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道经中的“搏颊”

时间:2022-08-15 06:15:52

摘 要:“搏颊”(亦作“自搏”)是魏晋南北朝道经中一个常见的词语,表“击打面颊”之义。在早期道教文献中,常与“叩头”相连而用,是道教斋醮仪式中的重要程序,其目的是谢罪、首过。到东晋义熙初,道教仪式中省去了这种“打拍法”,致使后人因不了解“搏颊”之俗,而对该词产生诸多误解。本文以道经语料为依托,同时参以佛经及传统文献典籍用例,以期廓清其意义内涵。

关键词:道经 搏颊 叩头

曾良先生《敦煌文献词语续释》(2005:259~266)一文对敦煌文献中的十多个词语作了深入的探讨。它把《太上洞玄灵宝升玄内教经》中的“搏颊”一词释为“在地上叩头”之义,曾先生分析说“向人求请、哀求时,最符合民俗常理的是头脸搏击于地”。这与道教文献中的用例不尽相符,尚可推敲。

“搏颊”是道教谢罪、首过仪式中的重要程序,道经中用例甚多,常与“叩头”前后相连使用。且“叩头”多在“搏颊”之前。如:

(1)入靖东向恳,三上香讫,八拜,便脱巾帽,九叩头,三搏颊。(《老君音诵诫经》18/214a)①

(2)初上章籍时,于靖前南正北向行立定位,各八拜,九叩头,九搏颊。(《老君音诵诫经》18/214a-214b)

(3)当作会时,主人众客前向香火,八拜叩头,三十六搏颊,满三讫,再拜。(《老君音诵诫经》18/216a)

(4)飞龙元君头戴七曜紫元流光,衣七色云罗素袿,二素共乘青虹之云,飞琼紫盖,十二飞麟,从太华玉女三十二人,徘徊洞清之上,西南而行,便六拜,六叩头,六搏颊。(《洞真太上八素真经服食日月皇华诀》33/485a)

由以上诸例可以看出,“搏颊”与“叩头”为前后相连的两个行为动作,其前常带数词,表明施行动作的次数。

在道经的有些用例中,“搏颊”与“叩头”可凝聚成形式上较为紧密的“叩头搏颊”。如:

(5)还复位,礼监度三师,各三拜。次还读,前谒十方版及五师版,依前面方所,唯五师向西。毕,长跪大谢,弟子叩头搏颊无数。(《太上洞玄灵宝授度仪表》9/854b)

(6)令曰:父有疾厄,儿受天师大治在身,父当冠带巾褐,叩头搏颊,子方入治奏章。(《赤松子章历》11/191a)

(7)臣等凡愚,事在宣扬三洞之旨,不忍所见煎厄之急。大小元元向臣等叩头搏颊,告诉丹赤,求乞救济。(《太上洞神洞渊神呪治病口章》32/720b)

(8)今故烧香,自皈依师尊大圣众至真之德,得道之后,升入无形,与道合真。毕,叩头搏颊各九过止。(《洞玄灵宝长夜之府九幽玉匮明真科》34/386b)

(9)又再拜,便于礼处伏地,以简叩头搏颊。(《云笈七签》卷四十一《朝礼》)

(10)臣某诚惶诚恐,稽首再拜,便于彼处地上伏地,以简叩头搏颊,讫,起立。(《云笈七签》卷四十五《朝真仪》第九)

“搏颊”亦可作“自搏”,与“叩头”凝合为“叩头自搏”或“自搏叩头”,在此二动作前有时还可添加修饰成分。如:

(11)逢天大神戒书文,反覆思计念之,过多,无有解已,叩头自搏而啼鸣,有身不能自正,而反多怨,禁书致重,而自触之,致命不寿。(《太平经》卷一百一十《善仁人自貴年在寿曹诀》)

(12)其家贫者,能食谷知味,悉相呼叩头自搏仰谢天,天原其贫苦,祠官假之,令小有,可用祠。(《太平经》卷一百十四《不可不祠诀》)

(13)自归于天,首过自搏叩头,家无大小,相助求哀。(《太平经》卷一百十四《病归天有费诀》)

(14)当各斋法信,并辞便当,更共苦请,相黠言曰:叩头自搏,血出斛数,亦要莫止。(《太上洞玄灵宝智慧定志通微经》5/895c)

(15)今日大庆,万愿开陈,谨自首谢,归命天尊,乞神乞仙与真合同门户,兴泰善缘,来生世世罔极,长享自然。毕,便解巾,叩头自搏各九十过,止。(《太上大道三元品诫谢罪上法》6/583a)

(16)太上道君曰:若有君臣、父子、兄弟、夫妇、大家、奴婢,各欲悔过者,皆当为师设礼,叩头自搏,整身自检,清肃恭敬,专心正念,奉承教命,法师当于高座上,为讲诵首悔之文。(《太上洞玄灵宝宣戒首悔众罪保护经卷中》6/906a)

(17)若用科仪,当称斋主姓名、年纪、户口多少,令斋主再拜稽首,仰,三自搏,伏地叩头。(《太上洞玄灵宝宣戒首悔众罪保护经卷中》6/901a)

(18)第一,再拜稽首,叩头,仰,三自搏。(《太上洞玄灵宝宣戒首悔众罪保护经卷中》6/901a)

“搏颊(自搏)”“叩头”有时可缩略为形式上更为紧密的“叩搏”。如:

(19)谨身正服,斋整严肃,舍离骄慢,无有怠替,礼拜叩搏,每事尽节。(《洞玄灵宝斋说光烛戒罚灯祝愿仪》9/821b)

(20)人身欲与三尊同者,清斋精思,礼拜存之,日一过如此,初下礼六拜,后重上,不须礼,下则二拜,叩搏愿念如法,羸者心拜也。(《太上老君大存思图注诀》18/721c)

(21)高上科曰:凡人学道,守心真一,施行善笃,终未感悟……久染风尘,曲辱不计,遭逢凶横,叩搏乞过,累遭轗轲,不以为恚。(《洞真太上八素真经三五行化妙诀》33/472b)

(22)今至心归命上相青童君,仍礼三拜,拜毕,仍伏,密叩搏各三。(《洞真太上八素真经三五行化妙诀》33/476c)

(23)卷授与弟子,男左手,女右手取,绕腰后度三过,插怀中,又拜,九叩搏,都毕。师起上香。(《上清河图内玄经》卷上33/824a)

从上述例子可以看出,“搏颊”(亦作“自搏”)与“叩头”是经常相伴出现的两个动作,“叩头”表示认罪或者求饶,“搏颊”则是自我惩罚的意思,这本是两个相关的行为,先是承认罪过,然后作出惩罚。从例(17)“仰,三自搏,伏地,叩头”中可以看出,既是“仰”而“自搏”,“搏颊”就不当是“头脸搏击于地”。

“搏颊”(亦作“自搏”)和“叩头”表示两个密切相关、相承的行为,所以在形式上可以凝合为紧密的“叩头搏颊”(或“叩头自搏”)、“叩搏”。即便如此,它们之间也依然是有分别的,如例(8)“叩头搏颊各九”与例(22)“叩搏各三”中的“各”字即表明此为两个动作。

魏晋时期,道教对西南地区影响较大,一些地名就记录了这些影响的痕迹,庶几可以作为考证词语意义的佐证。据《华阳国志》卷四《南中志》载:“有牛叩头马搏颊坂,其险如此。”清人赵一清《水经注笺刊误》“马搏颊坂”条按语云:“颊,《方舆纪要》作颡,《说文》,颊,面旁也。非能搏者,颡之训为额,《易说卦传》其于马也为的颡,是也。”赵氏不晓“搏颊”之俗,泥于字面之义,以不误为误。杨守敬、熊会贞《水经注疏》卷三十六“马搏颊坂”疏引吴颖芳曰:“颊字亦通。《道藏》,道家拜天,名曰搏颊拜。崖岭峻险,马必低首拳蹄以上(按:如人击打面颊之动作),有如搏颊,坂由此以得名也。”吴颖芳的解释溯源追本,一语中的。“牛叩头马搏颊”从侧面形象地描述了山坡的险峻。唐人苏颋在《夜发三泉即事》中写道:“搏颊羸马顿,回眸惴人跌。憧憧往复还,心注思逾切”。“搏颊羸马顿”即是描写路途险峻,羸马“低首拳蹄”(如同“搏颊”)以上的艰难情状。

“搏颊”(自搏)不仅是道经中的常见词语,在佛经及传统文献典籍中也有一些用例。如:

(24)佛以何缘,处于小聚,灭度去乎。民皆顿地,叩头者搏颊者槌心刮面搣发,裂衣蹹地啼哭。(白法祖《佛般泥洹经》卷下,1171a~171b)②

(25)生时作罪今胎此楚毒,欲屈手搏颊求乞哀助,而手被挛格不得至颊。(释道世《法苑珠林》卷九十一,53 /958c)

(26)耶祇口噤不能复语,但举手自搏,从佛求哀。佛便放威神,鬼神皆怖而走。耶祇便得稣息,更起叩头。(沮渠京声《佛说耶祇经》,14/829b)

(27)汝今云何执持口噤不能复言,但手自搏。(旻宝唱等《经律异相》卷三十七,53/201b)

(28)长者口噤不能复言,但得举手自搏而已,从佛求哀悔恶归善,佛便以威神救度长者。(释道世《法苑珠林》卷九十,53/952c)

在佛经中,“搏颊”(亦作“自搏”)也是一种表示谢罪与求乞的行为动作。据语境分析,例(24)“叩头者”“搏颊者”前后相连而用,“叩头”与“搏颊”当是两个不同的行为动作,此与道经中“叩头”“搏颊”意义相同。例(25)中前面说“屈手搏颊”,后面说“手被挛格不得至颊”,例(26)、(28)中的“举手自搏”,例(27)中的“手自搏”,都可以看出此动作跟“手”和“颊”有着直接关系。《广雅·释诂三》:“搏,击也。”可知“搏颊”(亦作“自搏”)即是“以手击打面颊”之义。道经与佛经中“搏颊”的不同之处在于,道教典籍中“搏颊”经常与“叩头”相连而用,其前往往有具体数词,说明施行动作的次数,已是有着明确规范性的仪式行为。但佛经中的“搏颊”只是人们在忏悔与哀求时一个临时性的作为。

(29)读券文适讫,辞穷咋索,仡仡叩头,两手自搏,目泪下落,鼻涕长一尺。(王褒《僮约》)

(30)曜对曰:“囚撰此书,实欲表上,惧有误谬,数数省读,不觉点污。被问寒战,形气呐吃。谨追辞叩头五百下,两手自搏。”(《三国志·吴志·韦曜传》)

(31)文帝入绍舍,见绍妻及后,后怖,以头伏姑膝上,绍妻两手自搏。(《三国志·魏志·文昭甄皇后传》裴松之注引《魏略》)

(32)赵熹字伯阳,南阳宛人也。少有节操,从兄为人所杀,无子,熹年十五,常思报之。乃挟兵结客,后遂往复仇。而仇家皆疾病,无相距者。熹以因疾报杀,非仁者心,且释之而去。顾谓仇曰:“尔曹若健,远相避也。”仇皆卧自搏。(《后汉书·赵熹传》)

(33)酋田元猛者,不胜其愤,尽缚来使,斩刳于柱,次至成,成搏颊求哀,元猛素事佛,乃不杀,押而遣之。(魏泰《东轩笔录》卷七)

(34)如半山《观棋》诗云:“旁观各技痒,窃议儿女嗫。讳轮宁断头,悔悟乃搏颊。”亦曲写人情之妙也。(吴聿《观林诗话》)

(35)如半山《观棋》诗云:旁观各技痒至如萨里干,资性贪愚,同恶相济,昨在同州,已为李世辅擒缚,搏颊求哀,仅脱微命。(《续资治通鉴·宋高宗绍兴十年》)

以上是传统文献典籍中“搏颊”(亦作“自搏”)的一些用例。由于传统典籍中“搏颊”用例不多,所以人们对此词较为陌生,再加上在表示“悔过与哀求”的情景时文献典籍中多用“叩头”一词,并且该动作一直存留于我们的礼俗之中,所以当“搏颊”出现在类似语境时,极易让人产生误解。如例(29)“自搏”,唐人李贤注:“自搏,犹叩头也。”而清人王鸣盛在《十七史商榷·后汉书七》“自搏”条认为:“自搏,以手自搏击,悔过而痛自责之意。”王云路(1995:16)也说:“此注未确,而一些辞书也据此而径释‘自搏’为‘叩头’,甚误。”看来至唐代,人们对“自搏”已不甚了解,这种情况的出现,我们认为跟道教仪式中去除“搏颊”有很大关系,下文将会对此进行讨论。例(33)也极易让人产生误解,前面说“尽缚来使”,后面说“成搏颊求哀”,作为使者之一的“成”被缚之时,手如何搏击于面呢?例(35)与例(33)情形相同,“萨里干”既然“已为李世辅擒缚”,那他又如何自搏其面呢?好像此二例理解为“叩头”更为恰当,其实不然。因为人在被缚之时,“叩头”也非易事。此处“搏颊”所表明的是“求哀”时的情状,犹古人奏章和书信落款用语中的“顿首死罪”“顿首上言”“叩头死罪”“顿首”等,若泥于字面意思,则难于索解。

“搏颊”(亦作“自搏”)本是人们现实生活中悔恨、自责时的一个行为动作,从民间兴起的道教把它吸收了过来,并且当作一种仪式行为加以推行。从现存语料看,“搏颊”作为道教一种规范的仪式被施行,不晚于东汉末魏晋初,早期天师道“涂炭斋法”中就有此动作,完整的“涂炭斋法”已不传,但从佛道二教论辩的作品中可发现其部分内容。《弘明集》卷七《折顾道士》载:“首冠黄巾者,卑鄙之相也;皮革苫顶者,真非华风也。贩符卖箓者,天下邪俗也。搏颊扣齿者,倒惑之至也。反缚伏地者,地狱之貌也。”此处所讥讽的就是太平道的装束和早期天师道涂炭斋仪。又卷八《辨惑论》载:“涂炭斋者,事起张鲁,氐夷难化,故制斯法。乃驴(马展)泥中,黄卤泥面,擿头悬柳,埏埴使熟。此法指在边陲,不施华夏,至义熙初,有王公其次贪宝惮苦,窃省打拍。吴陆修静甚知源,僻犹泥揬额悬縻而已,痴僻之极,幸勿言道。”据此可知,早期涂炭斋法比较重要的一点就是“打拍”。“其功能是为了治病,通过打拍悬头等自虐的方式向神忏悔自己的罪行,以求宽恕,从而疾病离身。”(汪桂平,2002:50)卷八中的“打拍”即是卷七记载的“搏颊”。唐人释道宣《集古今佛道论衡》:“醮祭多陈酒脯,求恩唯索金银。礼天曹而请福,拜北斗而祈寿。淫祀之党充斥未亡,衒惑之徒罝罔纲纪,加又叩头搏颊衔板缠绯,三点九閟之方,丹门玉柱之术。既无惭于父子,宁有愧于弟兄,并是汝天师之法。”其中的“叩头搏颊衔板缠绯”即是对天师道涂炭斋法的概括描述。

但随着偏安于汉中政教合一的张鲁政权投降曹操,汉中人民大量北迁。曹魏以后,道教内部又开始出现了组织涣散,科律废弛的局面,“很多高级士族又加入道教,道教开始分化,一部分向上发展,‘攀龙附凤’,参与宫廷政治,成为为封建统治服务的驯服工具”(卿希泰,1988:222~223)。随着道教由民间宗教逐渐变为上层化的士族宗教,而士族阶层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孝经·开宗明义章》即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的告诫,这无疑对他们整顿改革道教仪式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据《弘明集》卷八《辩惑论》记载“至义熙初,有王公期次贪宝惮苦,窃省打拍”,即是省去了“搏颊”的仪式。经过陆修静改造过的“三元涂炭斋”已看不到对“打拍”的记录,陆修静《洞玄灵宝五感文》:“三元涂炭之斋,以苦节为功……法于露地立坛安拦格,斋人皆结同气,贤者悉以黄土泥额,被发系着栏格,反手自缚,口中衔璧,覆外于地,开两脚,相去三尺,叩头忏谢,昼三时向西,夜三时向北。”虽然陆修静所撰的斋法中无“搏颊法”。但后来的上清斋法和灵宝斋法中依然记载着这种“搏颊”(或作“自搏”)行为。对于这种情况,正如汪桂平(2002:53)所说:“早期涂炭斋法中打拍法,因为粗野苦痛而被东晋王公期除去,但是这种打击面部以谢罪的搏颊法作为一种谢罪手法和象征因素却在许多斋法中保留下来。”

当“搏颊”仅仅作为一种谢罪手法和象征因素存留在斋法中时,实际上它在斋醮仪式中已经成为了一个词语点缀,人们对其确切意义渐渐地就不甚清楚了。而它又经常出现在表“谢罪、忏悔”的语境之中。这两点当是导致人们误解“搏颊”为“叩头”义的决定性因素。

(本文系宁波大学人才工程项目[文]“南北朝天师道文学献词汇心质描写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批准号:ZX201200010。)

注 释:

①本文所引经文,据北京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

1988年版影印本36册明《正统道藏》。如(老君音诵戒经18/214a),指此例出自《正统道藏》第18册,第214页,a代表上栏(a、b、c分别代表每页经文的上、中、下三栏)。后皆类此。

②本文所引佛经经文,据《大正新修大藏经》。如:(白法祖《佛

般泥洹经》卷下,1171a~171b),指此例出自《大正新修大藏经》第1册,第171页,a、b代表上栏和中栏(a、b、c分别代表每页经文的上、中、下三栏)。后皆类此。

参考文献:

[1]曾良.敦煌文献词语续释[J].敦煌吐鲁番研究,2005,(8).

[2]王云路.《太平经》词语诠释[J].语言研究,1995,(1).

[3]汪桂平.道教涂炭斋法初探[J].世界宗教研究,2002,(4).

[4]卿希泰.中国道教史(第一卷)[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

(田启涛 浙江宁波 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 315211)

上一篇:建立学校流行病预防促进计划 下一篇:宋代科举考试防弊举措及其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