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效率的实践研究

时间:2022-08-15 12:12:35

新课程背景下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效率的实践研究

摘要:

新课程背景下,我们必须始终贯彻“以学生发展为”的理念,我们要为学生减负缩减大量的辅导时间,那么要提高教育教学成效,不得不让我们思考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提高课堂效率。有无课堂效率,并不是看教师有没有完成教学内容或教得精彩不精彩,而是看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因此必须思考新课程背景下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效率要贯彻那些教育理念和教育原则,把握几个阶段,把握几种教育模式。

关键词: 新课改 信息技术 课堂效率

信息技术教学中,课堂效率主要落实三个点:一是引发学生的学习意向、兴趣。教师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教学在学生“想学”“愿学”、“乐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二是明确教学目标。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学什么”和“学到什么程度”。三是采用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教学方式。教学话语要简洁明了,能让学生听清楚、听明白、听全面;教学手段要先进适合,能让学生易理解、易接受、易记忆;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适合不同学生发展需要,让学生学得深、学得透、学得快。因此我们要落实好这三点,必须认真思考新课程背景下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效率要做好那些方面:

一、新课程背景下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效率要贯彻好几个理念。

一是自主。“自主”就是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也就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认识和学习实践活动。学生学得轻松主动,会学、爱学、乐学、善学。

二是互动。“互动”强调的是一种交互性的关系和对等性的行为。在课堂教学的具体操作中,我们应该把“互动”理解为教学主体在课堂学习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充分发挥,理解为启迪智慧,丰富情感,提高听说读写的言语能力与思维能力的多种主动实践与相互激励活动。

三是体验。“体验”就是指学生个体在教学活动中,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四是公平。“公平”即承认学生个体的差异性,针对学生个体不同发展程度,实行分层教学,分类指导,使处于不同发展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较优发展,使每位学生都能体验成功的惊喜和美好感受。

二、新课程背景下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效率要贯彻好几个原则

一是发展性原则。以“人的发展”为本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科学的课堂教学评价观必须以“人的发展”为本。在评价的过程中,评价者只能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师生,评价学的行为、教的行为,以激励师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

二是全面性原则。要引导教师全面贯彻教育方针,认真落实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充分发挥学科教学的德育功能,在加强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的同时,重视学习的过程与方法,特别要加强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三是开放性原则。将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结合起来,力求最大限度地逼近教师教学的真实状态。既要注意课堂教学的普遍性要求,又要尊重教师的教学个性,鼓励教师进行创造性的劳动,形成自己教学的特长乃至教学特色和教学风格。

四是可操作性的原则。评价方案要切合课堂教学的实际,要求要明确具体,简便易行。各个评价项目的内容要相对独立,避免重迭,便于对课堂教学中能产生较大影响的主要因素分别进行评定。操作性要强,适用性要广,容易为广大教师和教研员所掌握,便于运用和推广。

三、新课程背景下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效率要把握好几个阶段

一是引入阶段。即发现问题阶段,其主要任务是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启迪学生思维,明确学习方向。这一阶段尽可能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学生提不出来再老师提。

二是探究阶段。即学生研究问题阶段,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重要环节。其主要任务是放手让学生经历对问题的探索过程,自主学习。对于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不易理解和解决的问题,教师要给予必要地启发和诱导,或组织学生小组讨论、集体研究等方式获得解决,并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掌握一些研究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三是构建阶段。也是一个规范认知的阶段。自主探索是学生充分感知的过程,为使学生的认知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使学生对新知的理解更加透彻和深刻,需要把新知识纳入原有认知结构之中,帮助学生扩展构建新的意义,获取新的认知结构。教师应在学生广泛研讨的基础上,把学生各自得出的结论之间建立联系,最后抽象概括原理。

四是运用阶段。这是一个联系实际、巩固深化的过程。教学时,教师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由浅入深,不断设置思维障碍,不断引导学生的认知冲突,尽可能得组织学生进行“再创造”,让学生的全部创造潜能解放出来,从而达到巩固内化、深化提高的目的,享受到成功的快乐。

四、新课程背景下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效率要运用好几种教学模式

教师要确保信息技术教学确有成效,就必须灵活应用各种教学模式,在实际上课中常用的就三种教学模式。教师要确保信息技术教育是在培养新型人才,在使用传统讲授教学同时还必须合理使用演示型的教学模式,合理使用基于网络的“实验式”教学模式,合理使用探究式的“任务驱动法”教学模式。

一、上理论课时使用的“演示型”教学模式。在用讲授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教学中,必然会显得抽象、枯燥、泛味,学生难记、不易理解,缺乏兴趣。因而在对基础知识的讲授中,应具有科学性、灵活性,还应穿插实物观察、操作演示及相互讨论,制作生动的多媒体教学软件。学生在寓教寓乐中对计算机知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被动学习转化到主动学习。

二、基于网络的边讲边练的“实验式”教学模式。采用这种教学方法教师讲课时可以使课堂重点突出,而学生上机也有明显的目的性,不至于无所适从,而且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查询功能和人机对话及时发现遇到的问题和错误,从而及时得到解决,当堂消化,还能加深印象。每次讲授的内容和要求学生上机的内容不宜太多,一般则以一个操作类型或软件的某一使用方式为主。

三、“任务驱动法”的探究式教学模式。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符合计算机系统的层次性和实用性,提出了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的学习途径,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可以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教学任务,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系统的知识,在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目前,“任务驱动法”教学已经形成了具有“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特征的教学模式。可以引导学习者带着真实的“任务”进入学习情境,使学生的学习直观性和形象化,对于学生来说,可以实现积极的意义建构。任务是课堂教学的“导火索”,是问题提出的表现。通过创设的问题情境,把所要学习的内容巧妙地隐含在一个个任务主题中,使学生通过完成任务达到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因此使用“任务驱动法”教学,教师首先向学生布置本课程、本阶段、本单元、本课程的学习任务,要求学生带着要完成的任务或带着要解决的问题去学习。以探索问题来引起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然后,教师通过巡视课堂,了解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再组织同学们进行任务分析,组织同学们进行探索讨论,最后再进行课堂小结,归纳出结果,最终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杨炜.信息技术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2]杨国琴.加强师生合作教学--提高教学课堂效果

[3]何克抗.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

[4]高 艳.关于“教”与“学”的思考

[5]王 丹.试论探究式教学的特点及教师的作用

上一篇:如何提高班主任工作效率 下一篇:政治课教学激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