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个性化教育研究

时间:2022-08-16 05:11:40

小孩个性化教育研究

个别化教学是一种比较新颖的教学思想,它是相对模式化和统一化教育而言的,是在教育实践活动中逐渐的发展和成熟,主要的内容是创设各种最有利幼儿发展的条件,注意到幼儿各自的特点,有针对性、有重点地对幼儿开展灵活多样的教育,科学地运用不同的教育形式,不局限于方法的束缚,注重实际效果的一种教育方法。在幼儿教育中,幼儿个性化发展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很多教师都忽视了这一问题,下面结合笔者的教学经验,谈谈幼儿教育中的个别化教学问题。

1幼儿个别化教育的现状幼儿期是一个人发展和成长的最初阶段,对人的一生的发展都有巨大的影响。要想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必须在幼儿阶段就提供良好的教育。但是长期以来,我国的幼儿教育受到传统的教育思想的束缚,幼儿的教育水平仍然比较低,情况很不乐观。一直以来,家长和老师都是用传统狭隘的教育观念去衡量和教导孩子,很多幼儿园长期以来都是采用统一的教学方法、教科书和内容,制定统一的教学目标。比如,一个班美术的教学内容是教孩子学习蜡笔绘画,其他的班级也都要教孩子绘画,最后的美术评价标准都是蜡笔绘画。这样根本没有考虑幼儿的实际情况,可能有的幼儿不擅长蜡笔绘画,反而用彩笔画得会更好,但教师一味地要求孩子们学习一样的内容,就使幼儿教育走向了僵化,过于强调了统一,实行“一刀切”的教育,忽视了幼儿发展的个性化差别,不利于幼儿的个性发展。

2掌握幼儿的特点是开展个别教育的基础幼儿教师进行个别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就是要了解幼儿的特点。在幼儿园,大部分教师都能很好地完成对孩子的一般性教育,但在对孩子进行个别教育、对每个孩子的潜力进行培养时却很难进行有效的教育,很多教师都感到无从下手,这里就需要教师对孩子的各自特点进行详细的了解,在全面掌握孩子的特点之后才能进行个别教育,教师在了解幼儿的特点时,重点要了解幼儿的性格、认知能力和个性特点。教师在了解幼儿时,首先要了解幼儿的个性特点,因为只有知道幼儿平时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个别教育。如:幼儿喜欢什么都争第一,特别是在喝水、吃饭以及上厕所时,常常争抢着第一个跑出教室、争着排在队伍的第一个……经常会出现你拥我抢的混乱情况。我园大一班有个叫杜凯的小朋友,每到洗手的时候,特别喜欢争抢着第一个去洗手。有一次在他推开别的小朋友准备第一个洗手时,老师走过去对他说:“只有谦让的孩子,才是老师最喜欢的,这才是最乖的,应该排好队,按顺序洗手,不能挤别人。”老师说完这些话后,那个孩子就主动走到了队伍后面,然后笑着对老师说“:老师,我现在做的对吧!”老师当时就对这孩子的行为给予了表扬,并让大家都学习这种行为。从这以后,孩子们在活动时都礼貌了很多,互相谦让,不再互相拥挤。在幼儿园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幼儿们的表现肯定有所不同,总有做得慢、快、好、差的,对于这些情况,教师应该做到心中有数,准确地掌握幼儿的基本情况,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幼儿个别教育。

3幼儿个性化教育的主要形式在幼儿个性化教育的工作中,采取班级集体教育和多元分组教育相结合的形式,是最为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分组教育主要是针对传统的班级授课存在的弊端提出的,这种教学组织形式适应幼儿个体发展不平衡实际情况,保证个体在较小的教学单位“组”之中可以获得均衡或者更浅谈幼儿教育中的个别化教学研究青海华(南宁市西乡塘区教育局广西?南宁530001)中图分类号:G6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94(2011)36-0080-02教研多的教育资源,同时也便于教师拿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培养幼儿的个性潜能。很多人认为分组教育其实就是一种个别教育形式。而多元分组教育进一步发展了分组教育这种形式,这种教学形式强调了分组教育的“元”分组特征和原则。详细来说,这里的“元”指的是多纬度、多因素和多时空。多因素分组原则,指的是开展分组性的教育活动,要结合幼儿的不同发展水平来开展和组织。比如要考虑幼儿在认知方面(认知水平、认知结构、认知方式等)、生理方面(身高、体重等)以及情感方面(情感特点、主体状态等)的因素,科学地进行组合分组。设置不同发展水平的组别(发展水平相近或相异的),开展不同教育指向,从而产生不同的教育效应。这样去实施分组教育,才能实现最初的个别化教学目标,这才是最为科学的教学形式。对幼儿的分组也不是固定不变的,需要随着教学内容(强度、难度)以及幼儿发展情况经常进行适当的调整,这样可以极大地提高幼儿的群体适应性水平,更好地促进幼儿的个性化发展,使幼儿更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

4幼儿个性化教学中注意的问题

4.1必须尊重幼儿的个性开展个性化幼儿教育的前提就是尊重幼儿的个性。要想真正地让幼儿得到发展,就必须尊重幼儿的个性。每一个孩子都独立的个体,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思想和情感,同时也有自己的愿望和要求,我们应该尊重幼儿的这些个性。应该平等地对待每一名幼儿,给予孩子足够的尊重。有一个十分生动的例子:我园中二班有个孩子叫明明,平时十分调皮。经常会有幼儿来告他的状。“老师,明明把我的玩具抢走了。“”老师,明明打我了。”等等,因为这些事情,老师批评和教育了明明很多次,都没有什么效果。有一次上课时,明明和别的小朋友一起看书,刚开始时关系还很融洽,过了一会儿,他突然把旁边小朋友的书拿了过去,当时老师想知道他拿小朋友的书干什么,并没有立即责备他。而是走到明明旁边观察明明,并随意地问他:“你在干什么呢?”而明明却说:“她的书皮坏了,我想给她修修。”老师感到十分庆幸,没有先入为主,像以前那样去批评他。如果我们缺乏尊重孩子的思想,在批评他时,一定会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老师当时立即对他的做法进行了鼓励,并教育他以后帮助别的小朋友时要和他们说清楚。幼儿教师在教育孩子时,必须尊重幼儿,一定要弄清楚事情的原委,再给予必要的帮助和指导,孩子才能真正地有所进步和提高。

4.2根据幼儿年龄制定不同的教学内容小班阶段。刚刚入学的幼儿自理能力还比较差,要加强对幼儿个人习惯、餐饮和午睡以及参与活动等方面加强个性化教育,首先要进行先期观察和测试,根据幼儿的不同状况对幼儿进行多元分组。可以采取不同标准来进行分组,包括:异质分组、同质分组、混合分组等。教学中主要应该采取混合分组的形式,重点是改善幼儿的独立性水平和提高幼儿的生活能力。中班阶段。教师应该设计丰富多彩的不同干预度的选择性教学活动。例如,教师可以设计干预较多的幼儿舞蹈表演和故事会,以及干预度较少的幼儿绘画作品展览和手工作品展览等,通过创设良好教学情境,这样可以促进幼儿个性的发展,让幼儿的音乐、美术和动手能力得到发展,特别是可以激活幼儿感兴趣的对象,帮助幼儿培养个别化的爱好。大班阶段。个别化的教育应该以“表达与表现”为重点。即在群体环境(年龄不同的孩子、同龄孩子、家长)尽量对幼儿的独创性进行激发。在日常活动中,利用各种机会和不同时间,为充分幼儿表现创设良好的情境。例如:每月一次的大带小活动、说新闻活动、小小故事会(表演会、音乐会)、与其他幼儿园的联谊活动、时装表演、帮助完成教学准备等,调动所有的幼儿都积极地参与,获得主动表现的机会。教师要对教学进行调整,教育方式采用设计、配置、创 设、指导、评价等,让幼儿在一个“充分自由”的教育情境中展示与发展自己的独创性,发展学生的思维。

4.3要注意整体和谐发展教育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合的过程。在幼儿发展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注重幼儿的全面发展,使习惯与生活统一,使心理与生理发展统一,使能力与认识发展统一。在幼儿的教育活动中,必须牢固树立大教育思想,贯穿教育的始终。例如,组织孩子玩各种游戏时,可以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观察力和动手操作力。在生成活动中,个别化教学的渗透可以帮助教师对幼儿的个体特点有更加深刻的了解,为提炼共性特征提供依据。这样,教师就对幼儿的整体发展水平有了清晰的认识,从而促使幼儿得到更加全面的发展。在幼儿发展的过程中,教师要适时介入,采用不同的方法来指导不同层次的幼儿。对于那些能力较差的孩子,教师要多对其进行鼓励,适当帮助,让孩子有所进步,增加自信。对于那些具有一定能力的孩子,教师应该鼓励他们大胆去尝试和探索,要给予恰当和适时的帮助和指导,不能是简单的代替包办。由于幼儿的年龄都比较小,教师在实行幼儿个性化教育时,需要家长的支持与帮助。需要家长为孩子的成长创设良好的环境,提供相应材料,也要加强家庭教育和引导。如果教师和家庭,都不能为幼儿的成长提供足够的实际需要时,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为促进幼儿的个性成长提供便利

上一篇:谈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如何应用现代教学技术 下一篇:关于有小孩的离婚协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