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深基坑桩锚支护结构中帷幕的作用

时间:2022-08-15 06:40:59

试析深基坑桩锚支护结构中帷幕的作用

摘要:本文根据对工程实例的分析研究,讨论了深基坑桩锚支护结构中帷幕的作用,资料翔实,有一定参考价值。

关键词:深基坑; 桩锚支护结构; 帷幕

中图分类号:TV55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工程概况

甲、乙两个深基坑均位于郑州市郑东新区,两者相距约 500 m,两个深基坑均采用上部土钉墙,下部桩锚的支护结构,其中甲基坑设置了帷幕,乙基坑没有设置帷幕,两个深基坑情况介绍见表 1。

2 场地岩土工程条件

甲、乙两个基坑的场地均属黄河冲积平原郑州东部泛滥平原区,地貌单一. 两个场地的岩土工程勘察单位不同,在对土性的描述上有一定区别。

2.1 甲基坑场地岩土工程条件

第 1 层:杂填土,层底埋深 0.7~1.0 m,层厚 0.7~1.0 m.

第 2 层:粉土,层底埋深 3.8~4.2 m,层厚 2.8~3.3 m.

第 3 层:粉土夹粉质粘土,层底埋深 6.5~7.9 m,层厚 2.5~4.1 m.

第 4 层:粉土夹粉质粘土,层底埋深 10.2~11.5 m,层厚 2.5~5.0 m.

第 5 层:粉质粘土夹粉土,层底埋深 13.7~15.6 m,层厚 2.5~5.1 m. 地层呈褐灰色、灰黑色,软塑-可塑,有腥味,夹薄层粉土,湿,中密-密实,见较大白色贝类碎片.

第 6 层:粉砂,层底埋深 16.3~18.0 m,层厚 1.4~4.0 m.

第 7 层:细砂,层底埋深 25.6~33.5 m,层厚 9.9~16.3 m.

第 8 层:粉质粘土夹粉土,层底埋深 33.5~36.0 m,层厚 2.0~7.7 m.地下水可分为潜水及承压水. 地下水主要赋存于约 33 m 以浅粉土、粉质粘土、粉砂、细砂层中,13.7~15.6 m 以浅的粉土、粉质粘土层为第一大含水层,属于潜水弱透水层;以下 33.0 m 左右深度范围内的粉砂、细砂层为第二大含水层,属于微承压透水层. 稳定水位在自然地面下 7.5 m 左右.

2.2 乙基坑场地岩土工程条件

第 1 层:杂填土,层底埋深 0.3~0.9 m,层厚 0.3~0.9 m.

第 2 层:粉土,层底埋深 0.7~2.7 m,层厚 0.7~2.2 m.

第 3 层:粉砂,层底埋深 3.8~5.7 m,层厚 2.1~5.0 m.

第 4 层:粉质粘土,层底埋深 4.7~7.0 m,层厚 0.7~2.0 m.

第 5 层:粉土,层底埋深 6.7~8.5 m,层厚 0.6~2.5 m.

第 6 层:粉土,层底埋深 8.4~10.2 m,层厚 1.1~2.5 m.

第 7 层:粉质粘土,层底埋深 13.3~15.0 m,层厚 3.0~4.7 m. 青灰色,可塑-硬塑,见黑色铁锰质斑点及锈色条纹,含蜗牛贝壳碎片,含姜石 2%~4%,粒径 2~8 mm,含少量腐殖质,有臭味,局部粉粒含量高,相变为夹薄层粉土,局部砂感强,相变为夹薄层粉砂,无摇振反应切面有光泽,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

第 7-1 层:粉土,层底埋深 10.5~12.6 m,层厚 0.5~2.1 m.

第 8 层:粉土,层底埋深 15.1~17.6 m,层厚 1.0~3.1 m.

第 9 层:粉砂,层底埋深 23.0~27.2 m,层厚 7.4~12.0 m.含水层主要为 32 m 以上得粉土及粉砂、细砂层,场地内 15.1~17.6 m 以上地下水为第四系潜水,15.1~17.6 m到 28.0~32.0 m 为第四系承压水. 地下水位埋深 10.0~11.78 m 之间.

从以上可以看出:两个基坑在约 13 m 至 15 m 部位均为粉质黏土层,且厚度较大,位于地下水位以下。

3 基坑支护结构概况

甲乙两个深基坑的支护设计单位不同,但都采用了当地通用的上部土钉墙、下部桩锚的支护结构,不同的是:甲基坑在护坡灌注桩之间设置了高压旋喷桩帷幕;乙基坑没有设置任何帷幕,桩间土用 100 mm 厚钢筋混凝土面板进行处理。 两个基坑的支护结构见图 1、图 2。 其中甲基坑的南、北、西三侧采用图 1 支护结构,乙基坑的四周均采用了图 2 支护结构。

4 施工情况介绍

4.1 甲基坑施工情况概况

第 2 排锚索及以上、第 4 排锚索及以下锚索和桩间土处理施工过程中,除局部含水量较大,个别锚索孔有泥砂流出,绝大部分均正常。

第 3 排锚索施工较为困难,基坑四周土体含水量大,西侧边坡相对严重些,土方一开挖,马上就有水从侧壁渗出,但由于桩间土提前用高压旋喷桩进行了加固处理,基本没有出现从基坑侧壁流泥砂现象。 但锚索施工困难,泥砂从锚索孔流出,造成地面有一定沉降,基坑内象一个大泥浆坑,见图 3。 支护结构完成后,整个坡面继续有水渗出,很多锚索位置有清水流出,见图 4。

整个施工过程没有出现桩间土坍塌现象。

基坑开挖和支护结构施工结束,基坑附近路面没有出现明显裂缝,仅在锚索端部(距离基坑 20 多米)的地表位置有细小的裂缝出现。

4.2 乙基坑施工情况概况

第 3 排锚索及以上锚索和桩间土处理施工过程中,锚索施工基本正常,仅桩间土经常出现小范围的坍塌情况,及时采取填充砖块、混凝土块并编网喷射混凝土方法进行了处理。第 3 排锚索以下的桩间土处理相对困难,特别是基坑的东南角,土方一开挖,大量的泥砂从桩间流出,地面出现明显的沉陷和裂缝,且发展很快。 若继续发展,可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只能马上回填土方。经过多天的研究,采取分层分段的高度和长度减小,开挖后立即向桩间填塞稻草等,然后施工钢筋混凝土面层,原来计划一层开挖和支护的高度,现在只能分多层,且坡顶继续变形。 支护结构完成后,再重新对坡顶道路进行注浆加固和重新铺设路面。

4.3 两个基坑施工情况分析

两个基坑均是在 13 m 左右的粉质粘土层上部出现了土体含水量大,甚至有明水流出的现象,可以判断为:粉质粘土层为相对隔水层,上部水向下渗透缓慢,基坑开挖后,水向基坑一侧水平流动,从而造成该部位支护结构施工困难,有水从侧壁渗出。 从施工过程和基坑完成后的情况看,甲基坑在该部位的水量和范围要大于乙基坑,可能是甲基坑附近市政管道漏水的原因,但由于甲基坑设置了高压旋喷桩帷幕,没有出现桩间土坍塌现象的发生,也没有对周围环境造成破坏。 乙基坑由于没有设置任何帷幕,虽然支护结构整体安全,但局部大量的桩间土流失造成坡顶路面破坏,影响工程进度,社会影响较大。

5结论

1)桩锚支护结构中的帷幕,不能单纯理解为绝对的止水作用,即基坑内降水,基坑外水位不下降或很少下降。 设置帷幕后,可以很好的防止桩间土大量脱落和桩间流泥砂,从而很好的减小支护结构和环境的变形。

2)在设置帷幕的桩锚支护结构中,若帷幕内外形成了水头差,锚索成孔时会造成流泥砂象,从而造成支护结构和周围环境的变形。

3)在桩锚支护结构中,土体含水量越大,锚索成孔过程对土体扰动就越明显,支护结构环境变形就越大。

4)在桩锚支护结构中,桩间土的处理也非常重要,在支护结构设计中应重视 。

5)在支护结构设计中,应考虑附近市政管网漏水的可能性 。

6)基坑开挖深度范围内有隔水层的深基坑,在支护结构设计中,要充分考虑隔水层对基坑支护结构施工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JGJ 120-2012 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S].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2]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GB 50021-2001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S].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3]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GB 50007-2011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S].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4]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GB 50202-2002 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S].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

版社,2002.

上一篇:市政桥梁结构裂缝分析及加固技术处理解析 下一篇:电力企业知识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