专业建设与发展的场地,加大模具设备的投入。要满足现有模具人数的实习,必须配套实训设备。在课程理论教学后,要组织学生进行“真刀真枪”的实训,对学生严格要求,改变过去走马观花式的实验,鼓励学生动手实践,培养他们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加强实习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与创新能力

根据培养目标,加大实验、实习设施及校内实习基地建设资金的投入,或租用企业的闲置设备、场地,为实习教学提供一个良好的先决条件。模具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分两个阶段进行:一是针对学生基本功的培养,要求学生完成一副冲裁模工作零件的设计,经教师审核后,全部采用钳工加工方法完成制作;二是综合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必须完成三大典型零件(冲裁、弯曲、拉深)模具结构的设计,同时完成模具拆装加工、安装调试。通过这一过程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动手、分析问题的能力。毕业生要掌握模具CAD/CAM等先进技术、熟练的模具加工工艺编制技能、数控编程及操作技能等,绘出模具总装图及各非标准件零件图,并制定出合理的零件制造工艺及模具装配工艺。对于非工作零件,要求学生用普通的车、铣、刨、磨等机床加工;对于要求较高的工作零件,则要求学生能够通过Mastercam软件预先造型并编制出数控加工程序或线切割加工程序,在数控加工中心进行加工[2]。只有经过系统、规范的实习训练,才能确保学生的职业能力、应变能力及创新能力的提高,使毕业生顺利地完成从学校到企业的过渡。

(四)教学方法革新,转变教学观念

使用多媒体教室及各类仿真软件,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实现学习内容、方法及目标与现代化教育技术的有效结合,将素质教育融入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的全过程,逐步从以教师为主的灌输式教育,转向以学生为主体的能力培养式教育,因而在现代教学当中得到广泛的采用[3]。这就要求各专业课教师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和所具备的条件,对于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要求,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合理地将各种成分进行优化组合,才有可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在上冲压模具设计这门课程时,对基本理论及模具工作零件的有关设计计算内容采用的是借助实物教具,进行由浅入深的教学;对模具结构、工作原理等内容采用的是多媒体课件教学;而对模具装配、安装调整,则采用的是让学生观看企业现场录像的教学方式,并增加模具拆装、测绘部分内容。最后通过布置作业的形式,让学生利用泡沫板制作一些典型模具,不仅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又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习效果有了显著提高。

(五)加强校企合作

长期以来,学校与企业各行其是,不相往来。这就导致学校不知道企业的需要、企业不关心学校,培养不出企业需要的人才。要改变这种现状,就要加强企业与学校的联系。“产学合作教育”是产业部门为学校担供现场教学和学生实习的基地,学校为产业优先培养学生,共同研究和攻克专业技术难关,实现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4]。这一形式有效打破了教育的自我封闭,强化了对学生岗位适应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加快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步伐。这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学校的传统教育既是一个机遇,又是一种挑战,企业和学校在分享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应该改变传统观念,相互合作。学校应该注重学生的知识结构、动手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而企业应大胆起用新人,给新员工一个良好的发展空间,只有这样,学校的优质教育和企业的快速发展才能有效地结合起来。

通过理论教学和模具陈列室直观教学, 学生具有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然而, 只有经过真正的设计环节的锻炼, 才会使学生具有模具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尤其是毕业设计, 在企业这个新的环境中, 学生受到良好的现场指导, 必定会提高其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创新能力、CAD 三维设计能力, 切实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使他们在社会大市场的风云中更具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赖华清.高职模具专业的教学改革[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4).

[2]李静.模具CAD/CAM一体化教学改革[J].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理论版,2009,(8).

[3]石伟平,徐国庆.职业挂起原语教育课程开发[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6.

[4]张兴华.高职模具专业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考试周刊.2009,(23).

上一篇:对光速理论相关问题的辩证唯物主义审视 下一篇:语言:世界的生成或消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