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物理题的错解原因分析

时间:2022-08-15 12:01:28

关于物理题的错解原因分析

摘 要:初中生在物理解题时,经常在某些易错的问题上出现错误。下面对一些初中物理易错题进行分析,剖析错解原因并纠正错误。

关键词:物理解题;错解原因;分析;纠正方法

初中生在解题中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解题错误。通过归类,可以将初中生出现错解的主要原因分为以下四类:知识因素、心理因素、能力因素、经验因素。

一、知识因素

初中生由于知识因素出现错解是很常见的。知识因素包括知识缺漏、偏差、知识模糊等。

1.关于温度、热量、内能,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0 ℃的冰没有内能

B.水沸腾时继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

C.物体的温度越低,所含的热量越少

D.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只要温度不变,物体的内能就一定不变

错解:选A或C或D

错解原因:对内能、热量、温度等概念认识不清、概念混淆或者生活中的前概念造成错解。

选A: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学生由于不清楚内能的内涵,所以误认为物体温度为0 ℃,就不存在内能。

选C:热量是在热传递过程中所传递能量的多少,是物体发生热传递时才出现的。学生由于不清楚热量的概念,不知道只有在热传递时才说传递了多少热量,混淆了热量与温度的概念。根据公式Q=cm[Δ]t,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的多少与物质的比热容、质量、温度变化量有关。只知道物体温度低,不知道温度变化量,无法判断它放出或吸收热量的多少。并且受生活中的前概念影响,生活中经常把温度高说成热,温度低说成冷,所以学生容易凭直觉认为温度低,所含热量少。

选D:对内能的认识不清,不知道物体内能不仅与温度有关,还与质量等因素有关。

正解:选B

二、心理因素

学生有时由于思维定势、情绪紧张、前概念产生负迁移、审题不认真等心理因素造成错解。

2.把2 kg水从20 ℃开始加热,使其升高了80 ℃,水吸收的热量为_______J。

错解:5.04×105 J

错解原因:审题不清、思维定势或者对题目不理解造成错解。学生由于审题不清,将升高了看成升高到。表面上是看错题目,实际上更实质的原因是由于思维定势,觉得题目中的每个条件都要用上,有初温这个条件,另一个条件就是末温,再算出温度的变化量。还有小部分学生是由于理解能力较差,不理解升高了与升高到的区别。

正解:6.72×105 J。由于[Δ]t=80 ℃,Q=cm[Δ]t,可得吸收的热量为6.72×105 J。

三、能力因素

能力因素包括分析理解、思维障碍化归能力弱等,即学生由于能力方面存在一定问题,导致出现错解。

3.平直公路上的甲、乙两辆汽车,在相同牵引力作用下匀速行驶,如果在相同牵引力内通过的路程之比为3∶2,则甲与乙( )

A.牵引力做功之比为2∶3 B.牵引力做功之比为3∶2

C.牵引力的功率之比为1∶1 D.汽车所受的阻力之比为3∶2

错解:选D

错解原因:理解能力、分析能力等能力较弱导致错解。这类比例题,错误率一般都不低。主要原因是在题目已知条件较多,又有一些隐蔽条件的情况下,已知一个比例,这时由于题目较复杂,分析能力、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就会束手无策,并且可能会产生畏难心理以及思维障碍,导致做错题目。也有一小部分同学是公式记忆错误。

正解:选B。首先,抓住关键字匀速行驶,就分析出合外力为0,阻力等于牵引力,于是排除D。接着,根据公式W=FS,相同牵引力,则路程之比就是牵引力做功之比3∶2。再根据功率计算公式,已知时间相同,则功率之比等于牵引力做功之比3∶2。

四、经验因素

初中物理的难度其实不大,但有时候需要联系生活实际,需要学生知道一些生活常识。学生如果缺乏生活经验或常识,就容易做错这类题。

4.某种燃料燃烧放出1.8×107 J的热量,被质量为5 kg、初温为30 °C的水全部吸收,在1标准大气压下,水温会升高多少?

错解:[Δ]t=Q/cm=1.8×107 J/4.2×103 J/(kg・℃)×5 kg=85.7 ℃

错解原因:学生忽视了生活常识:在1个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 ℃这个客观实际。学生受思维定势影响,根据公式,将吸收的热量除以比热容与质量,得出升高的温度。由于审题不认真,没有利用题目给出的一个隐含条件:初温30 ℃。将温度的变化量加上初温就会发现末温大于100 ℃,而这是不可能的。

正解:[Δ]t=Q/cm=1.8×107 J/4.2×103J/(kg・℃)×5 kg=85.7 ℃

由于水的沸点是100 ℃,初温为30 ℃,那么,[Δ]t=100 ℃-30 ℃=70 ℃

答:水温升高70 ℃。

总之,学生和教师都应该从错题中发现原因、总结规律。一方面,教师应该充分发挥错题在教学中的作用,应未雨绸缪,强化一些易错的问题,深化学生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另一方面,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也应该积极完善知识体系,提高心理素质以及理解分析等能力,并将物理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参考文献:

鲁德厚.物理题常见错解分析[J].课程辅导,2003.

(作者单位 华南师范大学物理与电信工程学院)

上一篇:新课改下编演课本剧的成功尝试和实践 下一篇:浅谈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英语教学现状及跨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