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产早熟特抗寒小麦新品种新麦21的特点及其应用栽培技术

时间:2022-08-16 03:59:29

高产早熟特抗寒小麦新品种新麦21的特点及其应用栽培技术

新麦21是由河南省新乡市农科院用含有英国抗源C39血缘的高产、抗病、早熟、多穗型亲本偃展1号作母本,含有波兰、意大利小麦血缘的高产、广适、抗病、晚熟、多穗兼大穗型品种新麦9号作父本,系谱法选育而成的高产、特抗倒春寒、抗病、中早熟小麦新品种。2009年通过国家审定(国审麦2009014)。该品种抗倒春寒性极好,含有Funo、NPFP、四川繁1等的优良的抗病基因,具有较强的抗灾减灾能力,适应生产和市场需求,也是一个高产、抗病、中早熟、抗寒的种质资源。

一、新麦21的特点

(一)高产稳产

2006-2008年度参加国家黄淮南片春水组区试二年,2006-2007年度参加国家黄淮南片春水组区试,18点汇总,14点比对照偃展4110增产,增产点率77.8%,平均522.1千克/667平方米,比对照偃展4110增产2.8%,居13个参试品种的第4位。

2007-2008年度春水组区试续试,19点汇总,18点比对照偃展4110增产,增产点率94.7%,平均587.2千克/667平方米,比对照偃展4110增产6%,达极显著水平,居12个参试品种的第2位。两年区试平均554.6千克/667平方米,平均比对照偃展4110增产4.4%,最高729.3千克/667平方米。

2008-2009年度国家黄淮南片春水组生产试验,平均500.5千克/667平方米,17点汇总,16点增产,增产点率92.3%,比对照偃展4110增产4.9%,居第1位。

(二)抗病抗逆性强

田间自然鉴定:2006-2008区试中综合抗病性表现较好,白粉病、纹枯病和赤霉病免疫-高抗,中抗-高抗条锈病,中感叶锈病。中国农科院植保所接种抗病性鉴定:2007 年结果,中抗纹枯病和白粉病,中感赤霉病和叶锈病。2008 年结果,中抗赤霉病,中感白粉病和纹枯病,慢叶锈病。苗期长势壮,冬季耐寒性好。春季起身拔节略迟,两极分化快,春季抗倒春寒能力强(连续三年试验受倒春寒影响很小)。有一定耐旱性,后期根系活力强,耐后期高温,叶功能好,灌浆顺畅,熟相好。

(三)综合性状优良、适应性广

新麦21属弱春偏半冬性、多穗型、中早熟品种,成熟期比对照偃展4110略晚。幼苗半匍匐,苗势壮,叶短宽直立,分蘖力中等偏强,成穗率高,亩成穗数较多。株型紧凑,旗叶宽短、厚、上冲,穗层整齐,穗多穗匀,结实性好。茎秆弹性好,抗倒伏能力强。纺锤型穗,穗长匀称、码稀。长芒、白壳、白粒,籽粒椭圆形,半角质,饱满度好,容重高。产量三要素协调,平均每667平方米成穗42万,穗粒数34粒上下,千粒重41克左右,丰产性较突出。耐冬寒抗春冻,后期根系活力强,耐后期高温,叶功能好,灌浆顺畅,熟相好。适播期长,适应性广。

(四)品质达优质中筋

国家黄淮南片区试抽混合样化验,2007/2008 年品质测定结果为:容重795/800克/升、蛋白质(干基)14.95/15.04%、湿面筋35.7/34.7%、沉降值30.1/34.5毫升、吸水率64.2/63.6%、稳定时间2.3/2.3分、最大抗延阻力174/145E.U.、拉伸面积51/47平方厘米、延伸性200/220毫米、籽粒硬度指数65。

二、栽培技术

(一)播期与播量

根据新麦21的生育特点和几年田间试验表现,播期在10月8日~11月8日,播量6~12千克/667平方米,均可达到450千克/667平方米以上产量水平。最适宜播期是10月10日~22日,最佳播量是8~9千克/667平方米,晚播需加大播量。要求精细整地,足墒下种,浅播匀播,提高播种质量。使用包衣种子或药剂拌种,确保苗匀苗全。

(二)施肥与灌水

土壤要求肥沃,平衡施肥,有机肥与无机肥相结合,氮磷钾与微肥相结合。常年施粗肥2500千克/667平方米左右或实行秸秆还田,保持土壤有机质含量在1.3%以上,速效氮80毫克/千克以上,有效磷20毫克/千克以上。通过近几年对新麦21的需肥需水规律观察,全生育期每667平方米施肥量为:纯氮12~15千克,磷(P2O5)6~7千克,钾(K2O)6~7千克,锌肥1千克。磷、钾肥和锌肥一次性底施,拔节~孕穗期结合灌水每667平方米追施尿素5~7.5千克。适时浇好三水:越冬水、拔节-孕穗水和灌浆水。

(三)病虫害防治

起身拔节期用氧化乐果加井冈霉素,孕穗期、灌浆期分别用氧化乐果加粉锈宁防治病虫害。在小麦扬花期若天气预报2天以上的连阴雨天气,应在雨前或雨后及时喷施40%多菌灵100克/667平方米防治赤霉病。

(四)适宜地区

适宜河南中北部、苏北、皖北、陕西关中、山东菏泽地区高中肥水、中晚茬地种植。

上一篇:小麦春季田间管理技术意见 下一篇:迎来“黄金时期”打造品牌尤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