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北高职教育与新农村建设关联性探究

时间:2022-08-15 03:22:01

苏北高职教育与新农村建设关联性探究

[摘 要] 高职教育科学发展的关键在于办学的合理定位。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是苏北地区高职院校发展的战略选择。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重构农村职业教育体系、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促进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优化组成了苏北高职教育与新农村建设协同发展的目标、思路、途径与方法。

[关键词] 高职教育 新农村建设 关联性

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关键在于办学的合理定位。江苏的省情决定了苏北新农村建设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特殊性与重要性。从一定意义上说,苏北农村生产力的发展直接决定了当地高职教育发展的成长空间和办学水平。因此,苏北地区的高职院校应当利用自身的办学优势,抓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良好机遇,努力拓展办学空间,实现科学发展。

一、苏北高职教育与苏北新农村建设的内在关联

世界各国的成功经验表明,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能够明显推动区域和国家经济的发展。

职业教育作为现代工业社会发展的产物,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具有特殊的社会功能。现代社会,区域经济的发展客观上要求高职教育不断提升服务社会的能力。

在经济全球化、市场国际化、生产社会化的背景下,国家或地区发展的可替代性不断增强,一个地区要想维持在国内甚至全球经济系统中的地位,就必须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形成其他区域难以模仿和替代的优势。这种核心竞争力的获得,离不开对区域范围内传统优势的开发以及地方发展弱势的改造与克服。高职教育办学的行业性、地域性、专业性等特点,决定它必须完成开发、改造、克服的任务。这是经济发展对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高职教育是教育系统中与经济关系最为密切的一个子系统,它是知识传播与物化知识的重要基地,贯穿地区经济发展的每个环节。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是高职院校办学能力的集中体现,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贡献能力能够充分体现出高职院校的办学水平与发展潜力,因而也必然成为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尽管我国高职院校普遍接受国家与区域的两级领导,但主要依赖区域获得办学经费和教育教学资源。因此,紧密依托区域,挖掘本地生源,顺应当地产业结构调整,服务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实现高水平的区域化发展,成为高职教育谋求发展的关键。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和自身办学优势,优化自身资源,吸纳社会资源,直接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战场,找准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契合度和互动度,实现区域经济发展与高职教育发展的良性互动,是高职教育的战略选择。

由于地理位置、自然资源、文化传统等因素的制约,特定区域在经济、科技、文化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上,往往具有不同于其他区域的特点和个性。江苏是我国东部沿海发达省份,在全国提出了实现“两个率先”的发展目标。但是,江苏经济呈现出的苏南、苏中、苏北的地区差异成为制约“两个率先”的最大因素。加快发展苏北,促进区域经济共同发展,是江苏省委省政府的重要战略部署。结合苏北发展的实际,苏北发展的重点和难点在农业和农村。农村经济实力薄弱、乡镇财政困难、农业与产业结构不够合理、农村劳动力就业不足、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农业科技创新不足、农业推广体系不健全等长期成为苏北农村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1] 可见,苏北高职教育服务当地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特殊的战略意义。

作为区域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区域经济推动和制约着包括地方高职院校发展在内的一切社会活动。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影响着高职教育的规模和质量。良好的区域经济基础,为高职教育发展提供扎实的物质基础和旺盛的教育产品需求。反之,高职教育发展就会受到制约。从江苏高职教育的地区分布看,南北不存在数量上的差异,苏北高职院校在人口辐射范围上具有办学优势。由于目前江苏高职教育的财政负担主要由省级财政负责,不存在办学经费困难问题。因此,服务农业结构调整、发展农村工业、加快农业科技创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务,能够为苏北高职教育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旺盛的教育产品需求,从而实现苏北高职教育与新农村建设的协同发展。

二、把握历史机遇,实现苏北高职教育与新农村建设协同发展

1.目标: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

实现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最基本的要求就是物质资料生产与人才资源开发相匹配。人才资源的数量、质量是物质资料生产的先决条件。苏北地区农村劳动力就业人数最多,农村劳动力具有数量优势,但质量上存在文化素质、科技技能、经营管理技能、法律意识、公共道德等方面素质或能力较低的问题。有学者认为,苏北地区的落后虽有历史基础、地理位置、现实的区域发展战略、政策倾斜等客观因素,但更主要的原因在于主观方面。培育苏北新农民是江苏新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2]因此,苏北高职院校必须发挥服务社会的功能,将繁荣地方经济、促进就业、消除贫困、维护稳定、建设先进文化统一到学院发展中来,担负起解决地区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重任。

2.思路:重构农村职业教育体系

区域经济学认为,区域经济是在一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生产综合体,它受到诸如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经济政策等因素的制约。其中由自然、历史因素组成的自生性因素以及由经济制度、经济组织构成的制动性因素对经济运行起直接决定作用,而人力、资金、技术等具有再生性的因素则是一个地方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可能性条件。而再生性因素的优劣直接受教育(包括成人教育)发展水平的影响。[3]因此,开发成人教育资源是发展苏北农村经济的重要杠杆,也是实现苏北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苏北高职院校必须在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中发挥带头作用,主动参与农村职业教育体系的重构。

苏北地区高职院校应强化高职教育与新农村建设互动共赢的意识,将高职院校服务社会的功能放置到解决“三农”问题的系统工程中加以考虑,顺应地区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移的趋势,积极支持各地县、乡镇职业教育发展。高职院校要针对不同文化层次人群建立一套健全的网络服务机构,主动将服务融入到县域职教中心、乡镇农校的服务体系中,以鲜明的职业特色赢得苏北地区广大群众对自身办学的认可。特别是要通过资源互补、师资共享等途径,与当地职教中心、农校等农民培训机构加强成人教育资源的整合,改善苏北地区农村教育资源流失比较严重的现象。既要主动帮助各级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开展劳动力引导性培训和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就业的能力,更要实施新型农民培训致富计划,开展培养科技示范户、致富带头人、农民经纪人等新型农民的培养培训工作试点和推广工作。

3.途径:推动农村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早已指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人力资源开发,是推进中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就业再就业的重大举措。职业教育要为提高劳动者素质特别是职业能力服务,实施以提高职业技能为重点的成人继续教育和再就业培训工程;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要为就业再就业服务,面向初高中毕业生、城镇失业人员、农村转移劳动力,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工作能力、职业转换能力以及创业能力。[4]事实上,高等职业院校受办学的主客观条件限制,到农村直接从事培训和就业工程比较困难,可行性较差,但依托农村的教育资源以及学院的师资力量创办农村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具有可行性。

重视实践和实训环节教学,实施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计划,创建优质资源共享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这既是高职教育办学的经验总结,也是高职教育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由于高职院校的生源绝大多数来自农村,学院应当发挥学生的力量组建新农村建设职业教育实训基地,从而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形成苏北高职院校发展的区域特色。通过学生、家长、学院、地方政府等多方的合作,建立促进新农村建设与学院发展“合作共赢”的实训基地,是实现学院发展与新农村建设良性互动的有力保障。

4.方法:瞄准新农村建设优化专业结构

苏北农村职业教育要立足农村现实,注重农村实用技术的培训和教育,要注重特色,突出实效,使农民掌握一到两门实用农业技术。同时,又要从苏北地区劳动力转移的实际出发,服从苏北新农村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调整专业设置,实现高职教育的结构优化。目前,苏北高职院校中涉农专业比例偏少,一些农业类高职院校缺乏长远眼光和服务意识,不重视在办学过程中挖掘社会资源,缺乏足够的社会影响力。同时,苏北高职院校专业性还不强,不符合目前苏北劳动力转移的行业主要集中于劳动密集型的工业、建筑业、服务业等方面的社会实际。因此,苏北高职院校应确立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办学方向,树立品牌意识,研究苏北农村经济产业结构调整与苏北劳动力就业市场行情的变化状况,以此为根据建立高职教育专业结构的动态调整体系,加强专业调查与分析,促进专业设置与产业分布格局及其发展趋势相适应,并以此打造特色教育,实现苏北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苏北高职院校必须重塑自身办学理念,加强区域优势和办学优势的比较分析,关注苏北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动向、新要求,把握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契合度,在苏北新农村建设进程中自觉吸纳社会资源,实现区域经济与高职教育的共同发展。

注 释:

[1]周桂华.苏北农村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与对策[J].江苏农业科学,2004(1):5-9.

[2]皋艳.培育苏北新农民是江苏新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J].农业经济,2006(1):10-12.

[3]陈鸿宇.区域经济学[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1998:43-45.

[4]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R].国发([2002]16号).

上一篇: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困境与出路探微 下一篇:加强学生音乐素质培养是中学素质教育改革的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