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小花 再难也要脚踏实地

时间:2022-08-15 07:32:24

正午的阳光透过玻璃,柔和地扑在崔小花的侧脸上。短发,明亮的眼睛,甜美的笑容……第一眼看去,阳光下的崔小花就是一个亲切的邻家女孩。

殊不知,看似普通的她,短短几年之内就先后成立了河南省修武县西夏庄园及河南云台农林生态科技有限公司,现任修武政协常委、修武工商联常务理事。相对于事业上的成就,她的荣誉勋章也十分丰硕:“全国农村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河南省优秀农科协带头人”、“河南省青年创业风云人物”……

她用自己的奋斗和坚持,成就了一个普通河南人的精彩人生。

有梦想,有骨气

“我认为我还不算有什么成绩,我只是在踏踏实实地做自己的事情,今后成长发展的路还很长。”面对成就和荣誉,崔小花很谦逊。

崔小花出生在河南省博爱县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里。家中姐妹三个,她是老大。当时在农村,重男轻女的现象还很严重,这为她的家庭带来了很多困扰。在崔小花儿时的印象中,只要家里和村里人发生争吵,母亲受到的攻击最后肯定归结到她没出息,连个儿子都生不出来。母亲很伤心,时常独自抹眼泪,不吃不喝,有一次差点连命都没了。崔小花从小就暗暗告诉自己,等长大了,一定要比男孩子强,一定要撑起这个家。

17岁那年,崔小花就读于焦作中医学院。当时,家里五口人挤在三间小土房里,生活特别拮据,家中一贫如洗。放暑假回家的崔小花向父亲提出盖房子的要求,父亲却没好气地撂下一句话:“家里又没有男孩,房子盖了给谁住啊?要盖你盖,我不盖。”赌着气,她跑了好几家亲戚借来1万多元建房款,决定自己找人盖房。

崔小花要为家里盖房成了村里的新闻,很多人都不相信:大老爷们盖房还要脱几层皮呢,一个黄毛丫头不知道天高地厚。然而崔小花属于一旦定下目标,就要坚持做下去的人。联系工匠、购买材料、监工……每个环节,她都亲力亲为。最终,在舅舅的帮助下,房子在两个多月后建成了。村里的人无不对她刮目相看,感叹“养儿不如养女”。站在四间崭新的房屋前,信念的种子从此埋在崔小花心中:只要想做,就没有做不到的!

毕业后,崔小花到上海一家医院打工。初到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的繁华与美丽便令她深深陶醉。能在这样的城市里工作,崔小花浑身都充满了能量。然而,随之而来的事情使她炽热的心立刻冷了下来。

“我刚过去就有人交代我,‘你介绍自己的时候不要说你是河南人,要说你是山西人或陕西人’。好像一说我是河南人,别人就不信任我了。而且只要我们科室里丢了东西,大家都会说肯定是河南人干的。”这让崔小花心里觉得很不公平,不管哪个地方都会有好人,也会有坏人,怎么能以偏概全呢?于是,她默默做好自己,勤奋学习,努力工作,希望通过自己的表现改变大家对河南人的看法。

当时上海护士的工资是每月7000多元,而外地护士见习期的工资只有200元,转正后也只有1000多元。护士长还经常克扣她们的加班工资,崔小花忍无可忍,向领导反映了情况,得罪了护士长,她的见习期被延长了近半年,才得以转正。

种种不公的待遇,让崔小花深刻地体会到了人情的冷暖和打工的辛酸。“上海虽然好,但不是我的天地。我不喜欢这种寄人篱下的生活,内心深处,我更渴望自由。”渐渐地,她萌发了自己创业的想法。

机遇总是青睐有准备的头脑。1999年春节,崔小花回家探亲。此前,她先去了苏州游玩,看到当地卖的工艺伞很漂亮,就买了9把,想作为礼物送给自己的亲友。在火车上,一位乘客热情地夸赞工艺伞精致美观,问她是否可以卖。她告诉对方是送朋友的礼物,不卖。无奈对方反复询问,她本想随口叫价打消乘客的念头,就将15元买的伞要价到30元。没想到,对方二话没说,就买了三把。同车的其他旅客也纷纷购买,结果火车还没开,伞就被全部卖光。高兴之余,聪明的崔小花马上意识到,工艺伞在家乡市场也是空白,为什么不把苏杭的工艺品带回家乡来经销呢?

于是,她决定辞去上海稳定的工作,拿出大部分积蓄买了500把伞,准备回家乡创业。当时,很多人不理解她的做法,都极力挽留她,但她坚持自己心中的理想:“我想踏踏实实凭双手干出属于自己的事业。”

就这样,带着好友的祝福和500把伞,崔小花头也不回地踏上回乡的征程。

能吃苦,有诚信

2000年8月,听说家乡正全力打造云台山景区,崔小花把落脚点定在云台山,开始了摆地摊的生涯。那时,在云台山的山路上,人们经常能看到一个小姑娘沿途卖伞的身影。崎岖的山路,柔弱的身影,在云台山,这或许也是一处风景。但在崔小花看来,却有自己的酸楚。

“一箱伞是100把,有70斤重。我要背四公里的山路才能到摊位来卖。第一次背起一箱伞的时候,我一下子跪到了地上,膝盖也磕破了。但如果我背不到地方,今天就没有收入。我开始给自己选定不远处的一棵树作为目标,必须要走到那儿才可以休息。”第一次,崔小花整整用了6个小时走完了四公里山路,此时已是太阳西斜。“到了以后我的眼泪就往下流”,崔小花说她哭不是因为自己在路上摔了几次,也不是因为肩膀磨破了,膝盖摔破了,而是那么辛苦地背伞上山之后,天色渐晚,游客基本上都下山了。至今回想,崔小花仍旧眼中含泪,一把辛酸饱含在当年那个摇摇晃晃走山路的小姑娘的记忆里。

“我就不停给自己施压。我给自己选定的目标树越来越远,不走到目标,绝不能休息。”后来,崔小花只用45分钟就走完了别人需要用1个多小时走完的路程。背着伞,肩上经常被勒出一道道血痕,脚底磨的都是泡,晚上就露天住在摆摊的地方。饿了,啃方便面;渴了,喝山泉水。阳光灼得皮肤生疼,肩膀勒出血印,她都坚持着。近两年时间,她就是这样度过的。晚上睡不着的时候,她看着天上的星星,给自己总结了12个字的人生箴言:树立目标,勇往直前,永不服输。

创业期间,崔小花把“诚信”作为自己的原则,她下决心用自己的行为打破外界对河南人的偏见,让外地游客真切地感受到河南人的朴实和真诚。有一次,一位游客买了3把伞给了100元,没等找给他钱就急匆匆地走了。崔小花却为这没找出的10元钱忐忑不安,生意也没心做了,把摊位交给别人看管,就跑去找这个客人,当她满头大汗地在快开走的车上找到客人时,他一脸不耐烦:“我不是给过你钱了吗?”而当她把10元钱递给他并讲明情况后,他惊讶得说不出话来。崔小花却感到很欣慰,她收获了大家对河南人的认可。

崔小花待人真诚热情,游客们总爱跟这个开朗的小姑娘聊天,这让崔小花了解了很多信息。有一次,一位上海的游客抱怨说:“云台山景区是世界级的,可这里的吃住不配套,也没玩的地方,有钱都花不出去。”敏锐的崔小花立即捕捉到这个信息,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中。之后,她开始有意了解游客对吃、住、游的期望,并自己构思了一个“旅游天堂”讲给游客听。期间,她询问了2000多个游客,游客们无不向往。渐渐地,一个集吃、住、游、娱为一体的旅游服务模式在她的脑海中越来越清晰。

2004年,她在云台山脚下投资兴建大型土特产超市,并承包了280亩土地,开始了她艰辛而又充满希望的创业历程。由于服务热情周到,物美价廉,超市经营得非常火爆,她的生意也随之开始了滚动式发展。

2006年,寄托她期望和梦想的西夏庄园开始建设, 先后建成3000多平方米的特产超市和6000多平方米的生态餐厅,近1.2万平方米的云鼎花园旅游度假酒店。10个月后,山庄迎来了第一批客人。

“庄园刚建成的时候很辛苦,”崔小花说,“那时候,我晚上一两点钟才睡觉,早晨6点准时起床。差不多一年的时间,我几乎没吃过一顿整饭。一个月的时间,我6次被送到医院抢救,医生让我住院,我从来没住过,没时间。”

艰辛的付出终于带来了回报。“开业以来,我们的庄园以其回归生态,贴近自然的特色,吸引了外地大批游客,受到游客的广泛赞誉,并被焦作市定为科普示范基地。今年,庄园已拥有6000多万元的资产。”

“一个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富”

坐拥庄园,崔小花无疑是成功的。当初她为家里盖了四间房子之后,村里人感慨“养儿不如养女”,现在她更是众人眼中的榜样。这句颠覆了当地人传统思想中重男轻女的话,却也折射出崔小花充满泪和汗的创业史。吃过多少苦,受过多少累,她已经记不清了,唯独有件事她至今还历历在目――

当时崔小花在云台山脚下创办土特产超市,因为生意红火而遭受了一个当地生意人的嫉妒。于是,他便找了一些地痞来扰乱生意,并且在一天晚上指使几十人来砸她的店。崔小花闻讯后马上赶到店里,几经周旋,这个娇小的外地女孩最终用她的坚韧和冷静说服了那些人,保住了这个倾注了她全部心血的店。

那注定是一个刻骨铭心的劫难,阴影久久挥之不去,崔小花的内心却已经释然:“我感谢那些伤害过我的人,如果不是他们,我可能内心没这么坚强,也没有今天这样的发展。”

从那块拥挤贫穷的土地上走出来,崔小花理解他们的苦衷。在崔小花老家的村子里,有个叫小星的男孩儿,19岁那年骑摩托车出事故撞到了头部,如果及时做手术基本上不会留下后遗症,但是他们倾家荡产也拿不出三万块钱手术费,只是做了第一期手术保住了一条命。等到崔小花回老家知道这件事的时候,她想再捐钱给小星做手术也来不及了,小星的人生从此停留在19岁的记忆和6岁儿童的智力中。

三万块钱左右了一个人的命运。崔小花觉得那些恩怨不算什么了,“中国有9亿农民,农民不富起来,中国还是发展中国家。”当她终于有一天能够摆脱贫穷的魔爪,有足够强大的能力去报复那些当年嫉妒她成功的人,她却选择了竞合与共赢,跳出传统思维的狭隘。走南闯北的经历让她看到外面的世界很大,窝里斗很可笑,发展应该是“一个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富”。

每年,崔小花都会拿出数万元资助困难户和贫困大学生。为了实现农民的致富梦想,她把自己精心打造的280亩的综合性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变成了带领人们致富的技术基地、学习样板。她最先带动了西夏村两个特困户致富,让庄园的技术员教他们掌握种植蔬菜、果树技术。随后,她又在西夏村和周边村子选定了20户农民,把致富的模式进行推广。

她倡议贫困及就业困难的大学生到西夏山庄进行培训、就业。她实施大学生与农民结合的结对致富工程,即每一名大学生和一名农民结对,大学生有知识,接受能力强;农民有体力,能劳动。双方结合,庄园负责提供种植核桃的山坡,并免费提供树苗,进行技术指导。这种模式既能为大学生提供就业岗位又能实现农民致富,已经得到团中央的首肯。至今,她的西夏山庄已经接待500多名大学生就业培训,帮助200多名大学生实现就业。西夏山庄也被团中央首批命名为“全国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

崔小花还注册了河南农林生态科技有限公司,走“公司+农户”的产业链运作道路,筹划承包万亩土地重点开发良种薄皮核桃,打算统一苗木、统一管理、统一品牌、统一销售、统一深加工。

“现在我们把重点放在农业产业化方面,核心项目是薄皮核桃项目。”云台山的地理条件和气候环境,让崔小花对薄皮核桃项目充满信心。目前,她最大的理想就是把修武县打造成中国核桃之乡。“我想在园区内建一座核桃博物馆,游客在来参观的路上就可以看到满眼郁郁葱葱的核桃树。”

或许过程更加艰苦,但是已经有了前边创业之路的铺垫,又脚踩这一片厚重的中原土地,崔小花一如既往地觉得无所畏惧。她甚至为家乡想好了广告词:“欢迎你来到修武县――中国核桃之乡”。

上一篇:“国民媳妇”海清 演戏是唯一执念 下一篇:“笨蛋”思维之我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