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说丑陋,不如说不协调

时间:2022-08-15 01:23:04

艺术家陈文令管糟糕的城市雕塑叫做“菜雕”,他上世纪90年代末就开始涉足于此,中途放弃,今年又开始重新创作城市雕塑,但创作理念的自主性比早前大得多,中间停停做做就是为了避免做出“菜雕”,“即便穷死也不做”。

陈文令所出生的福建省是民俗雕刻工艺美术大省,他曾经听一位民俗学家讲过,在清代和民国的时候,闽南要盖一个庙,会用不同的工匠来做比赛,开工之后只能拿一半工钱,然后等寺庙开幕的那天由香客评价决定,谁的得票数高谁就可以拿另外一半的工钱。这件事情给陈文令很大的启发——古代建筑雕塑不全是文人占主导,而是很民主很开放的,但这点在现在却越来越缺失。

上世纪90年代末的时候,城市发展迅速,陈文令在厦门做了几年城市雕塑。但与经济发展相违背的,是人们的现代城市艺术意识或者说当代艺术意识薄弱,城市雕塑审美约等于出钱方的审美,“基本老板就是出主意、出观念,艺术家就像打工仔一样,创作意识被左右得非常厉害”,陈文令觉得太“毁手”了,如此下去做久了就会有一种惯性,做什么都像是在做活,阻碍了作为一名独立艺术家的秉性和追求,2000年的时候,陈文令决定不做了。

“其实有时候艺术家也很无奈”,陈文令介绍了一个城市雕塑诞生的过程,记者发现整个环节的不可预测性很大,就像闯三关一般。首先是艺术家提交方案,方案进行筛选后进入投标,然后就会进入评委点评阶段,“一些项目中的评委其实很扯,因为成分很杂,可能是官员或者资本方,还有一些关系好的充场面,懂艺术的屈指可数,这也是导致城市雕塑泛滥的一个原因,你说让一个小学生给高中生点评能点评的好吗”,如果艺术家幸运地投标投到了,在实现想法方面又会有很多问题。因为加工时的承接方又是需要一轮投标,不同的加工单位做项目,出来的效果可能会有天壤之别。

也就是因为这些原因,陈文令一直谨慎地与这个领域保持距离,直到今年才又开始涉及,“选择我的话,就直接把我的作品方案放到公共里面去,像这种事我还比较乐意,因为艺术家的主导性没有带来伤害。

他遵照了艺术的创造规律和艺术家的意识”,在今年的新个展《异度空间》中,陈文令有几件作品会扩大尺寸放置在公共空间中,在把个人作品放入时,环境因素也是陈文令首先考虑的。

经常奔波于国内外的陈文令,曾经凭借“红色记忆”获得世界上非常有影响力的澳洲海滩雕塑展览公共艺术大奖,在行走不同国家时,也看过很多非常棒的城市雕塑。像是毕加索赠与芝加哥的大型雕塑“凤凰”,坐落在市中心戴利广场,高17米、重162吨,是当时芝加哥最重大的金属雕塑。看到这么有力量的城市雕塑,陈文令感慨这才是一个城市“神采”的体现,“没有城市雕塑的城市一定是个没有温度、冷冰冰的城市”。

上一篇:昆明局开行“夕阳红”旅游专列 下一篇:研究生休学一年蓄发558天的行为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