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市农机维修管理工作现状、问题及对策

时间:2022-08-15 12:01:24

德州市农机维修管理工作现状、问题及对策

[中图分类号] S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05-0166-01

一、农机维修工作现状

随着我市农业机械化的不断发展,全市农业机械保有量持续增加,尽管农机维修工作有了很大变化,但还不能与之匹配,没有起到很好的保障作用。截至2012年底,全市共有等级农机维修网点1729个,农机维修从业人员5045人。录入农机维修信息系统的农业机械维修技术合格证书1044个,获得省农机局命名的四星级文明农机维修网点15个(宁津、临邑、齐河各3个,陵县、武城、乐陵各2个),全市无五星级文明农机维修网点。临邑、齐河、平原、乐陵、经济开发区五县区完成了2012年度任务指标。从办理《农机维修技术合格证》的数量上看,好的县市区比如齐河、临邑、武城、宁津、乐陵等都达到了100个以上。

二、存在问题

1.缺乏有效监管和工作协调机制

与工商、质监等部门联动能力不强,不能发挥就业准入作用,造成很多农机维修网点“不准就入”。同时,多数县市区对农机维修管理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客观上又无专项经费支持,因而维修行业质量监督管理人员配备较少,监管手段与措施不强,难以实现有效的常态化管理。

2.自身实力较弱

多数农机维修服务网点规模小、设备简陋,不能从事大型农业机械的大修保养,仅以换件维修为主,急需升级改造。从业人员专业素质不高、知识陈旧,持有修理资格证书的较少。

3.网点布局不合理

多年来,我市农机维修服务市场一直处于自由发展状态,整体布局过于分散。农机维修行业在经济效益、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上都远落后于农机销售市场和作业市场的发展。

三、对策

1.加强农机维修服务业的监督管理

依据《农机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国务院563号令)、《农机维修管理规定》(农业部、国家工商总局57号令)、新《农业机械三包规定》(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工商总局、农业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第126号令)等法规,积极与工商、质量监督部门配合,结合冬春农闲,三夏、三秋农忙季节作业机具的检修,定期对农机维修网点进行检查整治。重点强化对农机维修经营者从业资格、维修人员执业资格、维修质量、维修设备和检测仪器技术状态以及安全生产情况的监督检查。

2.做好《农机维修技术合格证》核发及信息传报工作

必须将颁发《农机维修技术合格证》作为网点开业的前置条件。对证照不齐的要及时督促办理相关证照,对有效期满的《农机维修技术合格证》要及时审验换证,力争使每个农机维修网点证照齐全、合法规范经营。努力完成省局下达的核(换)发400个合格证的年度任务指标,年底全市农机维修技术合格证的网点上传总数达到1400个。各县市区一定要安排专人负责维修管理工作,建立健全维修网点档案、台账。今年,德州市农机局将组织有关科站对农机维修网点的规范化管理进行专项检查。在技术合格证书统计方面,省农机局以是否实现网络化管理为依据,各县市区要将核发的技术合格证书及时上传,以免统计遗漏。

3.大力开展“星级文明农机维修网点”创建活动

由过去的重数量转向量质并举,重点是引导维修网点加强硬件设施建设和从业人员的技术培训,提升服务水平,促进农机维修网点提档升级。2013年,德州市农机局拟命名二、三星级文明农机维修网点50个,争创四星级文明农机维修网点5个,实现五星级网点零的突破。拥有四星级网点的6个县市重视程度要提高,工作力度加大,积极争创五星级文明农机维修网点。

4.规划建设区域性农机维修中心

积极扶持不同形式、不同级别的农机维修网点,按区域优化发展建设一批功能齐全、设备先进、维修能力较高的农机区域维修中心。各县市区要继续积极探索,与农机生产厂家和农机产品销售企业联动协作,依托福田、山拖、五征等大型农机生产企业,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到2013年底,每个县至少建立1-2家高标准、有规模、上档次的农机“4S”店—维修中心。德州市农机局职能科室要下大力气抓好工作,确保年内初见成效。各县市区要把探索、创建农机“4S”店的试点工作,作为强化农机社会化服务、推动农机化事业发展的一件大事来认识,作为推动农机社会化服务的重要载体来谋划,作为推动农机化管理工作的重点抓手来部署,作为便民、为民、帮民、富民的主要措施来实施,强化领导,狠抓落实。一是加强对农机“4S”店的指导。建立完善市、县农机“4S”店联系督导制度,做到划片包干、责任到人、定点指导、及时服务,发现问题随时解决。二是完善规章制度建设。帮助农机“4S”店建立完善生产、经营、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做好服务承诺、价格承诺、维修质量等工作。三是抓典型培育。在全市范围内选择两个县级农机购置补贴定点经销单位,作为先行建设农机“4S”店的典型,采取有效措施,重点扶持,强化指导,在实践中总结经验,进行推广。四是加大宣传力度。采取组织参观学习、现场观摩、经验交流、评比表彰、新闻报道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典型经验,营造氛围,引导发展。

上一篇:犬细小病毒病的诊疗报告 下一篇:浅析畜牧规模养殖中动物防疫存在的问题及建议