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构建社区图书馆网络体系的现实意义及途径探讨

时间:2022-08-15 06:36:43

关于构建社区图书馆网络体系的现实意义及途径探讨

社会和谐的关键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而凝聚人心的根本力量则在于文化的感召力,因为只有文化才能引起人的认同感,只有文化才能安抚人的灵魂 ,只有文化的力量才能聚合和升华一个城市的社会精神,只有文化才能创造真正的和谐社会。社区作为构成现代社会的基本单位,社区文化亦成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们理念、精神需求的多元化,社区文化及其设施建设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其中加快建设高效优质的社区图书馆网络体系,尽快满足社区居民迫切的文化需求,既成为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为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所验证。

社区图书馆是支撑一个区域经济社会实现可持续繁荣的最重要的基础文化设施,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开发智力资源、传递科学情报、开展社会教育乃是它的基本职能。在日新月异的网络时代,社区图书馆还能够提供针对社区居民的切实需要开展多主题 、多角度、全方位的信息中介服务。这些职能使得社区图书馆在社会文化与文明建设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无可替代的地位。一个地区是否具有对各种资源的吸引力、知识创新能力如何以及社会风气的优劣等,都与以社区图书馆为主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密切相关。社区图书馆的出现,是社会文化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图书馆事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它的巨大发展潜力,一方面来自于管理部门对社区建设的高度重视和投入的持续增长;另一方面来自社 区图书馆作为“居民身边的图书馆”所具有 的地域亲和力和便利、快捷的借优势。在追求高效率与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后者是其它类型图书馆所无法替代的。社区图书馆的兴起使城市图书馆建设重心下移,向基层社区有效延伸,逐步构建起市、区、社区等多级图书馆网络体系。同时,这一变化还为图书馆的信息网络化建设提供了重要基础 ,为实现公共图书馆资源的社会共享创造了条件。

发达国家和港台地区的大型图书馆数量极少,而社区图书馆却星罗棋布,通常出家门没有几步路就能找到一个,十分便利。在那里,社区图书馆是区域公共图书馆网络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节点,是直属于市、区图书馆的分馆。1850年英国议会通过《公共图书馆法》,规定每 1万人的地区设一所图书馆。台湾的公共图书馆标准规定:“凡人口满2万人之社区,应设立社区图书馆,社区图书馆须为县(市)图书馆之分馆。”美国洛杉矶设一市立图书馆,即地区性的中央图书馆,下设 66个分馆分布于全市;纽约的皇后区,除总馆外,下设 62个分馆,分布在全区的各个地方。日本政府于 1977年颁布了“第三次全国综合开发计划”,该计划以“定居圈方案”为中心提出在居民徒步二十分钟内必须有一个 图书馆,每月至少有两次以上的巡回送书服务。香港公共图书馆系统由香港特别行政区康乐及文化事务署领导,共有 67所图书馆,涵盖以下五个层次:第一层次为香港中央图书馆;第二层次为大会堂公共图书馆、九龙公共图书馆等5个主要图书馆 ;第三层次为香港仔公共图书馆、保安道公共图书馆等 15个分区图书馆;第四层次为小型图书馆(相当于内地的社区图书馆);第五层次为流通图书馆。由于发达国家和港台地区的公共图书馆网络的健全,特别是社区图书馆网络建设的成熟,使得这些地区的公共图书馆在数量上远远超过了国际图联颁布的每 5万人应有一所公共图书馆的标准:1994年美国平均每 1.6万人有一所 图书馆 ;1996年,英国平均每1.2万人有一个 图书馆。而截止到 2004年底,辽宁省每32.9万人才拥有一座公共图书馆。

在我国,社区图书馆基本上处于不健全抑或“几进几出”状态,其根本原因应归之于所采取的有别于发达国家及地区的公共图书馆体系及管理机制。我国的公共图书馆,由各级政府按行政区域建立,受政府各级文化部门领导;其中县以上图书馆属国家举办 ,城市社区图书馆(室)基本上仍由城市居民自办,虽有些地方由国家文化事业经费上适当给以补助,但普遍没有被纳入区域公共图书馆体系以实现一体化管理与运作。

在这种一级政府管一个图书馆的行政体系当中,地市级政府的取舍是至关重要的。近年来,国内不少大中城市都在扩建或新建图书馆,但小型社区图书馆却长期被忽略。由于政府将各种人、财、物等资源主要投入在省、市一级的公共图书馆上,到区一级的资源投入已相当有限,至于到了社区一级更是无从谈起。条件好一点的社区往往设有藏书量不大的图书室,仅能提供少量 、陈旧的书刊;条件不好的连一间图书室都没有,更不用说图书馆了。目前国内现有的社区图书室的藏书规模与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远远不能满足城乡居民就近看书学习的需求,与发达国家与地区的社区图书馆更是不可同日而语。从现有的情况看,国内部分地市政府的有关决策往往缺乏对全市公共图书馆网络建设的全盘布局,在公共图书馆的空间布局、功能设置、体系制度建设及深化改革方面缺乏统筹论证。而仅顾及少数一、二家市级图书馆的建设和经费保障,甚至片面追求“大而全”的标志性建筑。结果一方面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和读者覆盖面的不平衡,另一方面任由社区图书馆自生 自灭 ,使广大社区居民对知识的渴求得不到满足。

重视并健全社区图书馆网络建设,是构筑和谐社会与建设先进文化的共同需要,因而社区图书馆建设应成为一项重要的政府工程。各级政府应尽快摒弃以往将一个城市的大部分图书馆事业经费仅投入一、二座能代表城市发展水平、作为标志性建筑的公共图书馆的传统做法。而应更加重视“小而分散的图书馆布局更能充分满足老百姓的借阅需求”这一大势所趋,加快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步伐,在图书馆布局和资源配置上尽快进行体制性的调整。更何况,部分大中城市大型公共图书馆的空间布局相当的不合理。以沈阳为例,辽宁省图书馆和沈阳市图书馆全部都分布在城市的最南部,而城市的东、西、北部公共图书馆资源严重缺乏。再加上区级图书馆普遍设施落后、馆藏不足,绝大多数城市居民对公共图书馆的需要长期得不到满足。商业发达但文化贫藉的矛盾相当突出,这种矛盾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对城市的和谐建设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不良的影响。

在社区图书馆的建设中,应充分借鉴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社区图书馆网络在二战后几十年里不断得以发展成熟的“分馆制”经验,以联办的方式组建社区图书馆。具体说来,可以采取由市、区政府统筹经费,有计划地划拨市、区公共图书馆,由市、区图书馆向社区图书馆提供馆藏图书、配送新书,并支付人头费和办公经费等相关费用;社区组织提供馆舍、设备 ,建立由图书馆分馆和社区共同组织 、责任共担的社区图书馆;按照统一的空间布局规划,在较大规模的社区建立分馆,在居民小区的社区居委会建立图书流动点;市、区图书馆分工协作,各自承担一定比例的分馆和图书流动点的建设和管理工作;分馆的馆舍面积 、藏书量、阅览座位要有一定的硬性指标;充分利用现代计算机通讯技术,在总馆和分馆之间进行联网,实现资源共享与借阅互通。

虽然我们目前的社区图书馆建设水平远远不能满足社区居民对知识的迫切需求,可是,如果我们参照国际图联在公共图书馆的建筑标准中所规定的:“在城市内主要居民区,通常离图书馆 1.5公里左右就要设立分馆,3~4公里左右就需设立一个较大的图书馆”的标准,在每个社区建立一座图书馆,就能达到或接均每一万个居民一所图书馆的发达国家的水平。

没有书香的社会必然走向庸俗。从建设和谐社会和发展先进文化的角度出发,政府对重要的公共产品暨社区图书馆体系建设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坚持官办民助的指导思想,积极鼓励兴办私立公共图书馆,亦是推进社会文化和谐进步的应有之举。

参考文献

1 秦淑贞.英国社区图书馆见闻与中国的社区图书馆建设[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3,(3):73—77.

2 李春来.论公共图书馆在推进城市文化建设中的作用[j].国家图书馆学刊,2006,(1):37—39.

上一篇:浅谈语文审美素质的养成 下一篇:浅谈我国旅游名山形成的历史文化渊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