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司·依康的巅峰之作

时间:2022-08-15 06:49:41

135单反相机的发展史上曾有一款一无二的相机,集中了当时蔡司・依康(ZEISSIKON)公司的最新设计和最优秀的制造技术,是当时最大、最重、最先进、最精密、最昂贵的135单反相机。它的机身采用了最优质的材料、1100多个零部件经过将近/4000道工序组装而成,最大允许误差仅为0.001毫米,体积153×99×63毫米,机身重达910克,还有众多无以匹敌的优质镜头和附件。它的性能在当时不是最先进的,但论工艺绝对是最高水平,是蔡司依康为了向世界证明自己在相机行业的领导地位不惜血本打造的巅峰之作。它就是康泰瑞克斯“牛眼”135单反相机(ContarexBullseye 35mm SLR)。

这款相机外形独特,“脑门”中间有个巨大的圆形“眼睛”,因此欧洲人都管它叫“牛眼”(Bullseys),而亚洲人则给它起了更形象的名字――“独眼龙”!

“独眼龙”的原型机1958年在国际影像器材博览会上露面,1959年开始量产,所以人们都把它算作1959年的产品。

早期的“独眼龙”套机配套镜头是卡尔蔡司普兰娜(Carl Zeiss Planar)50mmF2,亮闪闪的银色机身和镜头显得格外高雅。后来推出的其他康泰瑞克斯系列黑色机身和镜头虽然在品质和技术上都有提高,但是“独眼龙”独有的高雅和高贵从未被超越。

目前知道“独眼龙”量产的机身和镜头至少有两套版本,一种是胶卷感光度采用德国DIN制、镜头距离标尺采用公制的机型;还有一种感光度采用美制ASA单位、距离标尺采用英制单位标识(图03、04),据说后者是定向出口机型,也有人说是早期产品。“独眼龙”的操作非常繁琐,如今已经很少有人能熟练把玩这台老相机了。

独特的卡口和测光系统

该机镜头的前端内侧有螺纹,外面有三刀式卡口,可用于安装遮光罩和滤光镜等附件;距离标尺用英制单位从1 2英寸到30英尺及无限远;景深表只标出了f/5c6、f/11、f/22三挡光圈对应景深,简单实用(图05);安装镜头时对准红点顺时针45度旋转锁定,镜头锁按钮在镜头卡口左侧;镜头座左上方的圆形小窗是为取景器内的测光追针提供照明的进光窗,镜头座的左侧下面是闪光灯连线座。

“独眼龙”的镜头后口是非常复杂的三刀式卡座。这部分结构通常都是设计在机身上的,而“独眼龙”却把它装在了镜头上,反倒它的机身却是简单的三刀式卡口(图06),为什么这样设计?请细细看它的镜头上有光圈调节环吗?原来“独眼龙”是在机身上调光圈!该机的测光表头、光圈拨轮、机内传动杆与镜头光圈以及机身快门部分连为一个完整的测光、曝光系统(图07),那只“独眼”就是测光元件一硒光电池测光表头,它也是控制曝光系统的龙头。该机可以不上快门测光也可以上好快门后再测光,如果不上快门就拨动镜头座右上方的光圈拨轮,测光表头里的一组光圈(图08)会与镜头内部的光圈同步收放,此时镜头内的实际光圈也会缩小并使取景器变暗,但这与我们熟悉的现代相机上的“收缩光圈测光”不是一回事儿,它不是测量通过镜头的光线(TTL),而只是测量“独眼”外的机外测光数值。该机也可以在上好快门后再测光,此时镜头内的光圈不会同步缩小,画面也不会变暗,不过这也不是现在单反相机普遍应用的“全开光圈测光”,仍然只是测量机外测光数值,当按下快门时镜头光圈会自动收缩到与测光表头联动设定好的光圈实拍。

用现在的眼光看,“独眼龙”的测光方式比较原始,机外测光精度远不如现在的TTL测光,而且这种测光表的涵盖角度大多与标头的视角相当,测光精准度类似于标头反射光的平均测光,当更换了长焦、广角镜头后就只能靠经验补偿了。它的测光表头上部有一个光圈显示窗口,光圈数值为f/1.4~f/22,这是“独眼龙”常用镜头群的最大光圈范围(图09)。这里显示的光圈数值既是测光参考值也是实际曝光的光圈值,镜头内的实拍光圈就是依据这里的数值同步设定,也就是说镜头光圈是在机顶测光窗看读数、用镜头座右上角的光圈拨轮来调整设定。

“独眼龙”测光系统必须严格遵循先设定胶卷感光度,再用测光表测定正确曝光量,然后才能根据需要调整光圈和快门的曝光组合,这是因为在测光窗口看到的光圈数值就是与镜头同步的实际曝光值。“独眼龙”的测光读数需要通过观察机顶棱镜左侧长圆形小窗口内(图10)或者取景器内的追针来读取,测光方法可以像现在的“快门优先”那样先设定好预选的快门速度,再调整光圈拨轮直到指针停在机顶内的圆圈中间或者取景器内的三角形豁口中间,即可拍摄。其中光圈可以停在任何位置达到故意过曝、欠曝、正常曝光的目的,如果指针不能达到想要的最佳位置就要重新选择快门速度。该机测光时也可以预先设定光圈值再调整快门速度,这就类似于“光圈优先”曝光,但由于快门只能整挡位调整会使测光表针跳跃较大,所以最好两种方法结合使用。

注意:绝大多数机械快门相机都不能把快门时间放在两挡之间,如果此时硬把快门按下去就会造成内部机件严重损坏,全机械的“独眼龙”也不例外!

虽然“独眼龙”的机外测光方式并不先进,但是它却既可以测量反射光也可以测量入射光,我们可以站在被摄物体的位置面向光源测量入射光,再转回身来对被摄物拍摄,用这个方法测光更准确、更适合拍人像。如果朝向被摄体测光读出的数值就是反射光,拍摄山水风光、建筑风光、街头抓拍等常规题材很方便。

该机测光表头前面的蜂巢式镜片是个类似“中央重点平均测光”的附件,这个可拆卸的测光附件可不能丢失。要是测光角度不变,那么摘掉蜂巢镜片测得的光圈值会比安好蜂巢镜片的读数小1.5~2挡光圈。

该机测光表头的下方有一个光圈拨叉(图11上面红色圆圈内),安装不同口径镜头时,镜头根部的缺口会顶推拨叉使光圈拨轮同步变化,此时表头上部光圈显示窗口内的三角标会同步显示该头的最大光圈,同时镜头卡口内的下方也有一个光圈拨叉与镜头光圈连接同步调整(图11下方的红圈)。“独眼龙”镜头收放光圈都是由机身内的这个光圈拨叉控制,当转动光圈拨轮时这个拨叉就给镜头光圈定位了。

有个问题要特别注意:测光表头中的光圈调节是靠一根环形细钢丝,如果机身上长期安装最大光圈小于F1.4的镜头,这根细钢丝就会因为疲劳而失去弹性,再装上更大光圈镜头时,测光表头的同步光圈就不能回到最大光圈位置,造成测光、曝光失准。因此使用“独眼龙”,除了F1.4标头以外的其他镜头都应该与机身分开保存,而且每次拍摄完毕后要将光圈拨轮调到最大光圈,如果发现光圈没有开到最大就用手拨一下光圈拨叉使其开到最大。一旦这根细钢丝已经因为疲劳失去了足够的弹力,把它取出来捋直了再装回去即可,实在不行可换一根长短合适、弹力更强的新钢丝。

感光度调节系统、倒片装置和可更换后背

“独眼龙”的快门按钮、计数器转盘、快门数值转盘(兼曝光补偿)、感光度转盘都是联动的(见图03),胶卷感光度范围是德制9~33 DIN或者美制ASA5~1300,感光度的设定会直接限制快门范围。例如:使用21 DIN/ASA 100的胶卷时,快门范围是B,1~1/1000秒;使用18 DIN/ASA 50的胶卷时,快门范围是B,1~1/500秒,没有1/1000秒;如果装上27 DIN/ASA 400的胶卷,快门范围是1/2~1/1000秒,没有B门和1秒。调整感光度时要先提起上层的快门转盘,同时旋转下面的感光度转盘,对准位置落回定位槽即可。快门转盘紧压在感光度转盘上方,计有B、1~1/1000秒共12挡,另有2×、4×曝光补偿标志,上下两层转盘之间的间距极小、字体也很小,调节起来累眼又累手。

“独眼龙”卷片扳把的行程是190度,十分顺滑,按下快门之后反光板可以自动复位,但是光圈仍然停在收缩状态会使取景器内变暗,需要重新上快门后光圈才能再次开到最大,此时也可以用光圈拨轮将光圈开到最大。

“独眼龙”采用横走式帘幕快门,闪光同步时间1/60秒,用黄字标识,低于1/30秒的慢门数字用黑色,而短时间快门用红色标出,同时提醒此时不能使用闪光灯。

“独眼龙”的计数器采用倒计数方式显示的是剩下没拍过的胶卷张数,归零靠手动逆时针转动带窗口和箭头的黑色边条(见图03),如果转过了头不能退回去,只能是再转一圈。过卷上快门时,计数器数字盘不动而是黑色边条旋转退位倒计数,当按下快门钮时计数器盘也会随着快门按钮上下同步移动。该机自拍器扳把位于镜头座右侧,上好快门后按下扳把拍摄,会有12秒延时。

“独眼龙”机顶左侧是一个带备忘盘的大旋钮(见图12),备忘盘上提示了彩色日光型、彩色灯光型和通用型三个三角标,定位参照点就是退卷标示“R”。退卷时,既可以转动大旋钮,也可以向外翻出退片摇把,转动摇把退卷。倒完胶卷后再旋开机底另一侧开后盖旋钮(图13)即可卸下后背取出胶卷。

“独眼龙”的后盖与康泰时(Contax)旁轴系列一样,都是整体拆卸的,内部十分简洁(图14),卷片轴可拆卸,操作不便又容易丢(图15)。

哈苏、禄莱6008、玛米亚RB67等120专业相机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能换胶卷后背,这一功能在当年的135相机中十分少见。不过“独眼龙”却能够随时、随地、随意地更换胶卷后背(图16)。它的胶卷后背上保留了非常实用的感光度备忘表和胶卷种类备忘表(包括黑白、彩色日光、彩色灯光、红外线胶卷等),当装卸胶卷后背时要预先上好快门,拍摄时按下后背上的卡锁抽出挡光板即可(图17)。长期不用时,为防止快门弹簧疲劳需要释放快门,就要在最后一次拍摄后不上快门直接插好挡光板,再拍摄时抽出挡光板就能过卷、上快门。

使用胶卷后背,在装胶卷时先要扳开暗盒仓的卡锁抽掉舱盖,然后抽出挡光板后再旋开卷片舱盖(图18)。它可以随时中途退卷,把未拍完的胶卷取出来,但要剪断胶卷就得用暗袋或者到暗房中解决了。

当北方地区进入冬季、环境温度和湿度太低、胶卷储存时间太久等造成胶卷变形、打卷甚至断裂时,往胶卷背里挡光板时就会被变形的胶卷顶住插不进去。这时候要马上抽出挡光板并且过卷、拍摄,多拍摄几张后再试着慢慢挡光板,直到能够正常插到底。接着马上退出这个变形的胶卷,不要再继续使用。如果胶卷已经碎裂或者变形卡住,只能硬卷过去把它拉断,千万不要用挡光板硬顶,那样只会把胶卷顶碎挡住底槽甚至刺破帘幕,损坏相机。

收藏佳品

“独眼龙”是整个康泰瑞克斯(Con-tarex)系列的龙头,该系列后来又生产了牛眼(Contarex BulLseye,1959~1966)、特别版(Contarex Special,1960~1963)、专业版(Contarex Professional,1966~1967)等多款专业机身,推出了15mm F315、35mm F4 DA(移轴)、500mm F4 5(反射)、40-120mm F2.8等众多镜头和可换后背、取景器、高速电动卷片器、450张弹鼓式后背等众多附件,直至1975年该系列停产。

“独眼龙”镜头中最具传奇色彩的就是它的卡尔・蔡司超级Q Gigantar 40mm F0.33标准镜头(Cart Zeiss Super Q Gigantar40mm F0.33,图1 9)。1960年代前后,德国、日本和前苏联等相机生产大国玩起了“比谁的标头光圈大”的“游颉保市场上相继出现了F1.0、F0.95等口径越来越大的135相机标准镜头。于是,1966年在“独眼龙”的镜头群中出现了一只令众厂家震惊的40mm F0.33标准镜头。不过,这只镜头根本不能拍照,是当时蔡司・依康(ZEISSIKON)公司一个叫Herr Wolf Wehran的公关人员为了讽刺其他厂家的大光圈竞赛而开玩笑设计出来的。但就是这世界上仅此一只不能拍照的镜头,在2011年的拍卖中被人以8万欧元的高价买走!

与当时的日本单反相机如尼康F2A等相比,“独眼龙”尽管机械加工工艺极其精湛,光学性能极为优异,但体积、重量大、操作过于复杂、故障率高、自动化程度低,售价又居高不下,在与日本单反相机的竞争中败下阵来。不过,作为收藏品,它却十分优秀,目前eBay上的价格从人民币2000多元到2万元不等。而它的众多光学性能优异的镜头,则被很多人通过转接环用在了数码相机上,继续发挥余热。

上一篇:峻程:行走在东非大裂谷 下一篇:自强是幸运的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