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创新而创新易让人浮躁”

时间:2022-08-16 06:17:11

“为了创新而创新易让人浮躁”

“对品牌最好的解释就是把每一个产品做成功”;“北京现代党委文化作用非常大”;“现在大家特别爱讲创新,但是为了创新而创新容易让人浮躁”;“千万别折腾”。2013年10月28日,北京三元桥,现代汽车大厦,履新百日的北京现代执行副总经理刘智丰接受《汽车商业评论》独家专访。

访谈并没有拘泥于北京现代即将推出的战略中高级车名图,而是围绕整个企业的经营、韩国现代的经验和当下中国汽车业的竞争态势展开。以下是本刊采访节录。

名图的战略意义

《汽车商业评论》:你们去年去东风日产学习,今年他们来到北京现代访问,你们的交流,是交流感情还是交流业务为主?

刘智丰:业务、感情都有。这么多年,大家非常熟悉,是非常好的朋友。任总来问很多问题,比如北京现代的产品研发、周期、生产工艺的保证等等。我们韩方问任总的问题,怎么看待合资自主品牌等等。

下午3个小时交流远远不够的,很多问题没有问着,吃饭又继续交流,我觉得氛围非常好。两个企业还是非常敞开心扉的,因为毕竟代表了东亚的文化,中日韩三个文化,基本上亚洲三强在一起了。大家带有不同的思维,效果还是非常好的。

最近任总提出来,东风日产要做国际化的本土公司,看起来是要大力发展合资自主,我们认为这有很大战略意义。这个你怎么看?

任总提出的这个概念特别符合东风日产,在目前国内国际形势下提这个口号,其实非常好。但是消费者怎么看就是另外的话题,看他怎么去引导?

这是一方面避免日系车一个影响,另外一个方面也是让合资公司有更大发展空间。

应该是这样。我觉得真正合资自主,中国到目前为止,真正用心在做的不多,大家整体处于观望状态。合资自主,关键在于国家怎么要求和引导。北京现代的合资自主,现在是以电动车为先导,在平谷、密云运营,取得非常好的效果。

我们也在探讨真正的合资自主是什么。我们看了有很多的评论非常好,只是把老车换一个标,并不是真正的代表合资自主,换汤不换药,是变相来打自己的自主。

名图要在广州车展上市,会给北京现代带来新的力量,你分析一下这款车的战局。

在中级车市场北京现代做得非常好,我们提出提升品牌,提升品牌最重要的就是整个产品结构的升级,产品结构升级,带动客户结构的升级,带动整个品牌力的上升。

在中高级车里我们有一个索八,现在有名图,为什么把名图引进来?索八很多消费者非常喜欢,动感,时尚,名图呢,在时尚之外加了很多大气、稳重的内涵。这样一静一动希望在中高级别车里面占领更好的市场份额,然后提升我们在中高级车的影响力。

我们期望两款车加在一起来达到20万辆的年销量,这是我们提高影响力最核心的部分。北京现代过去几年,我们最核心的是把每一款车做好,做成功,无论从当年的瑞纳,还是当时的索八,还是ix35,还是朗动、全新胜达都是非常成功。

现在,我们希望名图保持成功的趋势,对品牌最好的解释就是把每一个产品做成功,不断做加法。

这是我觉得名图对于北京现代的战略意义。

合资公司当中,一般都是引进外方母公司一些产品,加以本地化改造的相对少,通用有,其他很少。但是名图是一个特例,这款车的改造当时是谁提出来的?当时的经过是怎么样的?

我们通过对索八消费者调研发现很多人特别喜欢索八,还有的觉得太动感了,又放弃了。当时我们就有思路,能不能开发出一款非常接近,但是内敛的一款车,时尚感又有。所以我们就有一个概念,在索八级别里再夯实一点。很多人也提出来,我们下一款是不是做比索八更高一级的,通过综合的考虑,还是做了名图。

名图的提出是中方的意思?

中方提出的,李峰提出的,是在2009年底2010年初。真正决定开发是索八上市了以后,在2011年。

北京现代产品线越来越丰富,中级车这一块基本上都是成功的。你觉得有没有不太成功的?

也有,就是我们的两厢车i30,我觉得它是一个特定背景下产生的。从北京现代来讲,这个市场没有重视,因为两厢车做好了会影响三厢车,我们担心两厢车分流三厢车市场,主要是分流跃动的市场,这个前提下,i30没有主推。

另外来讲,两厢车比三厢车成本高。后面整个开发模具、电动雨刷包括后面扰流板,成本是比较高的,在这个前提下,没有力推两厢车。但是未来我们想借助新瑞纳的上市力推一下两厢车。我觉得北京现代过去营销里面唯一失败的就是这款车。未来也是希望把两厢车重新捡起来。

一个说法是,像大众汽车在中国,未来就不再开发A级车以下的车型,他们认为中国市场不接受这样的小车。你觉得呢?

我们现在规划瑞纳目前是最低的。瑞纳算C级车,对应德国车就是A级车。中国销量最大的是A级车。A级车以下,也有一定的市场需求,占到乘用车15%到20%,这一块被自主品牌占领了,北京现代目前没有考虑。

现在北京现代中级车这一块基本上占领了根据地。中高级车索八打了一个翻身仗,逆转了以前老索纳塔那个颓势。现在新胜达这一块怎么样?

投产之初定量7万到8万辆。我估计今年实现7.5万辆左右。原来进口车,一年卖2万多,现在国产车一年卖7万多,翻了两番。我们很满意。

北京现代在SUV领域会不会再往下压?

明年有新的小SUV出来,比ix35小一号,这样加上胜达,我们可以在SUV领域提升更好的影响力和占有率。

自主品牌长城主攻SUV,占了个便宜,会不会再过几年,合资品牌的SUV压下去把它压住?

最近几年不会的。SUV还有很大的成长空间,北美SUV市场占到20%销量,西欧在15%到20%之间,中国现在多少?10%,所以还有一个成长空间。在西方SUV销量也是10%,15%,20%,逐渐增加。

我刚刚讲了,同B级车(德系所言的A0级车)给自主品牌留下空间一样,SUV也是一样的,你跟我比比不了品质,但是,你可以靠功能性去影响我。你看长城哈弗可以做非常大的车,又这么便宜。SUV本身的利润点也是非常高的。

SUV还有一个成长的空间,而且未来合资品牌SUV竞争力也会非常激烈。包括未来几个主流品牌都有各种各样的SUV进入,这个很正常。

还有没有3年的成长空间?

5年吧。我认为还有5年,还可以井水不犯河水,5年以后就可能犯了。

现代为什么能走很远

《汽车商业评论》:大众原来的CEO哈恩说,未来全球最强的汽车公司可能会是韩国汽车。你在北京现代工作,有什么切身感受?你觉得他未来是不是应该走得很远?

刘智丰:

能走很远,最近20年全球汽车品牌里面,最成功的是韩国现代。他们往前走,永远戒骄戒躁,永远战战兢兢,保持追赶者姿态,不要领导者姿态,韩国现代上上下下都居安思危。这种心态我觉得非常非常好。降低发展速度,这是他们内部主要的口号。发展品质,巩固品质,这个概念非常强。

这几年北京现展一直追求把握好节奏,不要太猛,不要急功近利,否则对整个品质管理、供应商管理、客户管理都不是有益。就北京现代来说,我有这几条感想。

第一条就是现代品质管理做得非常好。这一次东风日产任总到我们工厂看,他说,没有想到北京现代工厂自动化率这么高,冲压车间包括车身车间,自动化达到95%以上,而且没想到对质量的要求这么苛刻。我们新车出厂是批量检查,专门有一个批量线,100%检查,别的厂家都是抽查,我们是两道检查,OK检查和PDI检查。品质的管理非常非常到位。

第二条是抓了成本的控制管理。同样的价位,我们车的成本我们做比人家更好,像瑞纳就是典范。我们雅绅特原来是失败的,但瑞纳来了以后,品质感就是完全不一样。

第三条是这个企业非常务实,效率非常高。透明经营、信赖经营、高效经营、现场经营,这几个经营方针拉动了北京现代高效往前发展。

北京现代一般会议很少,每月一个产销会,一个产品会,一个质量会,还有一次经管会,剩下没有什么会议,都是日常高效的沟通,另外我们鼓励所有的办公室人员,都去现场办公,了解现场问题最直接化,不要闭门造车。这样保证现场解决问题效率最大化。

我特别想讲,我们作风非常非常务实。这是徐董(北汽集团董事长、北京现代董事长徐和谊)当年打下的一个基础,他讲了16个字:团结协作,奋力拼搏,知难而进,志在必得。这个作风一直延伸到北京现代整个团队里面。

徐董还有一句话,北京现代团队的个人能力,可能比不了国内很多优秀的企业,但是放在一起这个团队能力非常强,互相补位,没有拆台,对外齐心合力,团结一致。

很多企业想这么做,他们做不来,你们能够这么做的原因是什么?

我个人觉得,跟徐董很有关系,他从一个经委副主任到一个企业来,有非常广的眼界,带领大家从零开始做,那个情结是不一样的,有一种收获的感觉。他带着整个团队有很好的向心力,大家都是踏踏实实干活,没有那些乱七八糟的,这个团队文化非常重要。徐董这个文化打造的基础非常好。

老徐还重视党委的力量,大家统一思想,真正做组织工作是通过党委,这个组织力量不得了。大家思维,认识,有分歧很正常,通过团委会,党委会统一观点,解决认识偏颇的问题,保持团队的凝聚力、向心力,让我们执行效率非常高。

韩国现代就是112个人在北京现代,剩下都是中国员工,所以你效率也好,执行力也好,作风也好,更多是中国人来带动,这个党委会解决了中方内部的认识问题,因为中方是一个声音,和韩国人沟通起来效率也就高。怕的就是你说一样,我说一样,让韩国人觉得,你们怎么有不同的想法,不同的声音,这样会导致很多歧义。

我们对外观点一定是一致的。这个是一个组织原则。党委作用让中方变成了一块钢板,效率非常好,凝聚力非常强。我们内部讲这是红色动力。北京现代每年“七一”大会,总经理是要到会讲话的。以前是卢载万,今年是崔成起,每年都去,作为特邀代表。所以我们被中组部评为优秀党组织,这个真的是这样,不是简简单单走过场。

这一点我们跟其他合资企业不同。北京现代党委书记是中方一把手,我们李峰现在还是北京现代党委书记,我还向他汇报。所以,北京现代这个党委文化做得非常非常好。

韩方文化怎么进入北京现代?

韩国现代非常有可取之处。第一,他们非常敬业,经常加班加点工作;第二个,他们过去非常弱小,现在不断在成长,导致这些人有一种居安思危的感觉,总是提醒自己非常弱小,不断强大需要不断的努力,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努力。这个思想基本上就是融入他们血液里面。

第三个感觉是他们做事认真严谨。从他们角度来讲,汇报问题,解决问题,各方面的效率也是非常非常高的。韩国现代团队特别注重这个执行力。韩国人不会有第二个声音,老崔(成起)说一个事,下面韩国人有什么评论是听不到的,他们是绝对保留一个声音,执行力非常高。

我跟一个记者讲过,北京现代过去这么多年的高效怎么来的?我们2009年产销达到57万辆,当年计划只定到36万辆,我们一下增加20万辆产能。就是这种供应体系,哪一个企业做到?年初定计划不是这个数,中国市场突然因为政策原因井喷,北京现代第一时间把生产量提上来了,原来一个月只能干到3万,现在干到6万,没有问题,我们执行力非常到位。

那年所有企业都好,北京现代增长是最快的。

这个就涉及到中外双方的融合的问题了。中方通过党委铁板一块,韩方团队也是铁板一块,但是中外双方在发展过程中冲突很难避免的,你们一定也有冲突,这个冲突一般表现在哪里?

北京现代到今天11年了,这个企业也是步入成熟化阶段了。中韩合作11年,不可能没有磕磕绊绊,但是现在关系也是成熟化了,大家都知道对方的底线是什么,大家都明白,哪些东西是你核心的东西,哪些东西是我核心的东西,大家关心的是共赢。

合资企业最大的特点就是,你想让大家知道你的存在就说NO,大家一定知道你的存在,但这很容易否决很多的事情。2007年之前一段时间,北京现代中外争论非常凶,后来大家都意识到,这种争论解决不了问题,更多需要合作,沟通,共同往前走。

现在北京现代中韩双方合作非常稳固,平常中也是有争论的,但是大的方向大家都看准了,知道大船怎么驶得更好更远。

2007年争论的是不是供应商体系问题?

也不是。还是在产品定位上面,整个运营管理上面,通过那次争论以后,我觉得中韩双方都意识到,更多是要合作,不要互相对抗。

早年我写过现代崛起的文章,提到郑梦九坚决把七大姑姨的供应商全部停掉,坚决找好的供应商控制品质。但是北京现代还存在一个问题,供应商还是需要用一些中方体系,这个过程当中,矛盾也会产生,这个怎么解决的?

整个产品开发,任何一个产品开发从第36个月开始,中国事业本部和北京现代开始介入开发。这当中有一个清晰的概念,品质是第一位,第二位是成本控制,各个节点上面有一个成本控制和管理。

品质和成本有一个标准的目标,这个目标下开发整个供应商体系。当然,这里更多是全球采购,有一部分是针对中国本土供应商,但核心一条,要达到整个品质监测的管理。

南阳研究所有一个品质管理中心,上海专门有一个管理中心,有联合认证,具备了标准的资格再投标,你的工艺,你的质量,你整个价格,都能够达到那个标准以后才可以,这是非常严格的一个体系,不是简简单单说推荐一家就行,前期有大量的考评、调研,才具备后选资格。

那么在本土供应商进入北京现代体系,中方有多大一个话语权?

不存在话语权的问题,大家是按照标准做。这个标准准确讲,韩国现代统一制定,我们参与一点,定下这个标准以后,我们按照这个标准执行。我如果同样的东西比你好,价格比你低,韩方没有道理否决我。像玻璃,很多东西还是本土更好,质量达到你的标准,价格比你低,为什么不用?

品质控制的时候,品质跟成本有时候是一个矛盾。

是矛盾的,韩国现代在品质和价格成本之间的管理做得非常好。从开发之初,每一个件都有标准的成本,然后在开发过程中建立非常好的责任追踪制度,不允许变的。别开发最后冒出很多成本,这个绝对避免的,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

中国自主品牌开发,目标成本管理导向非常模糊,研发人员愿意怎么干就怎么干,愿意怎么开发就怎么开发。

为了创新而创新易让人浮躁

《汽车商业评论》:北京现代现在到了这个体量,将来的目标应该是进入前三强。内部有没有提出一个赶超他们的计划?

刘智丰:我们只提出了到2017年末,客户保有量达到1000万辆,争取进入第一阵营。我认为5年以后,客观讲跟前三大还是有差距的。

从单一品牌来讲,我们并不怕,一汽-大众如果不算奥迪今年就是100万辆,我们很接近。但是如果就单一大众品牌来讲,把上海大众加在一起了,就不是在一个数量级。我们是仅次于大众,通用是3个品牌。

按照企业来讲,短期内,北京现代超过上海大众、一汽-大众、上海通用不太可能,还是需要假以时日,还需要5年以后,这几年客观讲,我要缩小这个差距,不断往前走。

你们内心并没有强烈的冲动要赶超比如一汽-大众?

这个是需要不断的努力,按照我自己的节拍踏实往前走,等到越来越接近的时候就超越了。目前是有差距的,这个差距不是简简单单的,喊一个口号就成了的,这个口号不要轻易喊,我们对外很少说这句话。那次在重庆,我说我觉得专门从营销来讲,我不认为大众比我们几家做得好,我认为我们比大众做得强,就是这么说的。但是有记者就写,刘智丰认为一定要超越大众。

赶超他们并不是你的内在驱动力?

我的内在驱动力是什么呢?赶超一汽-大众的大众品牌。短期是这个目标,没有提到更高,一汽-大众的大众,不是大众,大众超越不了。我们俩现在基本上很接近了,我可能两年以内能超过一汽-大众的大众,要是加上奥迪,我没有办法。

韩国人怎么想?

更多来讲,他们希望还是保持在中国车市场这个前5名,包括前4名,他们基本上接受,他们希望不要成为出头鸟。体系能力没有达到足够强大的时候,轻易出头,会让很多人对你非议。你看今年3·15,只有大众品牌承受这种毁灭性的打击,其他任何品牌都是承受不了的。别上那么猛,太猛了真出事,你只要量一上来,容易出现大问题,没有到这个体量、体能和控制能力的时候,品牌影响力没有足够大的时候,还真别当出头鸟。

你是社会的一员,你今天的成功不是你自己的成功,这个时候要展现自己对社会的责任。北京现代未来发展要更加注重影响力,媒体关注力,对我们来讲,未来发展是战战兢兢,谨小慎微,不要树敌,千万别折腾,别居功自傲,觉得自己挺牛,北京现代就怕折腾。

一个企业换人,就怕折腾,人家做得非常好,非折腾新的出来,有意义吗?没有意义的。而且李峰非常有远见,按照原来的步伐走就OK了。今天有媒体就写了,刘智丰讨厌创新,我的意思是别折腾,这个是最核心的。我们踏踏实实走,把名图做成功,把索八下一代做成功,把每一款车做到极致,就是成功了。

准确讲,我们前面有三强,很厉害,后面有狼追着你,包括东风日产,包括自主品牌,我们就是踏踏实实往前走。

那么北京现展的节奏是什么样的?

前两天我讲过一句话,北京现代未来最主要的就是可持续发展。北京现代这几年路走得非常稳,除了2009年那一年一下到57万,然后72万,74万,86万,100万,走出非常稳的曲线和节拍,未来也是一样,100万以后应该持续往上走,不是跨越式增长。很多企业跨越式增长,配套、渠道管理、质量体系管理都做不到。

现在很多企业还是在拼拼杀杀,我觉得北京现代到今天已经过了拼拼杀杀发展的方式。你抢山头的时候可以非常快速,现在是守住这个阵地,北京现代现在到了什么阶段?开始留住客户,保存客户,让客户增长忠诚度这个阶段。未来从我们角度来说是希望让客户产生互动的价值感,增强对我们企业的价值感、自豪感,要让北京现代品牌内涵深入到客户的心目中,现在还是没有。

搞企业就怕折腾,北京现代到今天最怕是折腾,折腾容易出问题。我觉得到今天来讲,北京现代体系非常庞大,我们经销商将近700家,有庞大的队伍,庞大的体系链,500万辆的客户保有量。现在就是要做扎实,应该持续往前走,不是一会儿这样,一会儿那样,那是对企业不负责任。

从营销的角度讲,我们也不希望一会儿提一个口号,这是企业规模所决定的。如果北京现代今年一年产销5万辆,别谈什么满意度,谈什么满意度?就是老老实实攻山头就行了,拼拼杀杀,一定是这样,到了拥有现在这个体系的时候,更多的来讲就是要做稳做扎实,这个是我觉得北京现代走到今天这个位置最多的一个思考。

市场最重要就是承诺,最怕的就是说一大堆,市场一检验不是这么一回事。我说我不降价,两天降得一塌糊涂,后来自己不知道怎么说了。我轻易不说,我说了就要做到。我们很少提出一个做不到的口号。

自主品牌会对北京现代产生威胁吗?

会有威胁,一直都存在。国内自主品牌都是以超过北京现代为目标的。这个压力我完全可以感受到。现在起亚,成为我们第一道屏障。

你觉得自主品牌产品品质各方面能行吗?

我个人觉得,很多企业作秀成分多了一点,踏实的东西少了一点。韩国现代走到今天,真正的成功不是创新,真正创新是大众,是丰田,现代这几年做的是跟随者。中国汽车最重要就是踏实,静下心来做产业。你做不了创新,除了新能源做创新,别的做不了。

我参加很多论坛,大家最多讲的就是创新,不是我反对创新,我老讲这一句话,为了创新而创新容易让人浮躁。你能把别人重复的东西做好就非常不容易了。总结现代这几十年成长历程,更多的是脚踏实地。

三星是创新,但那是手机产业,汽车不是这样一个产业,它是一个工业,集成化的一个产业,很难创新,是个大集成,所以跟三星完全不一样。我特别强调,汽车产业是跟任何一个产业都不太一样的产业,很大程度就是属于传统的制造加工领域。人家做的东西你跟随做好就OK了。

再比如中国的营销,大家特爱讲创新。实际这不是最重要的,老老实实干就行了。你知道为什么吗?中国现在的市场,600个城市的4S店,五线、六线市场与一线、二线市场差距很大,关键在于经销商的执行力。我经常说,2002年的经销商操作指导手册(DOS ),到2012年、到今天为止有哪一个经销商按这个标准做到了?对于厂家的指导手册,经销商要做的核心一条就是执行力,其次才是创新。

你现在从主管营销到主管全面工作,工作重心有没有转移?

有转移。以前研究战术多一点,现在研究战略多一点。任何一个企业要发展得好,必须要有一个清晰的战略。我们下一步战略目标是什么?我不是超过前三家,我们战略非常清楚,年产销量2015年底比2010年翻一倍,希望高端车增长也翻一倍,然后达到我们希望达到的市场份额。我们预计2017年北京现代保有量达到1000万辆,我们对于员工的满意度、流失率,经销商满意度也都制定了清晰的战略目标。

那跟这个战略相匹配的就是要求产能、产品规划、质量体系整理、生产体系认证也跟上。这一块我是原来关注很少的,现在要认真关注。

第二个思考的是我们的品牌内涵怎么传播出去?北京现代知名度有了,美誉度没有那么受认可。那么品牌内涵怎么来打造?原来强调品牌内涵,可能更多是从销售角度理解,现在是从北京现代角度理解品牌内涵。

还有第三个不一样,原来从单一销售角度做事,客观讲,跟韩方沟通东西少一点。销售这个方面韩方很尊重我们。现在公司大的运营方向,需要理解韩方战略、了解韩国文化、考虑韩国股东的想法和中国事业本部的想法,又要考虑中方股东整个体系阵营。以前精力不在这,今后50%的精力都在这上面。协调好中韩股东的一致,能够继续促进北京现代更好的发展。

企业做得好与不好,来源于双方的领导们对于一些事物的看法,这个沟通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我现在50%精力都是这个上面,简单的事情得考虑到方方面面的感受。

上一篇:跟大家说三个趋势 下一篇:直销抢人大战,暗战还是无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