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高校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担当与作为

时间:2022-08-16 06:14:35

试论高校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担当与作为

【内容提要】 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摇篮,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应该有更大的担当与作为。在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文化和科学技术文化、引领社会文化发展中肩负着特殊的历史使命,要通过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发挥课程优势、开展实践活动等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创造。

【关键词】 高校 社会主义 文化担当

【作者简介】 林利红,中国地质大学江城学院经管学院教师、硕士;杨昌明,中国地质大学经管学院教授。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103(2013)03-0010-03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共有的精神家园,是一个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对文化繁荣发展做出了全面的部署。党的十站在更高的角度对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进行了严密部署。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摇篮,在传承文化文明、创新文化知识、弘扬文化传统、引领社会文化发展、推动文化建设、促进文化繁荣中具有其他社会组织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主体中肩负着特殊的历史使命。

一、高校担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重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首先,高校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方面肩负着特殊的历史使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引领社会风尚,团结人民群众共同奋斗具有重要作用。高校作为传承知识和价值的社会组织,作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层次专门人才的殿堂,需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传播先进、优秀的思想文化,既是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主要途径,也是宪法和法律赋予高校的神圣职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是先进的知识体系,更是优秀的思想文化和价值体系。传承不是简单的重复、重述,而是不断创新的过程。高校传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要是通过对这一核心价值体系的梳理、研究,将其学科化、专业化、科学化、学术化,融合在相关学科和课程之中,整合到教学体系和培养方案之中,并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来实现的。在这一过程中,广大高校教师,尤其是人文社会科学理论课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他们把这一核心价值体系作为自己的研究兴趣,从各自的学科对这一价值体系进行研究,并在相关课程中作出新阐释,才能推动这一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向纵深发展。

其次,高校在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文化和科学技术文化中肩负着特殊的历史使命。高校是学科群集、知识密集的地方,既有门类齐全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群及人才队伍,也有门类相对集中的自然科学技术的学科群及人才队伍。这是高校独特的优势,是任何其他社会组织机构无法比拟的。高校强大而高素质的教学科研人才队伍是促进哲学社会科学文化和科学技术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力量。他们对学科前沿发展趋势的敏锐把握、严谨的治学态度、求实创新的品格、刻苦钻研的精神、克服困难攀登学术高峰的勇气,既推动了各学科的发展和进步,也成为人类社会文明薪火相传的宝贵精神财富。高校密集的学科环境,客观上使各学科的进一步分化和哲学社会科学文化、科学技术文化的交叉融合成为可能,促进了大量分支学科的产生和交叉综合学科的出现,各学科在不断的分化和整合中,极大地推动了哲学社会科学文化和科学技术文化的纵深发展和全方位拓展。

再次,高校在引领社会文化发展中肩负着特殊的历史使命。高校不仅传承和传播着先进的思想文化,也以自身创造的高品质的思想文化积极影响、引领着社会文化的发展。高校文化既是社会文化的内在组成部分,又是社会文化发展水平的指示器。一方面,高校通过对社会文化进行学科化、专业化的梳理,使社会文化中最先进、最前沿的部分得以系统记录、广泛传播,使社会文化中的一些糟粕得以积极扬弃,使社会正气得以弘扬,社会文明风尚得以提升,从而成为社会先进思想文化、优秀价值精神的传承者;另一方面,高校在对社会文化进行学科化、专业化的梳理过程中,广大师生求真求实,艰辛探索,积极创新,创造了许多领先时代文化成果和文化产品。这些思想文化成果和精神文化产品以各种途径影响着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转化为社会文化,引领着社会文化的发展趋势,提高了社会文化的发展水平。

二、高校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应勇于担当有所作为

首先,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拓展深化社会主义文化内容。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师生共有的价值观念及其外在形式——文化环境和氛同的总和。当前的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主要包括以中华民族文化为主体的校园文化建设和以社会主义文化为主体的校园文化建设两部分。以中华民族文化为主体的校园文化建设可以升华为与爱国主义和中华传统美德相承接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而同以社会主义文化为主体的校园文化建设相伴而生的是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为特征的改革创新精神。高等学校应积极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充分发挥载体效应,把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紧密结合起来,以精神的力量端正学生的理想追求、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真正起到弘扬和培育青年大学生民族精神的作用。具体来讲,高校一方面可以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开展历史知识竞赛、爱国歌曲比赛等活动,并充分发挥校报、校园广播等校内宣传媒体的作用,进行广泛宣传教育,促使学生了解本民族悠久的历史与璀璨的文化,使他们在活动中得到熏陶。另一方面,可以及时利用国际、国内重大时事进行民族精神教育,激发大学生的爱围之情和报国之志。此外,高校应充分发挥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学生社团可以通过开展一系列高品位、高质量的科技文化活动,寓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于教育活动中,倡导和鼓励大学生求科学真知、树文明新风、强综合素质,为大学生营造健康成长的校园文化氛围,促进其全面发展。

其次,充分发挥高校课程优势,主动担当文化传承和传播工作。高校课程具体可以分为人文课程、“两课”课程和专业课程三大类。这些课程都会涉及民族文化教育的相关知识,充分利用这些知识,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文化教育具有自身的优势。人文课程不仅要在形式上丰富多样,而且在内容方面也应当彰显其进行民族精神教育的优势。高校人文课程内容中,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知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相关理论,中国杰出的历史人物事迹,国外的进步文化思想等内容都会给人丰富的启迪。目前许多高校通过开设大量人文方面的选修课程,举办人文素质讲座,开展第二课堂教育,加强实践训练等来加强大学生的文化记忆和文化素质。同时还要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端正大学生文化价值观的作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文化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对大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阵地。在大学生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就必须加强课程建设、改进课堂教学,把民族精神教育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和文化修养,增强其民族意识和历史责任感,强化大学生的文化自觉。高校还要结合学科专业知识,发挥专业课程的优势,积极进行文化教育和传播。从高校专业课程设置来看,无论是文史类专业还是理工类专业都包含有介绍中外文化知识的课程。一方面,高校任课教师要结合学科特点,利用中外文化的差异,挖掘不同课程中不同的文化教育内容,将中华名族文化精神教育渗透到学科专业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习学科知识的过程中,受到民族精神的熏陶。另一方面,在校大学生要学会辩证地看待中外文化差异,以国外进步文化为动力,以本民族文化现存的不足来鞭策自己不断进取,引导学生更好地进行文化选择,提高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激励大学生的文化担当。

再次,有效利用高校自身的特色资源,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创造。许多高校除了具有自身的办学特色外,还常有诸多潜在的特色资源,包括高校创办以来自身所具有的历史资源和高校所处的区域文化资源等。因此,高校可以从自身实际出发,深入挖掘这些潜在的特色资源并加以整合,将校本文化融入到区域文化发展和国家文化发展战略中来,不断拓展大学文化的魅力,增强社会主义文化的生机与活力。人才资源是高校巨大的资源,也是高校真正进行文化担当和作为的保证。高校的人才不仅包括高水平的教师、知名学者,高校学生也是重要的人才资源,也是文化创造的重要力量。对于高校来讲,应该主动参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努力动员高水平的文化人才参与文化建设,比如重要的文化发展规划、重要的文化项目、重要的文化场所建设方面,高校的文化人才应该主动介入,积极贡献,建言献策,做好高水平文化战略的设计论证工作,高水平文化工程的咨询服务工作,切实为思想艺术水平高的文化产品创制、推行和普及发挥关键作用。高校的学生也要积极参与到文化建设中来。比如高校的社会实践活动,主体是学生。高校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适当选择具有地方特色的一些人文景点和自然景观作为实践基地,组织学生深入基地,亲身体验与实践,促使他们在活动中不断增强文化体验和感知,大学生也可以将校园文化和民族文化、市民文化结合起来,创作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从而繁荣和丰富文化艺术形式和内容,这同样是一种文化创造和作为。

三、高校在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担当与作为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文化具有承袭性,是变革和坚守的综合作用过程。高校作为一个文化组织,作为思想文化的创造阵地,应科学定位,因利利导,发挥作用,务出实效。

一是在立场上要坚守文化本位。大学是人类文化发展到相当水平时的产物,其使命在于作为对人类知识和价值进行社会传承的学科化和组织化机构,促进社会知识体系的系统化和专业化发展,其产生本身就意味着一种新文化的萌生与发展。也就是说,文化构成了大学存在的依据。大学或高校作为社会文化的创造和发展中心,应该坚持文化品格,坚定文化信仰。特别是在高校实现办学功能的时候,要用文化进行功能实现的整合。特别是当今社会,高校与经济发展深度融合,主动参与经济建设,给人以逐利的色彩。高校参与经济建设,服务社会,这是必须和必然的,但是高校要牢记自身的文化定位,要在参与社会中转移和普及科学文化,加强技术创新,提高全社会的科学文化素质,提高整个社会的文化含量,进而增进社会发展的文化动力。

二是在参与上要突出优势特色。文化是包罗万象的,也是多层次的。高校参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结合自身的特点,凝聚力量,取得实效。一是要结合高校的办学定位。高校的办学定位决定了其文化创造的基本格调,决定了文化创造行进的方向,比如一些高校的办学是瞄准国家重大前沿课题的,那就应该创造高端的文化产品。二是结合学科特点。学科特点决定了文化创造的内容。比如,以文科见长的高校,应该在哲学社会科学方面发挥作用,艺术院校则应该在文艺方面进行精神创造。三是要结合学校师资优势。在高校,高水平师资是办学的关键,高校要进行文化创造,履行文化担当的责任,离不开高水平教师的参与,要发挥其聪明才智,调动其文化创造激情,积极投身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三是在方式上要综合推进。当前,高校各项教育管理服务工作越来越频密,科学化的要求越来越高,高校的各项工作必须统筹协调。文化建设对高校各项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从某种意义上讲,文化建设更显功力和定力,对高校谋求发展是一种巨大的鞭策力量。很多时候文化建设不能毕其功于一役,不能立竿见影,需要较长时间的智力和精神投入。特别是比较大的文化工程,往往需要不同学科、不同资历、不同代际的人共同参与。越是如此,高校越是要注重统筹推进,做好项目的设计、规划、人员配置和保障服务工作,在重大关口应该特事特办,根据文化建设规律特点运用综合方式,为学校参与文化建设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 肖雪慧.回应挑战与保存大学的核心价值和基本职责[J].江苏高教,2008,(5).

[2] 邵书峰.大学文化与大学精神是高校竞争力的核心[J].教育与职业,2008,(23).

[3] 陈东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文化视角[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9,(2).

上一篇:对住宅建筑给排水工程质量控制的探讨 下一篇:田中角荣的政治韬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