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湖吹皱春波丽

时间:2022-08-15 05:13:28

摘 要:为加强中学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突出培养学成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校创办了刊物《海天》,增强了学生的成就感,有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有利于学生个性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自由遐想;人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01-089-1

诸葛亮躬耕於南阳,未出茅庐已定天下三分。巴尔扎克藏身绿阴,用如椽之笔征服了世界,创造了无与伦比的《人间喜剧》。《海天》文学社的序幕,竟然是从卧龙边、靴子河畔拉开的。根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要加强中学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突出培养学成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大中的教师在教学中探索到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创办刊物《海天》。

语文教师从开学初要求学生每人自备一本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依据随笔写作的“三不一需”原则:文体不限,字数不限,篇数不定,需真情实感。经多次实践,我校教师规定了随笔的八种体例:“七彩阳光”、“奇文共赏”、“生活随想”、“放飞理想”、“诗苑漫步”、“小说丛林”、“星语心愿”、“南冈风采”、“校友佳作”。以范文引路,尽快使学生入轨。

至此,《海天》已有二十五期问世,望着厚厚的刊物,师生感慨不已。每期的写稿、批阅、修改,那是我们生命中最美的一段时光,忘却时间,琐事隐退,静听花开,学生们写出的一句句如惊涛拍岸、如彩霞满天的文字,至妙处,或击掌,或沉吟,感慨于万物有灵的童心,驻足于真、善、美的人性,欣慰于世界大同的爱心。《海天》会成为一个品牌,一声召唤,一种凝聚。反思这次创刊实践,笔者启迪颇深。

首先,《海天》为学生提供了的“自由遐想”园地,增强了学生的成就感。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规矩多、要求多、条条框框多,造成学生怕写作文、怕写不好,始终处于紧张、严肃的氛围中,搞得身心疲惫,从而遏制了学生的写作兴趣,抑制了学生的潜力发掘。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需要依赖于兴趣。”正如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教育书简》中所言:“文理通顺而已……至于思想之高深、意境之超妙,皆关系于学养,习作课所不克任也。”每期刊物录用稿子八十几篇,这无非给学生提供了很大的自由翱翔的空间。对学生的优秀作品,我们会推荐至省级刊物、国家级。众多的发表机会激发了学生的写作欲望。

其次,《海天》是对生活作文的回归,有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海天》是学校课堂教育教学的补充和延伸,是学生成长过程中思考与探索的产物,在校园文化建设、丰富和活跃学生课余文化生活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作文要求学生关注周围世界,从日常生活中发现题材。学生更需走向课外,学会观察自然,感受、探索大自然;学会接触社会,感受社会带来的文明与进步;学会体验生活的真善美,感悟人生的价值所在和意义所在;从而进一步拓宽自己见识,丰富自己的阅历,形成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海天》坚持以培养学生文学爱好,激发学生阅读和写作兴趣,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水平,发展学生的良好个性为重点,已形成自己鲜明的特色。语文教师在戴桂林主席的带领下进行“创新作文教学研究与实验”等课题研究,在校领导的支持下与北京大学建立了远程教学,以便学生进一步打开心灵之窗,“让思想自由地飞翔”。

其次,创办《海天》的运作是开放的,有利于学生个性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目前,多样化的社会需求和激烈的社会竞争极其需要有个性的、有创新能力和开拓精神的各类人才。创办刊物作为学生喜闻乐见的实践方式,高度调发了学生的创造性。经过办刊的锤炼,同学们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得以明显提高。

其次,我们还设置“名师风采”版块。一方面推动青年教师成长,另一方面促进新老教师之间的经验交流,再者推进师生合作研究的机会。教师三日不弹,手生荆棘,而教师积极参与此项活动,能深知写作的酸甜苦辣,无论取材布局,遣词造句,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犹如游泳教练自己要善于游泳,钢琴教师自己要精于弹琴,道理是一样的。教师的参与写作能把理论和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改变以往活动中教师只会理论指导、高谈阔论的现象,有助于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写作实践,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写作水平,加快学生的进步。

再者,构建教师学生之间和谐平等的关系。教师充分利用《海天》这一平台,增进师生之间的了解,互相联络之间的情感,建立起一种良好、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一种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从多个方面、多角度去考虑学生的思想和内心。学生的发展是多方面的,每个学生的发展又是不同的,让有个性、有思考的学生在班级中树立起积极的示范作用;带动其他学生,帮助他们重新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积极地去发现他们的闪光点,积极地加以鼓励,壮大《海天》这支大部队。

“参与性”是21世纪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必须进行实践活动,必须创造一定的活动环境,调动学生自主性,引导他们“参与”教学的全过程。深刻的理性思考为语文课改指明了方向,也坚定了我们全体师生继续探索下去的信心。

新时代,新课改,新目标。新时代的高中生对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教师们应当告别旧的思维方式、教学模式,从实际出发,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充分发挥学生潜力和教师指引作用,去适应不同时代的要求,给新世纪的教学注入新的活力,给大中添上新的篇章。

[参考文献]

[1]李子健等.中国语文课程与教学:理论、实践和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上一篇:学校文化浸润下师生个性发展的实践研究 下一篇:提高地理高考一轮复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