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建平:有效提升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效果

时间:2022-08-15 02:01:42

辽宁建平:有效提升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效果

辽宁省建平县自2013年起作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县,至今已有三年时间。今年,建平县各基地采取了形式多样的培育模式,初步摸索出提升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效果的几个途径。

一、转变农民观念

建平县在培育过程中发现,转变学员的思想观念非常关键,观念一经改变,农民对知识的获取就会从被动灌输变成“我要学、我想学”。转变观念的前提是让农民开阔眼界,多受启发。2015年春,建平县组织参加设施蔬菜培育的新型职业农民到山东寿光等地参观考察学习,实地考察让学员们拓展了思维,开阔了视野,虚心求教、热烈探讨的氛围感染着每一个人。考察结束后,学员们结合培训所学,开始研究、琢磨如何改进温室、引进新品种及市场营销策略等问题。农民向来不怕苦不怕累,一旦他们的学习观念发生转变,意识到科学技术带来的生产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培育内容重实效

培育内容要有针对性,有的放失,按需培训。建平县在招生的同时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调查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打破传统的培训内容,按照不同区域、不同产业、不同文化程度,既培育传统的玉米产业,还新增设了杂粮、马铃薯专业。紧密结合农时季节和农民要求,开展灵活多样、不同形式、内容各异的分类培训,务求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果。培训中,带领玉米、杂粮、马铃薯专业的学员到铁岭开原、本溪、新民、东亚等地考察学习,并带领优秀农机手到天津、石家庄等地考察学型播种机、联合收割机等农业机械。通过田间观摩、外出考察、知识竞答、经验交流、实际操作等培训方式,使学员一看就懂、一学就会,学了能用,用能致富。真正做到想农民所想,学为农民想学,培育内容实用有效果、形式丰富有内涵,受到广大学员的一致好评。

三、整合培训资源

按照美丽乡村建设的要求,积极探索合作培养模式,突出培训的系统性和专业性、培育的连续性和可提升性、内容的专业性和实用性。建平县因需施教,将课堂搬进田间大棚、农场果园,创出了校村合作、校区(园区)合作、校场合作、校企合作等培养模式。同时实现了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与农业重大技术推广项目相结合、与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示范县项目相结合、与万亩玉米高产创建相结合、与设施蔬菜科技培训相结合,推广运用了技物配套、科技人员与培育对象结对子等做法。

四、加强制度化建设

为保质保量完成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建平县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建设,建立健全了第一节课制度、新型职业农民认定标准及条件、跟踪服务等多项制度,建立完善了农民培训管理制度,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考核评估办法,建立激励机制和政策扶持,使各项管理工作实现了有序化、制度化、系统化。在全县根据不同专业建立师资库,遴选在本专业有一技之长的优秀专家和有一定资质的人员作为培训教师。不断加强培训档案管理工作,做到了学员管理科学化、规范化、电子化。

五、围绕主导产业

根据建平县主导产业发展目标,确定农民培训实施重点。围绕玉米高产创建、杂粮生产、无公害果蔬、中药材、马铃薯和畜牧业生产,重点培训农民大力发展高科技农业、高附加值农业、出口创汇农产品的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知识。通过培训,提高了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科学种田水平,帮助农民提高农产品质量,降低交易成本,搞好产销衔接,实现“稳定现有市场,抢占增量市场,开发国际市场”的发展目标,积极发挥建平县小杂粮优势,进一步扩大果蔬、杂粮产品在国际、国内市场的影响,促进农产品消费,增加农民收入。

六、加强保障措施

为确保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顺利实施、抓出成效,建平县成立了以主管农业副县长为组长,县农经局、县财政局、县发展和改革局、县人社局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领导小组,协调各有关部门工作,统一组织,互相配合,通力协作,共同搞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加大对农民培训工作的经费投入,将农民培训经费列入县级财政预算,解决培训经费不足和培训设施落后的问题。积极向省、市有关部门争取农民培训工作项目,鼓励产业化龙头企业参与农业培训工作,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投入保障机制。对农民培训资金实行项目管理,做到专款专用,发挥资金最大效益。同时研究切实可行的经济补偿机制,减轻农民接受培训的经济负担,为农民接受培训创造条件。

辽宁省建平县农村经济局 尹国宏

上一篇:航道整治工程的安全管理 下一篇:以发展新理念开拓发展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