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院校高职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报告

时间:2022-08-15 05:44:40

地方院校高职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报告

摘 要:目前,地方高校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并不容乐观。本文通过对地方高校高职毕业生在求职状况、就业指导、就业政策与就业市场等方面的调查,尝试从政府、用人单位、学校以及学生个体等多层面,提出解决高职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地方院校 高职毕业生 就业状况

近年来,在高校扩招和市场需求的刺激下,高职院校的数量与规模不断扩大,同时一些本科院校凭借其教学资源和市场等优势,也争相开办高职类专业,高职毕业生数量逐年攀升。目前,受整体就业状况的影响,高职毕业生就业率低和就业难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尤其是一些办学规模小,资源相对匮乏的地方院校,其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处境更加艰难。为进一步了解地方院校高职毕业生目前的求职状况与就业期望,以及与其就业相关的就业指导、就业政策、就业环境等,笔者选取娄底地区有代表性的两所地方院校――娄底职业技术学院和湖南人文科技学院职教部为例,对该校2011届高职毕业生开展了就业调查,并提出解决高职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对策。

1.地方院校高职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查

为了保证调查资料的客观性和准确性,本次调查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针对上述两所高校不同专业的在校高职毕业生,对其就业期望与实际就业的相关问题进行实证调查。问卷涉及高职毕业生对当前的求职状况与就业期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政府就业政策、市场需求与就业环境,以及高职毕业生与本科毕业生及社会其他人群就业的优势与劣势等几个方面。

1.1毕业生求职状况与就业期望

1.1.1求职现状

在当前就业问题日趋严峻的背景下,虽然某些地区、某些高职院校出现了就业、招生两旺的喜人势头。但总体而言,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并不理想。事实上,近几年高职毕业生的一次就业率一直维持在50%左右,远没有那些让人乐观的上报统计数字那样美好。根据笔者2009年5月份对娄底职业技术学院部分毕业生的问卷调查,从调查统计数据来看,虽然模具设计与制造、电算会计、数控技术、酒店管理等都是近年来就业的热门专业,但毕业生的就业率并不高,已签约或有签约意向的仅占总调查人数的56%。可想而知,那些就业相对冷门的专业,其毕业生的就业状况更不乐观。

1.1.2薪酬期望

据调查,多于一半的学生,将自己的起薪集中在1000-2000元/月之间。这一估价趋向合理化,说明毕业生的就业心态正趋向实际。薪酬期望水平总体比前几届毕业生有所降低。就相对经济发达地区而言,薪金期望的心态较实际。同时也应该看到,在调查数据中,还有32%的学生的薪酬期望值在2000-2500元/月,12%的学生希望月收入在2500元之上。但根据目前劳动力市场的薪酬水平,无论是发达城市还是一般地区,对刚刚踏入社会的高职毕业生来说还是有些偏高,超出了就业市场的实际,这也是造成部分高职毕业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

1.1.3就业意向

笔者针对毕业生的就业生涯规划展开了调查。其中有68.3%的被调查者选择了直接就业,13.1%的选择继续深造,8.2%的选择自主创业,10.4%的选择先工作后深造等。由此看出,大部分毕业生选择直接就业,说明过半的学生都能够认识到高等教育快速发展之下就业形势的严峻性,一步到位的思想己经得到改变;小部分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证明与以往相比高职毕业生的创业意识有所增加,但仍需要高职院校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引导。其次,在就业地区和岗位方面,毕业生期望的就业地点依次是非国营企业、国营企业、事业单位、国家机关。高职生愿去企业的人增多,这与企业广阔的发展空间是分不开的。据资料统计,中小企业提供的就业岗位占我国城镇就业总规模的75%左右。[1]非国有企业在吸收高职毕业生就业,缓解我国就业压力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看出,当前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趋向比较切合实际,这与高职院校培养应用性人才相一致的。

1.2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与就业指导的调查

1.2.1专业设置

高职教育是给予学生从事某种职业能力的教育,职业能力和职业技术培养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高职教育一直坚持面向基层,面向生产、管理和服务第一线,在专业设置上,紧密结合了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对口培养许多用人单位迫切需要的、能在第一线解决实际问题的专才。高职教育的这些特征使得高职毕业生与普通本科生本比,在就业市场上更具优势。在调查中,约有67%的学生肯定自己目前所学的专业在今后的求职过程中具有不同程度的优势。可见,整体而言,高职毕业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就业前景较有信心,对学校的专业设置较为认同。

1.2.2教学模式

高职院校以培养能胜任生产、服务行业基层岗位工作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为具体目标,其教学内容、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按适应职业岗位群的职业能力来确定,十分强调实践训练和动手能力的培养,这使得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比普通院校培养的学生更具有实用性、技能性、“向下”性的特点。[2]在调查中发现,约占72%的学生认为自己专业和就业方面的技能与知识主要来源于学校开设的相关课程。同时,学生也很重视在校参加实践锻炼的机会,认为获得社会适应能力与工作能力的有效途径是专业学习和参加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由此可以看出,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突出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比较贴近学生就业的实际需求。

1.2.3就业指导

就业指导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毕业生能否成功的就业。据调查,约70%的毕业生对就业指导工作的实效性不太认可。虽然该学校成立了就业指导中心,但是由于缺乏经费投入和比较固定的专职人员,就业指导工作往往形式居多,缺乏实质性内容。同时调查发现,高职毕业生希望提供的就业服务主要是面试技巧与就业信息等。这主要因为大部分高职院校没有开设专门的就业指导课程,缺乏必要的求职技巧,而且在求职中,信息关系命运,谁的就业信息多,谁就有可能在求职中占有优势。因此,就业面试技巧与就业信息应成为高职院校就业指导中的核心内容。

1.3政府就业政策的调查

1.3.1就业政策的实效性

目前,国家对高校毕业生实行“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的就业政策,要求打破毕业生籍贯、地域等限制,允许自由择业。但是具体到个别地方上,就业政策却仅仅停留在口头重视、形式引导层面。在近几年的毕业生就业实践中,人们普遍感到高职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受地方保护政策的限制非常大,没有形成一种人才合理流动的机制。比如,为保证本地区高校学生的就业率,一些省辖市规定不接收同类职业院校外市籍生源的毕业生。事实上,这些地方性的就业政策一定程度上违背了国家的就业方针,也限制了毕业生的就业范围和自由。[3]同时,就业政策和措施与大学生的实际状况和需求仍存在不同程度的差距。调查结果表明,58.6%的毕业生对就业政策的效果并不认同,各地方关于毕业生就业政策措施的实效性仍有待提高。

1.3.2就业政策的落实程度

为推进职业教育的发展,国家和地方制定了一系列针对高职院校及学生的优惠和扶持政策,如设立职业教育专项经费、增加公共财产投入、实施职业教育扶贫计划、增加学生奖学及助学项目和额度、设立专业针对高职学生的国家财政补助金等。同时,为促进毕业生顺利就业,国家制定了鼓励高职毕业生自主创业的贷款担保、减免税费、保障贫困毕业生优先就业等优惠政策。为了解就业政策的落实情况,笔者从“国家或地方对学校的资金投入是否到位”和“学杂费用补助及减免是否到位”两方面展开调查,发现就业政策和措施的落实情况并不尽人意,主要由于实际工作中执行贯彻的脱节,导致相当一些政策措施仍然无法实施,或得不到全面落实,从而严重影响了高职毕业生的就业。

1.4就业市场与就业途径的调查

1.4.1就业市场

就业市场的需求和用人单位的择人标准,是影响毕业生就业率至关重要的因素。调查中毕业生普遍认为,用人单位关注的条件的排序依次是:工作经验、专业技能、学历文凭为、综合素质和学校名气。由此可见,工作或实习经验已经成为了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最大的障碍。这主要与当前单位的用人观念有关,许多单位为了节省成本,都愿意招聘能够马上动手工作的人,在招聘时都打出口号,要求应聘者有相关的工作经验。但另一方面,高职毕业生掌握的专业技能和拥有的各种职业资格证书,成为了他们在就业市场上的通行证,在就业中占据重要竞争力,很大程度上弥补了高职毕业生工作经验不足的缺陷。同时,也弥补了他们因为学历文凭、综合素质和学校名气均较低,与本科毕业生相比较的劣势。

1.4.2就业途径

要提高高职院校毕业生成功就业的比率,离不开各种就业渠道的开辟和健全。目前毕业生主要通过学校和社会的各种招聘会、网络、职介服务中心、报刊等方式了解就业信息。可以看出,毕业生求职方式己经呈多样化,媒体和网络等手段也己经成为了大学生的求职方式。在访谈中了解到,大部分学生倾向于招聘会,主要原因是招聘会提供的岗位较多,选择的空间余地大,同时可以和招聘单位直接面谈,使双方直接达成协议,所以可以节省时间和成本,提高求职的效益。而网上招聘依旧不被毕业生看好,网上信息真假难辨是学生不信任网络招聘的主要原因。

2.地方院校高职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查结果分析

根据对娄底市两所高校中部分高职毕业生在求职状况、学校教育、就业政策、就业市场等方面的问卷调查结果,笔者认为,高职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程,它涉及的内容上至国家大政方针,下至学校教育目标以及毕业生个体心理。因此,解决高职毕业生的就业难题不是一个独立的学校问题,而应从政府、用人单位、学校以及学生个体等多层面去思考,并围绕着如何利用优势,消除威胁,如何减少劣势,赢得机会来展开。作为政府,首先应当加大对地方院校高职教育的投入力度,其次应拓宽就业渠道,为高职毕业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作为用人单位,应当打破“唯经验、唯学历”的陈旧观念,树立科学的用人观念。作为学校,应当构建与市场对接的办学模式,构建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体系,并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与服务。而作为毕业生本人,应当树立正确理性的择业观,并并注重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力争在日趋激烈的就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基金项目:湖南人文科技学院青年基金《基于SWOT理论的地方院校高职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2009QN25)》。

参考文献:

[1]曾湘泉.我国劳动力供给变动预测分析与就业战略的选择[J].教学与研究,2008(6).

[2]高林,鲍洁.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创新[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P23.

[3]张伟,任建明.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方向与政府角色定位问题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9(3).

作者简介:

曾斌(1980-),男,湖南娄底人,湖南人文科技学院经管系讲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上一篇:农村社区教育非学校教育部分的发展现状研究 下一篇: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差异化人才培养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