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媒体环境下我国紧急广播体系发展之途的探讨

时间:2022-08-16 04:29:12

关于新媒体环境下我国紧急广播体系发展之途的探讨

摘 要:近年来,全球自然灾害日渐频繁,从2004年印尼海啸开始,全球进入了地震灾害的活跃期,每年都会有国家遭受地震的重创。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发生9.0级大地震,震后引发的海啸灾害,不仅给日本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同时也给日本的经济带来了沉重的打击。但值得引起关注的是,这次地震海啸灾害中,手机、互联网等新媒体都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从新媒体的角度出发,探讨我国紧急广播体系的发展之途。

关键词:紧急广播体系 媒介选择 新媒体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3)08-0149-01

一、新媒体环境下紧急广播体系的媒介选择

1.紧急广播的功能与目标

1.1快速反应,争取及时预警

紧急广播的一个显著功能就是在重大灾害前预警信息。预警信息根据目前的自然灾害预测水平为分类分为可提前预警类、可临灾预警类、难以预警类。紧急广播体系面对可提前预警类与可临灾预警类灾害时,都将起到及时预警的作用。

1.2自动激活,确保信息到达

为了能使最紧急的灾害信息及时传达,紧急广播系统应具备远程遥控自动激活接收终端的功能。当电视机、广播、手机、电脑甚至处于联网状态的传真机处于关机状态时, 如遇国家层面的突发事件,如即将地震的消息等, 发送紧急广播信号时,能自动激活接收终端,使得关机状态的终端开机,接收紧急信息。

1.3实用有效,保证传播顺畅

由于灾害的破坏性将造成交通、通信的中断,特别是在重大的地震、泥石流灾害,极可能将受灾地区变为与世隔绝的孤岛。紧急广播则具备在非常情况下依然能够传播信息的功能,以保证灾区和外界的沟通顺畅。

2.新媒体需要纳入紧急广播体系的必要性

紧急广播体系的功能与目标,决定了其对渠道(媒介)的基本要求是实现信息沟通。基于此要求,紧急广播体系需要建立最广泛的传播网络。在媒介技术高速发展的现今,受众的媒介使用习惯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广播、电视相较于报纸媒体,时效性更强,无疑是紧急广播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然而,互联网的迅速崛起使得受众从传统意义上的“听众”、“观众”逐渐转化为“网民”,随着移动多媒体技术的高速发展,车载移动电视、城市电视以及手机媒体等也成为受众接触与使用频率极高的媒介形式,新媒体在紧急广播体系中的作用与地位也日益重要起来。

3.互联网媒体在紧急广播中的作用

互联网媒体具有即时性、交互性、全球性、多媒体性等特点。在我国08年汶川大地震中,最先地震消息的不是传统的广播、电视媒体,而是通过网络的非官方地震信息。

美国也同样重视互联网在灾害应急管理中的重要作用。2011年1月,美国圣路易斯市政府开始通过互联网紧急警告,在出现突发事件时,其政府的官方网站上会出现红色的警示栏,用户可点击警示栏所包含的链接了解预警的详细信息。

二、新媒体在我国紧急广播运用中的现状

1.发展现状

“ 目前,我国紧急预警广播系统还处于起步阶段。2007年11月14日,国家广电总局颁发了《移动多媒体广播第4部分:紧急广播》,并于2007年11月20日开始实施。这表明我国的紧急广播已经从无到有,并逐步走向正轨。该标准以国务院颁发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为指导,紧密结合CMMB的技术体系,能够在移动多媒体中为用户提供及时、迅捷的紧急广播消息,成为我国公共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重要组成分。”

2.面临的挑战

2.1克服中国移动多媒体广播(CMMB)的紧急广播普及应用过程中的瓶颈

CMMB紧急广播首先是基于带有CMMB功能的移动便携终端的。然而,目前CMMB手持电视终端的市场化运作还不成熟,用户规模小、使用习惯尚需培养等问题都将直接影响到紧急广播的传播效果。此外,根据中广传播有限公司官方表示,考虑到个人隐私等相关问题,CMMB应急广播将只在没有数据回传功能的手持电视终端来部署。对于具备数据回传功能的CMMB手机电视终端,CMMB应急广播不会在这类终端进行部署。这就更加限制了紧急广播应用的普及。

2.2互联网在紧急广播中的作用还未充分发挥出来

近年来,国家对互联网的管理和运用日益重视起来。尽管现在互联网在新闻、普及知识等方面的作用已经显现出来,但相对于紧急广播体系先进的国家来说,我国在这一领域的运用依然十分落后。从传播层面来说,互联网对于可提前预警类、可临灾预警类灾害的预警信息是完全可以做到及时、全面、深入的;从技术层面来说,互联网的运用更加有创新性和实用性,甚至可以在突发事件、灾害中起到防灾减灾、协助救援等重要作用。这些功能及作用的发挥还需要我国在紧急广播体系建设过程不断研究与探索。

三、思考与建议

1.在推进紧急广播体系发展的同时,重视其在新媒体中的应用与普及

紧急广播体系的发展应充分关注媒介环境的变化,对于这一点,无论是美国、欧洲还是日本,都在不断完善新媒体在紧急广播中的应用与普及。

美国国土安全的联邦紧急事务管理局(FEMA)于2010年9月推出一种新的数字信息格式的综合公共预警和警报系统(IPAWS),作为国家的新一代紧急警报和预警网络。IPAWS系统的目标是在传统的紧急警报系统基础上,让尽可能多的应急管理人员在最广泛的平台上实现通报,比如说广电媒体,手机、电脑和其它的传播媒介。

2.在建设部署紧急广播体系的过程中,提高新媒体基础设施建设的抗灾能力

灾害中,通畅的信息传输尤为重要。从日本9.0级大地震中,我们可以看到具备良好抗震功能的互联网海底电缆在移动通信失去效能的时候,起到了连接灾区和外界的“生命线”的重要作用。而日本的手机电视则在传统广播电视节目中断的情况下还能让受灾地区的民众了解的灾情和救援实况。

我国紧急广播体系的建设近年来刚刚起步,在规划和部署上应充分考虑到其防灾、抗灾能力,尤其是在目前新媒体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重视其在紧急广播体系中的运用,并着重从技术上、选址上、设备上等多方面保障其在灾害中依然能够发挥作用。

4.新媒体应积极发挥宣传传播作用,参与应急知识普及和应急教育

新媒体在纳入紧急广播体系同时,必须承担应急知识普及和应急教育的重要责任,一方面充分利用多媒体融合的优势,为公众提供各种形式丰富多样的应急知识节目,如图文信息、纪实教育片、直观的动画宣传片等;另一方面,积极参与应急演练,培养用户在紧急情况中的媒介使用习惯。

参考文献

[1] 裘冠村 房磊:《数据广播的地震与海啸信息业务》,《广播与电视技术》,2008年第5期

[2] 姚国章:《日本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信息化建设》,《信息化建设》,2006年第3期

[3] 左岗,罗蕾:《CMMB标准紧急广播业务的研究与应用》,《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应用》

作者简介:姜孜颖,女,湖北省武汉人,单位:武汉大学。

上一篇:网络政治参与对我国社会政治稳定的作用 下一篇:浅谈控申检察工作的“亲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