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佛像艺术中性美起源

时间:2022-08-15 02:13:40

简析佛像艺术中性美起源

摘 要:佛像艺术作为佛教传播佛学思想的主要载体之一,它不仅受到佛教内在思想,教义等的影响,同时从佛像诞生的两千年左右的时间里,对亚洲,特别是南亚,东亚传统艺术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在佛像身上普遍所体现出来的中性美特征,对于多数佛学研究者基本上都是认同的。但针对这个问题的专题论述或文章基本没有发现,是因为佛学研究者多数同时也是佛教徒的原因,作为佛教智慧最高化身――佛,是不能用中性来描述的,自大众的眼里,中性有一定贬义成份,有所忌讳。就此问题,我认为在佛像身上所展现出来的中性美特征不是偶然,更不是雕塑家的疏忽,有其依据和来源。因为对虔诚的佛教徒而言,佛像是佛陀释迦摩尼的化身和代表,是神圣的,对佛像的造型是不可能出现普遍性的失误与疏忽。按照佛像造像普遍依据,主要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和《佛说造像量度经》作为佛像造像的一般准则。而在佛像艺术中出现中性美的特征,起源主要是与“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相关,以及佛教内沿禁欲思想的影响。同时这与佛教创始人乔达摩真实情况相似。身体特征:从乔达摩身世可以看出,乔达摩是贵族出生,在宫中长大。在王宫中长大的男子,不劳作,通常手指纤细、皮肤细滑,白皙等带有平常女性才有的特征。行为举止:我们都知道。在宫中,多数是侍女、丫环等伺候,多数时间与女性在一起。与之朝夕相处,日久后行为举止都带有一些女性特质。这里我们很容易理解,就如同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中的贾宝玉,赋有女性特质。

关键词:佛说造像量度经;中性美;禁欲思想;佛像

中图分类号:J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4-0031-02

一、引言

从现存的佛像实物资料可以看出,在佛教诞生500年后,出现的早期印度佛像,部分已经带有中性美特点。早期的佛像艺术中性美的特点,以及这一特征为何会出现在对佛教徒认为的至高无上的佛像身上,这是此论文分析的主要内容。

二、佛像艺术中性美的含义

中性美是最近这两年流行起来的词汇,到底何为中性美,至今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在我的这篇论文里把它定义为:中性美是介乎与男女两性美之间的第三种性别美,这种美是融合男性特征与女性特征的美,不是“娘娘腔”,“男人婆”,“人妖”,是一种站在男人或是女人视角都觉得美的第三种性别美。它合理的处理了男性特征,与女性特征融合的矛盾。而佛像艺术中性美的含义,在这片论文里应当是合理的处理了原本来源于男人身的佛陀,兼具部分女性特征的矛盾,达到最高状态“和谐”。不论以男人还是女人的审美标准衡量都是美的。

三、佛像艺术的兴起

佛像艺术从无到有。佛教起源于公元前6至前5世纪的古印度。在佛教兴起后的500年间,没有佛像艺术的出现,直到公元1世纪左右的F霜时代,大乘佛教的兴起,才开始了佛像造像艺术。早期的佛教没有出现像现在人们供养的佛像。因为佛教徒认为佛陀是超越凡人的圣者,是无法用图形,雕塑来代表他的形象。在信徒们看来,释迦摩尼已然成佛,进入圆寂的超凡境界,不可能再转世为人,佛陀的形象用现实可看的雕塑或绘画方式是不能体现佛陀的“非凡形象”,在当时只能用一些特定物品来象征佛陀。如菩提树(树下觉悟)、宝座(降魔)、(说法)、佛足迹(巡游说法)、伞盖(佛陀)、印度式塔(涅)等。

但随着佛教的流传,日益发展壮大。这时候需要一种更有佛陀象征意义的替代物来供教徒瞻仰,而不仅仅是几件物品。同一时期,佛教出现了另一分支――大乘佛教。这一流派的出现推动了佛像造像艺术的出现。在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逝世后,佛教内部由于对释迦牟尼所说的教义有不同的理解和阐发,形成了大乘和小乘派别。小乘佛教主要 “渡己”, 追求个人的自我解脱为主,成就佛果。针对的受众面小,故而不太需要佛像来作为依托传递佛陀的教义。而大乘佛教从信仰上开始有别于早期主流的小乘佛教。大乘佛教则按照众生平等,本来均有如来智慧德相的理念,坚信通过佛法无量劫的修持,众生都能成佛。如号称“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地藏王菩萨,他誓言世人皆为佛,方可己成佛。从大乘佛教的教义中可看出,大乘佛教针对的是所有人,受众面广,不可能一一教授佛陀思想,需要要一种佛陀的替代物来供教徒瞻仰和教化世人。由此佛像造像艺术开始大量出现。

四、佛像艺术中性美的萌芽

(一)早期佛像造像受到希腊神像影响

从目前考古资料显示最早出现佛像的时间,约西元一、二世纪的印度贵霜王朝(Kusana Dynasty)。

公元1世纪左右,原来定居在中国西北部河西走廊一带的月氏人,南下攻克了印度西北部,建立了贵霜王朝,并定都于犍陀罗(今巴基斯坦白沙瓦和阿富汗东部一带)。到公元2世纪前期第三代王迦腻色迦王时,贵霜王朝国力强盛,统治者推崇佛教,并效仿阿育王在其境内大建寺塔,雕凿佛像,开凿石窟寺。又由于希腊的马其顿王亚历山大(前356――前323)曾在公元前326年一度征服波斯后侵入过印度,虽然只统治60年左右,却使希腊,波斯的艺术风格在印度扎了根,也从而影响了佛像造像。所以贵霜王朝统治时期,其佛像的雕刻,也具有了希腊化特色,这种佛像多集中于犍陀罗地区,又被称为犍陀罗造像。犍陀罗造像被认为是印度情感和希腊美的和谐组合,其特点是面形椭圆,鼻高且直,鼻梁直通额顶,双眼微陷,水波纹发,唇薄嘴小,这是明显的希腊造像风格。而造像中的头顶有肉髻,眉间有白毫,有圆形头光等却是印度本土特色。

在犍陀罗造像产生的同时,印度东北和南方一带的抹菟拉地区(今印度首都新德里东南)也产生了另一种风格的佛教造像,由于它们比较集中于抹菟拉地区,后人称其为抹菟拉造像。这种造像比起犍陀罗造像来,更多地保存了印度本土固有的传统雕刻特色:身躯健壮,肉体,袒右肩,赤足,袈裟极其轻薄。

佛教模仿希腊神像创造出了佛像,在这个造像过程中总结出了佛像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在这些特征上,有些特征因它与希腊众神像造型的特征极为相似,所以也有人把这种佛像造像称为希腊式佛造像。这一时期的佛像在造型上,有部分佛像已经带有一定的中性美特征,佛像四肢纤细而又有肉感,面部丰满,衣纹繁复,华美,身材丰韵,带有一定的女性特征。这是佛像艺术中性美的早期萌芽状态。如下图,是印度公元2至3世纪的一尊乔达摩佛陀坐像,如若把这尊佛陀塑像看做是一般的全身人像雕塑作品,我们很有可能吴认为是一尊雕塑女人的作品,但又似乎不能完全确定。因为从身体特征来看,它同时带有两性部分特征,而又缺乏定性、明显的性特征。

(二)“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对后世佛像艺术中性美具有深远影响

在佛像艺术中性美的萌芽期(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1、2世纪)这段时间里,在佛像雕塑、制作方法上逐渐形成一定的模式,或者说是方法。并把它归纳为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作为佛像造像的一般准则:

三十二相又名三十二大人相,一足安平,二足千辐轮,三手指纤长,四手足柔软,五手足缦网,六足跟圆满……

从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可以看出许多佛陀具有的特征与女性部分特征相似。如在三十二相中,“手指纤长,手足柔软”、 “足跟圆满”、“皮肤细滑”、“肩圆满”、“眼色绀青”、“睫如牛王”、“眉间白毫”等。在八十种好中我们也能清晰的看到许多特征与女性特征相似,如:眉如初月、骨际如钩锁、膝骨坚而圆好、身清洁、身柔软、身不曲、指圆而纤细、面具满足、唇如频婆果之色、手足满足、面净满如月、自毛孔出香气、自口出无上香、手足赤白如莲花之色、细腹、手足软净滑泽等等。这些都极具女性特征。正是因为出现了这种对佛像造像艺术的规范,才导致了在早期佛像艺术作品中,出现中性美特征。

五、佛像艺术萌芽期出现中性美的根源

根源一,“三十二相、八十种好”.

早期佛像艺术出现中性美,与在佛像造型上逐渐形成的 “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相关。但 “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又从何而来?佛像艺术萌芽期出现中性美的根源在哪?

从许多佛经中可以看到,有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类似记载,比如在《大般若经》第573卷(大正藏No.220e),《方广大庄严经》第3卷(大正藏No.187)和《大萨遮尼乾子所说经》(大正藏No.0272)有详细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描述,但略有不同。这种对释迦摩尼特征的描述,是否可信。我认为是基本可信。主要理由有下:

首先,这与佛教创始人释迦摩尼身世有关。公元前563年,乔达摩也就是释迦摩尼,出生于尼泊尔的兰毗尼,父亲是迦毗罗卫国(古印度东北部,与尼泊尔交界地区)的国王。也就是说他出生于皇族,是一个王子(也有说只是贵族,只是一个富裕的领主的儿子,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国王的王子),结婚生子后,厌倦了宫廷生活,深感人世的无常苦恼,于是抛弃富贵的生活,出家寻求解脱之道。

从创始人乔达摩身世可以看出,乔达摩是贵族出身,在宫中长大,而在王宫中长大的男子,不劳作,通常手指纤细、皮肤细滑,白皙等带有平常女性才有的特征。再者,我们都知道。在宫中,多数是侍女、丫环等伺候,多数时间与女性在一起。与之朝夕相处,日久后行为举止都带有一些女性特质。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佛教创始人乔达摩自己本身就具有很强的中性美特征,这是中性美来源的根本。而后世所谓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对乔达摩外形特点的描述记载,应当是基本可信的。

其次,佛像对于虔诚的佛教徒而言佛像是佛陀释迦摩尼的化身,代表,是神圣的,对佛像造型中出现中性美这一特征,不可能存在普遍性的失误与疏忽。佛像造型应当是严谨,有理有据。故而“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不应是完全编造,应当是基本可信。

根源二,佛教禁欲思想。

在佛教禁欲思想的影响下的佛教塑像造型遇到男女性别的尴尬。佛教人物有男女的,而佛像造型一直在调和三种因素的影响,使之达到和谐,圆满的境地。三种因素主要是:1、因为佛教的禁欲思想,佛像不能太男人或女人,需淡化男女性征来塑造。2、不能把佛像的性别特征塑造的太过明显的同时,兼顾又要能看的出性别。注意这里的“能”字。淡而有之,似有似无之中,略点一下。3、结合当时的社会审美,在前两者的前提下,尽量做到符合当时人们的视觉审美要求,这种审美在不同的时期有所变化,并且每个时期带有前一时期的影响,不是十分明显的割裂。不能具体在一特定时期突然的风格转别。而大的趋势又有很大变化的一种逐渐的变化过程。在这三种因素的影响下,导致佛像造型的必然中性化。因为这三种因素的产生时间的不同,和这种因素在某一时期的影响力的大小不同又直接影响到佛像造型的变化。

上一篇: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舞蹈教学探析 下一篇:和谐课堂,启迪学生心灵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