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趋势分析

时间:2022-08-15 04:29:54

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趋势分析

摘要:农村居民消费对促进经济增长、实现城乡协调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数据显示,对河南省而言,尽管近年来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但食物支出占农村居民消费总支出的比例还是居于首位,为了促进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进一步优化,需要进一步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改善消费习惯以及消费环境。

关键词:农村居民 消费结构 变化趋势

居民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作为居民消费重要组成部分的农村居民消费对促进经济增长、实现城乡经济协调发展以及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都起着重要的作用。而研究居民消费结构,对了解居民消费行为、研究产业结构的变化乃至社会整体消费水平以及消费变动趋势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河南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现状

消费结构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人们在消费过程中所消费的各种不同类型的消费资料的比例关系。消费结构有实物和价值两种表现形式。实物形式是指人们在消费中,消费各类不同种类的消费资料的数量。价值形式是指以货币表示的人们消费的各种不同类型的消费资料的比例关系。以价值形式为例,2011年,河南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6604元,食品是第一大消费支出项目,消费额为1560元,占 36.1%;居住是第二大消费支出项目,消费额为847元,所占比重为19.6%;交通通讯是第三大消费支出项目,消费额428元,所占比重为9.9%;医疗保健消费支出居第四位,消费额为400元,所占比重为9.3%;衣着消费支出居第五位,消费额为363元,所占比重为8.4%;家庭设备消费支出居第六位,消费额为328元,所占比重为7.6%;文教娱乐消费支出居第七位,消费额为278元,所占比重为6.4%;其他消费支出居最后,消费额为117元,所占比重为2.7%。

二、河南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动趋势

尽管食品支出占农村居民的消费总支出的最大比例,但从动态数据来看,这一比例是日趋下降的,说明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正日益得到改善。

数据来源《河南省统计年鉴2012》

首先,从总体来看,食品支出所占比例下降、衣着支出比重趋于稳定、住房消费支出比重呈现周期性波动但总体是上升的,家庭设备及服务支出、交通通信支出和医疗保健支出比重上升,教育文化消费但所占比重下降。从上表可以看出,2000年以来,河南省农村居民各项消费支出的变动表现出不同的特点:恩格尔系数逐年走低,从2000 年的49.7%下降到2011年的36.1%;居住是食品消费之外的最大消费项目,过高的居住消费支出则会挤占其他消费支出;衣着消费额自2000年以来基本上逐年增加,但是其支出比重却呈现下降趋势;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消费支出呈现出总体上升趋势;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消费支出表现出显著的稳步增长态势,该消费属于发展型消费,其高速增长是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体现;交通和和通讯项目是增长最快的消费项目之一;医疗保健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也呈现出稳步增长的趋势;其它商品和服务消费比重在考察期内有波动,但整体呈现出上升趋势,该项目所包含的消费内容大部分属于享受资料,其消费比重的不断提高正是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又一体现。

其次,从消费支出的层次来看,消费结构由生存型逐步转向发展型和享受型。按满足居民消费需要的不同层次来分类,可以形成生存资料、享受资料和发展资料的消费结构。根据消费结构划分的定义,我们可以粗略地将吃、穿、住定义为生存型消费,将家庭设备、交通通讯、文教娱乐、医疗保健等支出定义为发展和享受型消费。数据显示,2000年河南省农村居民生存型消费的比例为72%,发展和享受型的比例为24.5%。到2011年,这两个比例分别为64.1%和33.2%。可以看到,随着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提升,消费结构逐渐升级,人们用于生存型消费的比重逐渐降低,用于发展和享受型消费的比重有较大幅度的提升。

最后,从消费支出的形态方面来看,消费结构由实物消费转向劳务消费。根据消费结构划分的定义,我们可以粗略地将食品、衣着、居住、家庭设备划分为实物消费,将交通通讯、文教娱乐、医疗保健划分为劳务消费。总体来说,在消费之中实物消费的比重会呈下降趋势,劳务消费的比重会逐步呈上升趋势。数据显示,2000年,河南省农村居民实物消费的比例为72%,劳务消费为19.2%,到2011年,这两个比例分别为64.1%、25.6%。

三、河南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存在的问题

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随着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其消费结构也在不断升级。尽管如此,与城市居民消费结构相比,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消费水平依然偏低、消费结构的城乡差距继续拉大、“轻吃重住”现象较严重。

河南省城乡居民消费二元结构明显,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12336元是农村居民的近3倍,2011年河南省农村居民用于吃、穿、住的消费占生活消费的64.1%,用于服务型消费的比例为33.2%。而城市居民用于吃、穿、住的消费占生活消费的56.8%,用于服务型消费的比例为39.3%。城镇居民在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耐用品拥有量、文教娱乐、医疗保健等方面的支出总量和比例都明显超过农村居民。由此可以看出河南省农村居民生活消费仍以满足基本生存需要为主,服务型消费支出比重偏低,消费水平偏低。不论是实际消费支出额还是基本消费需求估计值,2011年河南省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之间都存在很大的差距,这样大的消费差距的存在不利于建设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的和谐社会。2000 年,城乡居民消费水平2.91∶1;2010年则提高到2.94∶1,可见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问题并没有得到缓解,而是差距继续拉大。

2011年,河南省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6.1%,全国为 40.4%,明显低于全国水平;居住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为19.6%,高于全国18.4%的水平。2011年河南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6604元,低于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977元的水平。通常情况下,恩格尔系数越低,表明生活水平越高,而河南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低于全国农村的平均值,却不能说明河南省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比全国农村居民平均水平高。长期以来河南省农村居民在食品消费上相比较其他省份不太舍得花钱,也就是说轻吃重住房的观念在河南农村很多地方比较盛行。

四、河南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影响因素分析

影响居民消费结构的因素是复杂的、多样的。从宏观角度上看,影响居民消费结构的因素包括:居民消费水平、国民经济水平、收入分配结构、人口结构、价格水平、宏观经济政策、制度供给、流动性约束等等。从微观角度上看,影响居民个体消费结构的因素包括:个人及家庭收入、生活消费习惯及观念,家庭消费的生命周期、预防性储蓄等等。

1.居民收入

居民收入是影响消费结构最重要、最基本的因素。收入水平对消费结构的影响,首先表现在消费结构的层次性方面。表2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城乡居民收入的变化对消费结构的影响。高收入者在满足其基本消费支出后,有大量剩余资金在其他消费项目中消费,而且由于资金充足,高收入者在消费项目中更注重消费品及其服务的质量和品质,并追求享受。而低收入者的消费主要面向基本生活资料。因此在这组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中食品、衣着、住房消费比重比高收入在这方面的消费比重高的多。

2.消费观念和消费心理

农村居民的消费观念和习惯比较陈旧和单一,信贷消费意识不强。农村消费存在着“跨代消费”,绝大农村居民的消费支出都发生在婚嫁和盖房上,使住房支出比重一直是居高不下。从而使消费支出过度集中,使农村居民整体消费结构趋同。与城镇相比,农村更加讲究人情往来,请客送礼之风十分盛行,造成有限财力物力的大量浪费,严重的影响了农民正常合理的消费支出,造成合理消费需求的弱化。此外,文化水平的高低也制约着居民的消费观念。

3.消费环境

消费环境的约束主要表现在基础设施、养老保障制度以及市场环境方面。现有的基础设施在数量、规模、质量方面都不能满足农民的消费要求;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在农村人口日益老龄化的条件下,年轻人口负担加重,储蓄意向趋高,消费意向趋低;同时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教育费用成倍增长,教育费用负担大,医药费居高不下等问题弱化了农村居民的收入预期,降低了居民的消费意愿;消费品市场不成熟,农村市场流通体系不健全,流通秩序不规范,农村商品市场少,规模小,假冒伪劣商品盛行,严重影响了农村消费市场的发展。

五、优化河南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对策及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河南省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总体向好,消费结构日趋合理,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生存型消费比重过高、发展型消费和享受型消费比重偏低,说明河南省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还处于较低的发展阶段。为了提高农村居民的消费质量,使其消费结构更加合理,并逐步升级,需要采取多种途径。

1.增加农村居民收入,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增加收入是扩大消费、促进消费结构升级的根本措施。消费是收入的函数,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其消费支出的大小。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河南省农村居民收入增长较大,但与城镇居民相比仍然差距较大,而且也达不到全国农村居民的平均水平,这说明河南省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仍然处于较低水平,这样的收入水平直接阻碍着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因此,必须采取有有效措施增加农民收入。巩固联产承包责任制“耕者有其田”的农村居民根本的生存保障制度,降低农民失业风险;逐步完善对贫困人口和灾民的社会救济政策;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逐步解决农民工社会保险问题等等。通过以上措施可以改善农村居民的消费预期,增强其经济安全感和消费信心,解除农村居民后顾之忧,从而促进其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改善。

2.引导农民树立正确消费理念

通过消费的引导,使农村居民增长消费技能、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和健康的消费意识。这种正确的消费观念和健康的消费意识就是要改变农村居民重物质消费,而精神文化等方面的消费却比较少的现状。要引导农村居民在满足适当的物质消费需求的基础上逐步增加精神文化的消费,逐步提高农村居民的文化品位和文化素质。此外,在引导农村居民合理消费的过程中要注意不能过度消费,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要与我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在改变农村居民消费观念,引导其正确消费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农村居民内部不同收入水平之间的消费结构的差别化。要逐步引导农村居民中高收入者的消费观念的转变,增加其娱乐教育文化服务等方面的消费。这样不但可以促进农村居民素质的提高和全面发展,而且可以促进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

3.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消费环境

首先,完善基础设施,为农村文化环境和消费环境的改善创造基础条件。其次,加强农村市场开拓,构建适合农村市场特点和农村居民购买习惯的新型流通体系;最后,净化消费环境,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农村地区低档甚至假冒伪劣商品充斥的消费环境,会影响到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和消费水平。消费环境的好转将会解除农村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要加强市场监督和管理,改善消费的社会环境,通过构建行政执法监督、社会群众监督和新闻舆论监督相结合的市场监管体系,来监督失信、欺诈等行为,使农村居民放心消费、乐于消费。

参考文献:

[1]河南省统计局.河南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78-2011.

[2]河南省统计局.河南农村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1990-2011.

[3]马剑平.河南省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研究[D].郑州大学,2003.

[4]肖婷婷.河南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

上一篇:基于不完全信息库诺特模型小微企业投资博弈分... 下一篇:基于自回归滑动平均模型的我国房地产业态势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