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说是资本寒冬,不如说是资产寒冬

时间:2022-08-16 02:37:08

与其说是资本寒冬,不如说是资产寒冬

投资者需要时刻关注

价值创造的真实性、持久性,

而不要被短期的

估值上升、大牌背书

甚至营销成功

所迷惑而迷失。

现在与其说是资本寒冬,不如说是资产寒冬。创新进入瓶颈期,拿到钱的企业数量变少,但其实资金供给很充足,问题出在公司和资产端。资产问题主要体现在,较多拿到A轮的领域开始收敛,经过B轮、C轮的考验,这里必然出现有人被淘汰、资金走向收敛的局面。

所以从结果上,导致这两类企业拿到的资金都在变少。从早期项目来看,有质量的创新在变少,大片创新领域没有成熟,创新局面没打开,可以说处在青黄不接的一个时期。资产荒导致好的有质量的创新进入到了一个过渡调整期和瓶颈期,这会随着技术的调整,孕育新的创新。

最大的一个变化是在资本端的变化,产业资本的崛起日益明显且日益强大。首先,核心的互联网企业,包括BAT、京东、美团、小米,都在积极地参与股权投资并购。2016年,新美大、滴滴快的、58赶集背后的产业资本也在发挥作用,A股上市公司积极地通过公司和公司相关机构,参与到了股权投资并购中。

我们的投资节奏并没有发生特别大的变化,仍在积极寻找好的创业者,但更多取决于创新领域地图打开的节奏。在没有很好的地图打开前,市场会进入到一个投资的间歇期。2015年投资数量以及有质量的创业公司的出现不如2014年。

2016年,我和团队所做的是聚焦和学习。聚焦包括,在投资花时间的领域,逐步收敛到重点领域,包括之前业内所流行的“三横九纵”。梳理下来,每一个阶段有不同的聚焦,互联网的下半场加智能的上半场。同时,我们也新加入了各方面功能的同事,包括投资、投后,以及高级别的董事加入支撑,但这也同时是考验我们的组织文化、价值观能否吸引人、留住人的关键时期。

不足之处可能是,包括在个人及整个基金层面,战略方向和投资领域也许可以做得更聚焦、更精准、更有重点,少在一些不是很重要的战场和事情上消耗精力和资源,更加注重在花时间点上的选择,在投入更多时间和资源前三思。

2016年,我最大的焦虑来自成长的路径、节奏和模式。投资让我们有很宽的选择面,考验认知能力和决策能力。条条大路通罗马,但什么时间表、走什么路径、采用什么工具模式将对结果产生质的影响。

2014年,O2O上门美甲项目嘟嘟美甲获得了来自红杉资本和源码资本的A轮融资。2016年2月,58到家宣布合并嘟嘟美甲。如果复盘这一合并的话,我会认为,对于早期投资人而言,需要理性反思之前决策的问题,冷静取舍进退。这是对人性、惯性的考验。感性上很难割舍的艰难决策,最终还是要遵循规律和趋势,顺势而为。

在上一轮经济危机时,我虽身处其中,但多数时候还是充当着机构中的部分功能,没有看到全貌,挑战和应对的压力远不如今天。现在我看到的是募投管退,想的是如何做出创新差异,如何把握整体节奏,如何建设组织。这种更高维度的思考是对心力、体力、脑力的真正挑战,要在动荡的环境下,仍然能够保证安定放松地去思考问题、去做决策。

投资者需要时刻关注价值创造的真实性、持久性,而不要被短期的估值上升、大牌背书甚至营销成功所迷惑而迷失。鼓励被投企业不夸大营销(比如融资额),不夸夸奇谈,更真诚地面对自己和外界,这会让整个生态更沉着朴素、追求本源。

上一篇:人工智能是最耀眼的变革 下一篇:让学生轻松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